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烧伤休克期补液的护理及常见并发症

烧伤休克期补液的护理及常见并发症

烧伤休克期补液的护理及常见并发症2015年4月烧伤科护士分层培训一、休克期概念:也叫急性体液渗出期。

烧伤后毛细血管(微静脉)通透性增强,大量血浆成份外渗,血细胞的破坏,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及细胞急性缺氧。

体液渗出在伤后2-3h 最为急剧。

8h 达高峰,随后逐渐减缓。

上述病理过程一般持续48h ,大面积>48h ,中、小面积<48h 。

Ⅱ、Ⅲ度烧伤面积成人在15%,小儿在5%以上均有发生休克的可能。

烧伤性休克的表现:◇ 尿量减少:成人<30ml/h ,小儿<1ml/(kg.h )◇ 心率>120次/min ,脉搏细速无力◇ 口渴◇ 烦躁不安,神志淡漠◇ 恶心呕吐,应激性溃疡◇ 末梢循环不良,指端发绀◇ 血压和脉压差的变化:血压下降,脉压差<4KPa◇ 血氧饱和度下降二、补液量的计算(1)II 0、III °烧伤的补液量的计算:(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体重(kg )×烧伤面积×1.5(成人)+基础需水量)每成人儿童第一个中、60-第一个24小时内第二个24小时内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1.5ml 1.8ml 婴儿2.0ml 24小时的1/2 晶体液:胶体液重度2:1 2:1 2:1 同左特重1:1 1:11:1同左基础需水量2000ml 80ml/kg 100ml/kg同左(2)有额外水分丧失时,如气管切开患者,应酌情增加补液量。

(3)公示不足时根据补液的速度追加电解质和交体,比例为1:1—2。

水分可不增加,如至伤后24h 的时间较长,可按以下公式增加水。

平均补入2000ml ×(1—伤后时间/24)。

三、补液的种类(1)晶体:首选乳酸钠林格氏液、平衡盐溶液(含碳酸氢钠、醋酸钠、枸橼酸钠),次选等渗盐水等。

(2)胶体:首选血浆,也可用血浆代用品(包括右旋糖酐、706代血浆、聚明胶肽)、白蛋白或全血,Ⅲ°烧伤应输新鲜血。

(3)水:常用5%GS(等渗)、10%GS(高渗)、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

四、补液的目的:复苏“终极目标”概念:●尽快恢复、维护良好的血液灌流,●提供组织充足、有效的氧供,●清除氧债,纠正酸中毒,●恢复正常需氧代谢,中止细胞死亡。

五、补液的护理1 、入院后评估对患者的烧伤面积、深度、烧伤时间、生命体征、入院前的处理(包括已输入的液体种类、量)、有无呼吸道烧伤及其他合并伤等进行评估,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烧伤面积越大、深度越深、治疗越晚,休克发生率越早,程度越重。

及时处理好休克期,关系到患者预后的好坏。

2 、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一般采用静脉留置针,选择体表大静脉(头v 、贵要v 、大隐v 等)进行穿刺,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粗后细。

大面积烧伤及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可行深静脉插管或静脉切开。

休克期内要保证有2 条以上静脉通路,三路液体分别同时输入长期液和水分、晶体、胶体,以保证三种成分的液体同时进入患者体内,液体24h维持。

3 补液速度和方法(1)遵循先快后慢、先晶后胶、晶胶搭配、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

(2)过去认为,伤后6-8h为渗出高峰,故应在伤后第1个8h输入晶体及胶体总量的1/2,后16h输入余量的1/2量,基础水分每8h各输入1/3。

伤后第2个24h补给第1个24h晶体+胶体总量的一半,水分量同第1个24h。

目前证实,渗出速率最快的时间段是伤后0.5-2h,因此入院后即应尽快输液,烧伤后1-2h内先输入晶体液1000-2000 ml,再输入胶体液,在伤后3-4h内输入胶晶总量的30%,伤后第一个8h输人总量的60-65%可能更符合实际需要。

