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中考历史模拟示范卷(四)

人教版中考历史模拟示范卷(四)

人教版中考历史模拟示范卷(四)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以下人物把“民主、科学”看做“幸福”追求的时
A.胡适
B.林则徐
C.康有为
D.李鸿章
2 .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下列不符合“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这一主题的史实是
A.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3 . 有人说:“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主要是指瓦特
A.发明火车B.改良蒸汽机
C.发明了电灯D.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4 . 西汉有“文景之治”,东汉有“光武中兴”,二者相同的现象是
A.农民没有负担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C.边地未受威胁D.文化高度繁荣
5 . 下图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A.金与南宋对峙
B.清兵入关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6 . 明朝设立的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监视、侦查、逮捕和处罚的特务机构是
①兵部
②锦衣卫
③东厂
④刑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 . 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的直接目的()
A.阻止国民党控制国会B.巩固北洋军阀的统治
C.控制共产党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8 .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当时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B.国会C.最高法院D.大陆会议
9 . 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成下图。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①:出现盛世对外开放完善科举B.②:国家统一商业繁荣设市舶司
C.③:国家统一确立行省设宣政院D.④:强化君权八股取士设军机处
10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11 . 这本书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这本书的作者是()
A.李春B.毕昇
C.曹雪芹D.宋应星
12 .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

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A.清朝的建筑风格B.唐代的对外交往C.明朝的建筑成就D.明朝的对外交往
13 .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关键词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B.“新农村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民工潮”
C.“民工潮” 新农村建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农村建设”“ 民工潮”
14 . 如图形象地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民主制度。

该制度与下列哪一历史文献直接相关?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D.《1787年联邦宪法》
15 . 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是
A.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B.夺取敌人在华北的大中城市
C.将日军赶出抗日根据地D.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日伪据点
二、判断题
16 .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材料意在强调两者都推动文化繁荣。

(判断对错)
三、综合题
17 .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军国主义曾对中国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但结局不一样,其结果令人深思。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
材料二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塞了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
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

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入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材料三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畔,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昭示我们,爱国主义是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1995年《人民日报》社论
(1)材料一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这一条款损害了中国什么主权?(1分)最能体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特点的是其中哪一条款?(1分)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主要原因。

(2分)
(3)结合材料三谈谈八年抗战的胜利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2分)
18 . 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分科考试制度。

观察以下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排列顺序】
(1)请将上面三幅图片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作简要说明。

【介绍历程】
(2)依据以上图片,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发展历程。

【分析比较】
(3)当今中国最重要的考试是高考,请你简要分析它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区别。

【献计献策】
(4)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请你就当今的中考、高考题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19 . 阅读下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

几乎所有政治家都认为……有必要防止如北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于是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常设机构的想法应运而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这场革命的爆发是二月革命后一系列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本阶級的利益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灬…人们相信布尔什维克,认为只有推翻无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自己的政权,国家才能有出路。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三: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勢力范国,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1)根据所学问答,材料一中的“四际常设机构”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同答,建这一机构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所学回答,材料二中的“这场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根据材料二概括引发这场革命的原因,
(3)根据所学回答,材料三中“战后世界新秩序”指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导致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判断题
1、
三、综合题
1、
2、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