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九)肝肾阴虚:虚热内扰 ⑴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肋隐痛、灼痛, ⑵腰膝酸软,遗精,月经量少不调 ⑶阴虚内热之征:失眠多梦
(十)肝脾不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⑴胸胁胀、窜痛,抑郁或易怒,太息, ⑵食欲不振,腹胀纳少便溏;肠鸣矢气,
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⑶苔白或腻,脉弦或缓弱。 ⑷随情志加重或减轻。
(四)肝阴虚证:肝阴不足,虚热内扰 ⑴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 ⑵手足蠕动 +面部烘热等阴虚证候
(五)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本虚标实,上实下虚
⑴躁怒,悸眠梦,腰膝酸软 ⑵晕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⑶虚实夹杂:头重脚轻,行走飘浮 +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六)肝风内动证:眩晕、抽搐、颤动等 1肝阳化风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动风
⑴中经络:无神志改变而病轻 ⑵中脏腑:多神志不清而病重 *平素有头晕目眩等肝阳上亢症状 +突见动风之象
2热极生风证:邪热炽盛,伤津耗液 筋脉失养,动风抽搐
⑴动风表现:手足、颈项、两目、牙关 ⑵热陷心包:神昏、躁扰如狂
+实热表现
3血虚生风证:见肝血虚证 4阴虚动风证:见肝阴虚证
(七)寒滞肝脉证:痰寒邪凝滞肝经, 循行部位疼痛
+瘀阻心脉:刺痛;舌紫暗或瘀斑,脉涩 或痰阻心脉:闷痛;体胖痰多,苔腻脉滑 或寒凝心脉:突发痛剧,得温减,脉沉紧 或气滞心脉:胀痛;随情志变化
(七)痰迷心窍证:痰浊蒙闭心神, 神志异常
胸脘痞闷呕恶等痰浊内盛症状 +神志不清症状 或神志异常症状(癫、痫)
(八)痰火扰心证:火热痰浊侵扰心神, 神志异常
第三章 辨 证
Chapter 3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概念:理论指导; 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当前本质; 完整证名。
第一节 八纲辨证
沿革:《内经》→《伤寒论》→《景岳全书》 →程钟龄
纲领:类别→阴阳;病位浅深→表里 性质→寒热;邪正盛衰→虚实
二纲六变:阳→表、热、实 阴→里、虚、寒
(二)脾气下陷证:脾虚升举无力, 而反下陷
脘腹坠胀,内脏下垂,或泻利不止 +脾气虚证候
(三)脾不统血证:脾气亏虚,统血无权, 血溢脉外
各种出血+脾气虚证候 (四)脾阳虚证:脾阳虚衰,失于温运,
虚寒内生 脾气虚重症+虚寒证候
(五)寒湿困脾证:寒湿内盛,中阳受困
脾胃运纳功能障碍(腹胀,纳少,便溏,呕恶) +寒湿内盛征象 (阴黄表现)
(十一)肝胃不和:肝郁犯胃,胃失和降 ⑴胸胁胀、窜痛,抑郁或易怒,太息,脉弦 ⑵胃脘胀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 ⑶随情志加重或减轻。
(一)肝郁气滞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⑴抑郁,太息,胸胁少腹乳房胀痛 ⑵梅核气 ⑶胁下痞块 ⑷痛经、经闭 ⑸气闭 +气滞证候
(二)肝火上炎证:肝经炎火盛,气火上逆 ⑴头晕胀痛,耳鸣脓耳肿痛,目赤 ⑵胁肋灼痛,急燥易怒,口苦 ⑶不寐,恶梦;吐衄 + 实热证
(三)肝血虚证:肝系组织器官失养 ⑴目眩,模糊,夜盲 ⑵肢麻,拘急,震颤,肉闰 ⑶月经量少、色淡、闭经 +血虚证候
(六)膀胱湿热证:湿热内蕴,气化不利 尿频、尿急、尿痛、尿有砂石、尿少黄混浊
+湿热之征(腰部胀痛)
六 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水火既济失调 ⑴心烦不寐,惊悸多梦或口舌生疮 ⑵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遗精 +阴虚见症
(二)心肾阳虚证: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心悸怔忡 ⑵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沉微 ⑶唇甲青紫,舌质淡暗或青紫
临床表现:略
(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2表里出入 ⑴表邪入里
⑵里邪出表
二 寒热辨证(疾病性质)
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寒证:阴盛或阳虚 热证:阳盛或阴虚
恶寒发热与寒证热证的区别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概念:表寒、里寒、虚寒、实寒 临床表现:喜恶、口渴、面色、四肢、二便、
舌脉。 辨证要点:略
喉间痰鸣,发热面赤等痰火内盛症状 +神志不清症状 或神志异常症状(狂)
(九)小肠实热证:心移热于小肠 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等特征症状 +心火炽盛表现
二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系概说 -结构:肺;大肠;皮毛;鼻(涕);喉咙; 胸中 -功能:主气;主通调水道 传导变化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一)肺气虚证:肺气虚功能不足, 卫外失职
(二)热证 概念:阳热邪气,阴虚阳盛 临床表现:喜恶、口渴、面色、四肢、二便、
舌脉。 辨证要点:略
(三)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⑴上寒下热⑵上热下寒
⑶表寒里热⑷表热里寒 2寒热转化: ⑴寒证转化为热证
⑵热证转化为寒证
3寒热真假 ⑴真寒假热 ⑵真热假寒 ⑶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上。 ②假象与真象的面赤和肢冷是有区别的。
⑵实证转化为虚证
3虚实真假 ⑴真实假虚 ⑵真虚假实 ⑶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脉象;舌象;语声
(四)虚实证和表里寒热证的关系。 ⑴表实证 ⑵表虚证