水分平均输给。

(3)延迟复苏的患者常规的复苏方案进行补液治疗远不能满足需要,须于入院后1-2小时内补足按公式计算应该补充的液体量,尽快纠正休克,休克纠正前不补水。

尿量达到100ml/h后,调慢补液速度。

当开始复苏时间在伤后6h或之后的,常需在2-3小时内补足第一个24h计划输液量的1/2.。

部分烧伤患者由于伤后补液不及时或补液不够,造成复苏不当,这些延迟复苏者需要显著增加补液量。

在第一个24h纠正低血容量状态后,第二个24h的输液速度就可以均速滴入。

若第1个24h因补液量偏少,休克渡过不平稳的病员,则在第2个24h酌情增加补液量。

(4)注意液种交替,特别注意不要在一段时间内输入大量水分,以免造成细胞外液稀释性低渗致脑水肿或急性胃扩张。

对于小儿烧伤患者休克期使用输液泵泵点液体控制输液速度。

.补液时要根据各种监测指标调整输液速度,对快速补液,应在严密观察下进行,有条件者需连续测定CVP、肺动脉契压和血压,防止补液不足或过量。

注意不可将液体在白天全部输注完毕,以免夜间创面持续渗液却未能及时得到补充,使休克期延长。

4.观察要点(1)尿量。

监测每小时尿量是评估休克是否纠正的重要指标之一。

应每小时观察记录1次,观察尿液的颜色、PH值、尿比重的变化。

排除尿管因素外,少尿或尿量过多又是鉴别补液量不够或过量的重要指标。

如肾功能正常,尿量间接反映血容量的情况,尿量减少常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因此,尿量是判断血容量是否足够的一个重要、简便、可靠,也是比较敏感的指标。

一般情况下,补液复苏至少要维持尿量在50ml/h 左右,最好达到80-100ml/h 。

小儿尿量每公斤体重每小时1毫升左右。

大多数患者能维持血容量且平稳渡过休克期。

每小时尿量低于此水平者说明血容量不足,时间延长会引起休克、肾功能衰竭,必须加快胶体和晶体溶液的输入速度,使尿量维持在要求的水平。

超过这一水平时表示补液过量,须减慢补液速度, 可减少胶体和晶体溶液的输入量。

强调患者休克严重或病情不平稳的情况下,要10 —30min 观察一次,如出现尿少或血尿要加快输液速度,特别是要加快胶体的输注速度,必要时碱化尿液,保护肾功能。

利尿剂要在充分扩容的前提下使用。

老年人、伤前有心脏疾患、合并呼吸道烧伤、肺感染或颅脑损伤的病员,尿量维持成人30ml/h。

有血红蛋白尿时尿量应偏高。

如果尿色在伤后24h突然变清,尿量突然减少,提示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2)神志、精神状况。

神志的变化反映脑部的血流灌注情况和缺氧程度。

烦躁往往是休克或脑缺血、缺氧的表现,此时使用镇静剂效果不明显。

应给予保护性约束,防止坠床及碰伤。

当缺氧加深,出现表情淡漠、感觉迟钝时,应加快补液速度,警惕休克加重。

若经过补液治疗患者从烦躁转为安静合作,说明休克好转、脑循环得到改善。

(3)脉搏/心率。

给予心电监护,动态监测心率、心律变化。

烧伤早期均有心率增速,成人120次/min以下,儿童140次/min以下,心音强劲有力,表示补液较好。

患儿休克期一般心率可达140~200次/分。

但血容量补足情况下一般虽然心率偏快,但心音有力,足背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充盈良好,四肢温暖,肤色红润。

如脉率过快、脉搏不规则或过于细弱而摸不清时,提示病情继续恶化,须注意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警惕心功能不全。

