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高校文科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
2021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上升到国家战略水平。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2021年3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1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工作任务,文科生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面临创新创业切入点挖掘难度大、资源不足、项目孵化困难等问题,突破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境,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的必经之路。
2021年6月11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
清华大学是联盟的主席单位,浙江大学和郑州大学是联盟的副主席单位。
2021年12月1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院专家工作组“大学竞赛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正式公布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评价结果。
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在2021年—2021年全国高校竞赛评比成绩(本科)榜单中分别名列第一和第二。
由此可见,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进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与郑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发放《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问卷》,共对264名文科生进行调查,其中清华大学64名,浙江大学88名,郑州大学112名,共包含本科生146名,研究生118名,并对4位相关平台工作人员、院系负责老师及11名学生进行访谈。
一、高校文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无到有。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步建立政
府、高校、企业、孵化平台、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
多项创新创业大赛普及度与参与度较高,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建设、资金投入等情况良好,产出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学生团队建设、项目融资情况较乐观。
同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师资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博士学历与高级职称教师参与与投入较少,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利用和转化;中外合作交流待加强,与国外企业和国外商业孵化器的进行合作的高校比例较小;以往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有待改革,配套教材教具有待开发与完善;产学研结合程度较浅,校企合作范围不够广泛,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的系统思考,较难找到适宜孵化的创业项目。
目前,如何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有到精,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深入地融入教学中,探索更加完善的教育方法与模式,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实现真正的创新驱动,成为我们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二)文科生创新创业切入点挖掘难度大。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科学探索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高校理工科院系产学研结合难度较低,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生产的创新。
实验室、导师项目等平台,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了资金、师资、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挖掘难度相对较低。
“理工科的研究的研究在实验室,而文科生的研究在整个社会”,文科院系创新创业缺乏技术依托,创新创业领域集中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理念创新等方面,创新形式主要体现在观点、理念、结构等方面,在足够的理论知识积淀基础上,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并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调研,切入点较难挖掘和把握。
这并不代表文科生创新创业毫无机遇。
文化产业作为最具前景的第三产业。
文化产业的繁荣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繁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文科学生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更容易掌握文化产业的管理特点和运行机制。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各种传统产
业融入互联网,同时也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
为文科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文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项目孵化难度大。
文科生创新创业在师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