⑶里虚证 ⑷虚寒证 ⑸虚热证 ⑹里实证 ⑺实热证 ⑻实寒证
四 阴阳辨证(疾病类别)
(一)阴证 (二)阳证
课堂提问
1八纲可从哪几方面反映疾病的本质? 2什么是表证?其临床表现如何? 3表证、里证有何联系? 4寒证、热证的关系如何? 5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各指什么? 6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如何?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系概说 -结构:心(包);小肠;脉;面;舌; 汗。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一)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 神不藏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气虚证候
(或脉结代)
(二)心阳虚证:心阳不足,虚寒内生, 失于温养
心悸怔忡,胸闷心痛,短气 +阳虚证候(或脉结代)
+湿热征象
(九)大肠津亏证:大肠阴液不足, 失其濡养
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 +津液亏虚表现 口臭、头晕等
三 脾与胃病辨证
●肺系概说 -结构:脾;胃;中焦;四肢肌肉; 口(口味及口唇);腹;涎 -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受纳腐熟水;以降为顺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一)脾气虚证:脾气不足,运化失职 食少,腹胀,便溏 +气虚证候 水湿内聚证 血虚证候
一 表里辨证(疾病浅深及病势进退)
皮毛、肌腠、经络→表 脏腑、气血、骨髓→里
表→里:病重 里→表:病轻 为解表和治里提供依据
(一)表证 概念:六淫;皮毛口鼻;外感初起;急、短 临床表现:寒热、头身痛等,苔薄白,脉浮 辨证要点:略
(二)里证 概念:脏腑、气血、骨髓;非表即里。
成因:表证入里;情志、劳倦、饮食;外邪 “直中”。
咳喘无力,痰液清稀+气虚证候
(二)肺阴虚证:肺阴虚失于清肃, 虚热内生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难咯 +阴虚内热证候
(三)风寒犯肺证:风寒外袭,肺卫失宣 咳嗽,咯痰清稀+风寒表证
(四)风热犯肺证:风热外袭,肺失清肃 咳嗽,咯痰黄稠+风热表证
(五)燥邪犯肺证:燥邪侵犯肺卫, (多秋季感邪)肺系津液耗伤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难咯 +卫表证候 燥邪伤津表现
第二节 气血阴阳病辨证
一 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滞证 (四)气逆证
二 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血瘀证 (三)血热证 (四)血寒证
三 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血两虚证 (二)气不摄血证 (三)气虚血瘀证 (四)气滞血瘀证 (五)气随血脱证
四 阴病辨证 (一)阴虚证 (二)亡阴证 五 阳病辨证 (一)阳虚证 (二)亡阳证
(一)肾阳虚证:温煦失职,气化失权 ⑴性、生殖机能低下 ⑵二便异常:五更泄等;清长、夜尿多 ⑶阳虚水泛:浮肿、心悸、咳喘、尿少 +肾阳虚寒证候:形寒肢冷、腰膝酸冷
(二)肾阴虚证:肾阴不足,虚火内扰 ⑴肾失滋养: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健忘失眠, 经少经闭 ⑵虚热内扰:崩漏、遗精、早泄
+阴虚内热证候
(三)肾精不足证:生长生殖机能低下, 成人早衰
(六)湿热蕴脾证:湿热内蕴中焦, 脾胃纳运失职
脾胃运纳功能障碍(腹胀,纳少,便溏,呕恶) +湿热内蕴征象 (阳黄表现)
(七)胃阴虚证:胃阴不足, 胃失濡养、和降
胃脘嘈杂隐痛,饥不欲食,干呕呃逆等胃 失和降表现 +阴亏失润表现(阴虚内热证候不显)
(八)胃热证: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 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牙龈肿痛 +火热实证
(四)寒热证和表里证的关系。
⑴表寒证 ⑶里热证
⑵表热证 ⑷里寒证
三 虚实辨证(邪正盛衰)
(一)虚证 概念:正气不足 临床表现:气血阴阳虚损 辨证要点:略
(二)实证 概念:邪气充盛,正邪俱争 临床表现:略 辨证要点:略
(三)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1虚实错杂:⑴实证夹虚⑵虚证夹实
⑶虚实并重 2虚实转化:⑴虚证转化为实证
课堂提问
1气病虚证为何?其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2气滞证、气逆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3血虚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4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5阴虚证和阳虚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6亡阴证和亡阳证临床如何鉴别? 7气血同病辨证的5种证名及其概念。
第三节 脏腑病辨证
★概念:以脏腑为纲,判断疾病本质。 ☆沿革:经典医籍;历代医案、医话;归整 ◆理论依据:中基;四诊 ◇辨证基础:八纲;气血津液;病因 ■整体审察:辨证而非辨症 ◎重要地位:各种辨证的终点→指导治疗
⑴生长发育迟缓:智低;软骨;解颅;矮小 ⑵生殖机能低下:男不育,女不孕,性低下 ⑶成人早衰:耳鸣聋,健恍,足痿,发齿,
腰膝酸软
(四)肾气不固证:封藏失职,固摄失职 ⑴封藏失职:男子滑精、早泄 ⑵固摄失职:带下清稀、滑胎;小便异常
+肾气虚证候 (腰膝酸软,耳鸣失聪)
(五)肾不纳气证:肺肾气虚,气不归元 ⑴久病咳喘,动则尤甚,呼多吸少 ⑵腰膝酸软 ⑶肾阳虚欲脱:冷汗、肢冷面青、浮大无根 +一般气虚见症
(六)肺脾气虚:气短咳喘,纳呆便溏 ⑴气短而喘,久咳不止,吐痰清稀量多 ⑵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肢肿,苔滑 ⑶气虚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