结构力学随堂练习1. 在图示体系中,视为多余联系的三根链杆应是:(C)A.5、6、9B.5、6、7C.3、6、8D.1、6、7。
2. 联结三个刚片的铰结点,相当的约束个数为:(C )A.2个B.3个C.4个D.5个。
3. 图示体系为:( B )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几何常变D.几何瞬变4. 图示体系为:( A )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几何常变D.几何瞬变问题解析:5. 图示体系是:( B )A.无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B.有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C.几何可变体系D.瞬变体系6. 图示体系为几何不变体系,且其多余联系数目为:(D )A.1B.2C.3D.47. 图示体系内部几何组成分析的正确结论是:(D )A.几何不变且有两个多余联系B.几何不变且有一个多余联系C.几何不变且无多余联系D.几何瞬变体系8. 图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 C )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瞬变体系D.常变体系9. 图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 A )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瞬变体系D.常变体系10.图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11.图示体系按三刚片法则分析,三铰共线,故为几何瞬变体系。
(×)12.图示体系为几何瞬变。
(×)13. 在图示体系中,去掉其中任意两根支座链杆后,所余下部分都是几何不变的。
(×)14.图示体系为几何可变体系。
(×)15.图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16.图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第三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1. 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时,会产生:(C )A.内力B.应力C.刚体位移D.变形。
2. 静定结构有变温时:( C )A.无变形,无位移,无内力B.有变形,有位移,有内力C.有变形,有位移,无内力D.无变形,有位移,无内力。
3. 图示两桁架结构杆AB的内力分别记为和。
则二者关系为:( C )A.N1>N2B.N1<N2C.N1=N2D.N1=-N24. 图示结构在所示荷载作用下,其A支座的竖向反力与B支座的反力相比为:(B )A.前者大于后者B.二者相等,方向相同C.前者小于后者D.二者相等,方向相反5. 在静定结构中,除荷载外,其它因素如温度改变,支座移动等,(:C )A.均会引起内力B.均不引起位移C.均不引起内力D.对内力和变形没有影响。
6. 图示结构CD杆的内力是: (B )A.0B.PC.-P/2D.P/27. 图示结构截面A的弯矩(以下侧受拉为正)是:( B )A.mB.-mC.-2mD.08. 图示结构杆BC的轴力NBC是:(B )A.P/2B.-PC.2PD.P9.图示桁架由于制造误差AB杆短了3cm,装配后AB杆将被拉长。
(×)10.图示梁上的荷载P将使CD杆产生内力。
(×)11.图示拱在荷载作用下,NDE为30kN。
(×)12.图示结构BC杆B端弯矩(下边受拉为正)MBC=ql2/2。
(×)13.图示结构中的反力H=2kN。
(×)第四章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1. 图示梁上,先加P1,A、B两点挠度分别为⊿1、⊿2,再加P2,挠度分别增加⊿1’和⊿2’,则P1做的总功为:( D )A. P1⊿1/2B. P1(⊿1+⊿1’)/2C. P1(⊿1+⊿1’)D. P1⊿1/2+ P1⊿1’2. 按虚力原理所建立的虚功方程等价于:( D )A.静力方程B.物理方程C.平衡方程D.几何方程。
3. 导出单位荷载法的原理:(B )A.虚位移原理B.虚力原理C.叠加原理D.静力平衡条件。
4. 图示伸臂粱,温度升高t1>t2,则C点和D点的位移:( D )A.都向下B.都向上C.C点向上,D点向下D.C点向下,D点向上5. 图示梁A点的竖向位移为(向下为正):( C )A.Pl3/(24EI)B.Pl3/(16EI)C.5Pl3/(96EI)D. 5Pl3/(48EI)6.图示刚架B点水平位移△BH为:( B )7. 求图示梁铰C左侧截面的转角时,其虚拟状态应取( C )8. 图示刚架,EI=常数,各杆长为l,A截面的转角为:(A )A.ql3/(24EI)(顺时针)B.ql3/(6EI)(顺时针)C.ql3/(48EI)(顺时针)D.ql3/(12EI)(顺时针)9. 图示结构EI=常数,C点的水平位移(←)为: ( D )A.180/(EI)B.220/(EI)C.360/(EI)D.640/(EI)10. 图示组合结构,若CD杆(EA=常数)制造时做短了⊿,则E点的竖向位移为:(A )A.向上B.向下C.等于零D.不定,取决于杆CD的EA值11. 图示结构(EI=常数),F截面转角(以顺时针为正)为: ( A )A. qa3/3EIB.-qa3/3EIC. qa2/EID.-qa2/EI12.图示结构各杆温度均匀升高t度,且已知EI和EA均为常数,线膨胀系数为α,则D点的竖向向下位移⊿DV为:( B )A.-ataB.ataC.0D.2ata13.图示简支梁,当P1=1,P2=0时,1点的挠度为0.0165l3/EI,2点挠度为0.0077l3/EI。