如果尿量减少,心率加快,说明补液量不足,应加快输液速度。

(4)呼吸。

注意呼吸的次数和节律,如呼吸增快、变浅、不规则为病情恶化,当成人呼吸>24次/min,小儿>30次/min或<8次/min为病情危重。

SpO2下降、声嘶、咳嗽、咳痰带黑色颗粒,应考虑有呼吸道烧伤,输液速度应减慢。

(5)血压、脉压差和中心静脉压。

血压的变化不是烧伤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血压低于90/60mmHg说明血容量不足,要加快输液速度。

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如低于110mmHg,要注意是否生休克,脉压差要维持25--30 mmHg,CVP在5—12cmH2O,与血压值参考作为补液的依据,CVP过高而BP正常提示血容量超标,应控制补液,给与强心、利尿处理;CVP和BP都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应快速补液。

对上肢烧伤不能测量血压的患者或既往高血压病史,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应监测有创动脉血压。

CVP 要测量上腔静脉的压力。

(6)皮肤色泽和肢端温度。

肢端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反映组织灌注的情况。

烧伤早期患者正常皮肤发白、畏寒、肢凉。

如果肢端湿冷,皮肤由苍白转入发绀,表示从休克前期进入休克期。

若从发绀又出现皮下瘀点、瘀斑,则提示有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经补液后,若发绀程度减轻并转为红润、肢体皮肤干燥温暖、毛细血管充盈较好,说明微循环好转,休克得到控制。

(7)口渴。

一般失水2%出现口渴,如口渴明显表示血容量不足,此时口服液体难以止渴,不能为满足患者饮水要求而无限制饮水。

以免过量饮水后急性胃扩张或水中毒。

主要通过快速补液纠正,减轻口渴症状。

护士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饮食指导,告知休克期禁食水的必要性,配合治疗。

(8)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也是烧伤性休克早期的症状之一,频繁呕吐预示休克较重,呕吐物常为胃内容物,咖啡色或血色呕吐物常提示有消化道黏膜严重充血水肿或糜烂。

呕吐量过大应考虑急性胃扩张或麻痹性肠梗阻。

如患者神志清楚、安静,外周静脉充盈良好,肢端温暖,成人脉率在120次/分以下,收缩压在90mmHg(12kPa)以上、脉压差在30mmHg(4kPa)以上,呼吸20~24次/min,中心静脉压在正常范围,尿量80-100ml/h,血细胞压积50%以下,SpO2>95%,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烦渴、恶心、呕吐、腹胀、消化道出血),说明补液满意。

5.严格无菌操作静脉穿刺、加液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输液器每日更换1 次;深静脉穿刺处每日更换敷料1--2 次;在创周或经创面穿刺时,局部敷盖纳米银抗菌敷料,并定时更换。

6、严密观察,正确记录,确保输液的通畅。

休克期需要连续补液,输液量多、种类多,要注意配伍禁忌,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要做到认真细致,有条不紊、准确无误地按照医嘱执行输液计划,并要准确而详细地记录各时间段的出入液量,填写烧伤特别护理记录单,认真交接班。

每8h小结一次,分别计算患者输入的晶体、胶体及水的量,及其尿量和平均每小时的尿量,24h总结及48h再总结一次。

记录各监测指标,以便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7.注意保持创面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要严格注意隔离,限制室内人员数,保持创面干燥,烧伤垫等浸湿后要及时更换,有头面部及呼吸道烧伤要密切观察呼吸道梗阻初期症状,以便采取必要应急措施。

并要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32℃~34℃。

8.健康教育。

1.入院宣教及安全劝告。

2.住院宣教,并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加以实施。

3.出院指导。

总结:患者入院后我们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安排输液量及液体种类,及时的调整补液方案,迅速恢复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患者休克期平稳过渡。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尿量是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教科学书上的尿量20-30 ml/h 已不能满足休克复苏要求,近年来救治大面积烧伤的成功经验证明,尿量应达到80-100 ml/h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