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国学讲座有感精选

听国学讲座有感精选

听国学讲座有感精选
讲座是一种教学形式,多利用报告会、广播等方式进行。

国学就是我们的“根”!国学是我们赖于生存的精神的家。

那么你听过听国学讲座?有什么感觉?下面是有关听国学讲座有感范文,欢迎查阅。

昨天,我们听了崔雅婷老师关于国学经典的讲座。

崔老师谈到了“热爱祖国”、“身残志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等多个发人深思的话题,我听了之后,深受感动。

首先,崔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身残志坚的小伙子刘伟的故事。

的主刘伟是个残疾人,他从小失去了手臂,却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

他热爱音乐,热爱弹琴,没有了双手,但还有脚。

他坚持用脚弹琴,终于在中国梦想秀大放异彩!失去双臂的他更加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勇敢的活下去。

他最终完成了梦想,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使我们为之感叹,他那种坚强的毅力更使我们折服。

接下来,崔老师谈到了我们无私的父母每天都默默的付出,还讲到了那些平凡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最后又联系到我们自己的班主任身上……
当我们看到老师那日渐消瘦的面庞,看到她被时光冲刷后留下的痕迹,我内心不禁深深地一颤,眼泪像开闸的洪水一般泄了下来。

的确,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但老师却
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啊!他们与我们非亲非故,却如亲人般的关心我们,呵护我们。

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他们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我们身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我们的老师,有什么理由不感激我们的老师呢?
崔老师那发颤的声音,感人的心声,激动的呐喊,让在场的领导、家长、老师与同学们热泪翻滚,台上台下一片激动。

在这短短的2个多小时中,很多同学和家长都是流着热泪听完了报告。

我更是感动得泪流满面,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其实,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你感恩的对象。

心中充满感恩,才会想到回报,才会想到奉献。

感恩的心容易感动,感动的心充满感激。

对于国学的真正了解是从上了黄世坦教授的国学讲座开始的,以前只知道国学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对它没有多少的了解,也没有将它联系到平时的各个方面,不过现在知道了国学有多么博大精深了!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国学讲座这门课的学习,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体会和理解。

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以后工作关系不大。

然而,通过这段
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

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

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另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学好国学,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高翻学翻译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你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国家文化都不了解或知其甚少者,又怎能去学好另一国家的
语言?又怎能做好这两种语言间的翻译工作?三是努力践行。

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

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

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我们在与人打交道时,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

对他人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不能缺少孝道了,孝道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存在与我们周围的各个方面的。

子曰:“子欲养而亲不待”,一个人心在哪里,时间才会在那里。

我们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四重恩即,父母恩,师生恩,国土恩,众人恩。

为何要报父母之恩?
那叫生之恩,养之恩。

生育养育之恩,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父母,我们就不会长不大,多么大的恩德;为何
要报教育之恩?因为没有教育,我们就不会认字,没有教育,我们就没有知识,没有智慧。

但是我们想想:从小到大,这些人有哪个人,吃过我们一块糖;哪个人吃过我们一块点心。

为何要报国土之恩?因为文化传播可以没有国界,但是企业家,科学家必须有祖国;最后度一切众生,为民生立命,为天地立心。

所以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天天把祖国,比喻成母亲;把党比如成母亲,把黄河叫母亲河,我们把山河比喻成母亲,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老子把道德经比喻成母亲。

一个人连孝道都没有,没有爱心的人,他如何去爱国家,爱党,爱他自己,爱他的工作呢!汶川地震后世界才知道,为何我们的官员叫父母官,为何我们的JUN队叫子弟兵。

我们要时刻对这些最可爱的人心存感恩之心。

身为当代一名大学生,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我为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

在我看来,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份神圣的责任,更是我们语言类学生的光荣使命。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稳步进行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崇高理想之实现指日可待,那就让我们一起为民族之复兴添砖加瓦,为中华之崛起贡献力量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