当P1=0,P2=1时,则1点的挠度为0.021l3/EI。
(×)14.图示梁AB在所示荷载作用下的M图面积为ql3/3。
( ×)15.图示桁架中,杆CD加工后比原尺寸短一些,装配后B点将向右移动。
( ×)16.图示结构中B点的挠度不等于零。
( ×)17.图示结构A截面的转角为φA=Pa2/2EI( ×)18.图示混合结构,在荷载作用下,D点的竖向位移⊿DV=0。
( ×)第五章力法1. 力法方程是沿基本未知量方向的:(C )A.力的平衡方程B.位移为零方程C.位移协调方程D.力的平衡及位移为零方程。
2. 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中,各杆的刚度应为:( D )A.均用相对值B.均必须用绝对值C.内力计算用绝对值,位移计算用相对值D.内力计算可用相对值,位移计算须用绝对值。
3. 图示对称结构EI=常数,中点截面C及AB杆内力应满足:( C )。
A.M ≠0,Q = 0,N ≠0,NA B≠0B.M = 0,Q ≠0,N = 0,NAB ≠0C.M = 0,Q ≠0,N = 0,NAB = 0D.M ≠0,Q ≠0,N = 0,NAB = 04. 图示结构的超静定次数为:( B )A.5次B.8次C.12次D.7次5.图中取A的竖向和水平支座反力为力法的基本未知量X1 (向上)和X2 (向左),则柔度系数:( D )A.δ11>0, δ22<0B.δ11<0, δ22>0C.δ11<0, δ22<0D.δ11>0, δ22>06. 图a结构的最后弯矩图为:(:A )A.图b B.图cC.图d D.都不对7. 图示结构EI=常数,在给定荷载作用下,QAB为:(C )A.-10kNB.0C.5kND.-5kN8.图示梁用力法计算时,计算最简单的基本体系为图:( B )9. 图a结构,取图b为力法基本体系,EI=常数,?1为:( A )A.8l3/3EIB.2l3/EIC.3l3/EID.7l3/3EI10.图示结构的超静定次数为4。
(×)11. 在荷载作用下,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与EI的绝对值大小有关。
(×)12.图b所示结构可作图a所示结构的基本体系。
(×)13.图示桁架各杆EA相同,C点受水平荷载P作用,则AB杆内力NAB=P/2。
( ×)14.图示结构,设温升t1>t2,则支座反力RA与RC方向向上,而RB必须向下。
(×)15.图a所示结构的图如图b所示。
EI=常数。
(×)16.图示对称桁架,各杆EA,l相同,NAB=P/2。
(×)答题:对. 错. (已提交)第六章位移法1.在位移法基本方程中,系数γij代表:(B )A.Zj=1时,在附加约束i处产生的约束力B.只有Zj时,由于Zj=1在附加约束i处产生的约束力C.Zj=1在附加j处产生的约束力D.只有Zi时,由于Zi=1在附加约束j处产生的约束力2. 图示结构用位移法求解时,未知数个数为:(C )A.4B.3C.2D.13. 在常用超静定杆系结构中,不能用位移法求解的结构是:( D )A.桁架B.拱C.组合结构D.均可求解。
4. 用位移法求解图示结构时,独立的结点角位移和线位移未知数数目分别为:(C )A.3,3B.4,3C.4,2D.3,25. 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内力时,基本未知量数目为:(A )A.1B.2C.3D.46. 用位移法计数图示结构的基本未知数数目是:( D )A.4B.5C.6D.77. 计算刚架时,位移法的基本结构是:(B )A.超静定铰结体系B.单跨超静定梁的集合体C.单跨静定梁的集合体D.静定刚架。
8.图(a)对称结构可简化为图(b)来计算。
(×)9.图示结构横梁无弯曲变形,故其上无弯矩。
(×)10. 位移法未知量的数目与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有关。
(×)问题解析:11.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与力法的典型方程一样,都是变形谐调方程。
(×)12. 用位移法可以计算超静定结构,也可以计算静定结构。
(×)13.图b为图a用位移法求解时的基本体系和基本未知量Z1,Z2,其位移法典型方程中的自由项R1P=0,R2P=P。
( ×)14.图示结构a用位移法求解时,3图应如图b形状。
(×)15.图示结构用位移法求解时,Z1=Pl3/30EI(→)。
(×)16.图示结构用位移法计算得AB杆轴力为NAB=21P/16(压)(EI=常数)。
(×)17.图示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形状是正确的。
(×)第七章力矩分配法1.在力矩分配法的计算中,当放松某个结点时,其余结点所处状态为()。
(A)全部放松;(B)必须全部锁紧;(C)相邻结点放松;(D)相邻结点锁紧。
参考答案:D2.力矩分配法中的分配弯矩等于()。
(A)固端弯矩;(B)远端弯矩;(C)不平衡力矩(即约束力矩)乘以分配系数再改变符号;(D)固端弯矩乘以分配系数。
参考答案:C3.等直杆件AB的弯矩传递系数()。
(A)与B端支承条件及杆件刚度有关;(B)只与B端支承条件有关;(C)与A,B端支承条件有关;(D)只与A端支承条件有关。
参考答案:B4.汇交于某结点各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之比等于各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