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周围及附近茶区,但以杭州西湖乡狮峰,梅坞、龙井村等地所产为佳。
因该品种茶芽叶细小,采摘匀嫩,做工精细,品质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名扬中外。
我国政府常选作外交礼茶,招待国宾,馈赠友好。
在世界优质食品评比中曾荣获金奖,为国争光。
现在西湖龙井分为狮峰、梅坞和西湖三个花色品种,由于产地稍有不同,品质也略有差异。
例如狮峰龙井,色泽黄绿显糙米色,香高持久,滋味醇厚,列为龙井“极品”,品质最好。
梅坞龙井,扁平挺秀,色泽绿润,滋味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品质略逊于狮峰,但产量多,品质稳定。
西湖龙并是龙井大宗产品,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绿润,香气鲜嫩,叶底嫩匀成朵。
近年来,在杭州市郊县也发展龙井茶生产,但品质较差,统称杭州龙井和浙江龙井等,各种龙井依芽叶嫩度和品质优次分级,4月初至5月上旬采制的多为特级和l—3级。
(1)采摘。
龙井对鲜叶品质要求严格,采摘标准依茶叶等级而异。
一般特级采一芽一叶初展,一级采一芽一叶开展;特级茶芽长于叶,长度在3厘米以下;二级茶芽等于叶,长不超过3.5厘米;芽短于叶的原料只作低级龙井。
采摘实行分批、及时、留鱼叶的制度;4月初至5月初釆春茶;约占全年产量的50%,夏、秋茶只作炒青原料,一般不制“龙井’’茶。
采回的鲜叶应及时摊放于室内,厚度为1千克/米2,摊叶时间3—12小时,摊至鲜叶含水70%左右。
鲜叶经过适度摊放,水分适度减少,不但可以提高炒制工效,节约劳力和能源,而且促使鲜叶轻度氧化,提高水解酶活性,使叶色保持翠绿,并有利于蛋白质和糖类水解,提高茶叶品质,改善成品茶的滋味。
(2)青锅。
龙井茶的杀青称为青锅,是初制的关键工序,高、中级龙井采用电锅手工炒制。
其目的是破坏鲜叶酶的活性。
制止多酚类的氧化并通过蒸发部分水分,有利于整形。
青锅温度按投叶量多少,有所不同,高级叶投量150克,锅温80-120~℃,炒制时间12—13分钟;中级叶投叶量200克,锅温100—140℃,炒制时间17—18分钟。
青锅用
抖、带、甩、
抓的多种手
法,使鲜叶
在锅内受热
均匀,顺利
散发水汽和
青草味,并
使初步压成
扁条。
具体
做法是:先
抖后带,先
快后慢,开
始时每分钟
抖40次左
右,逐渐降
低速度至每
分钟35次;
高级鲜叶青
锅分三段进
行,中级鲜
叶分两段进行,至叶子萎蔫,失去光泽,略显扁条,青草味和水汽消失,茶香透出,青锅叶减重50%—60%,含水量降至25%—35%,为杀青适度,
(3)回潮。
将青锅适度叶摊于竹匾内,使叶温下降,叶内水分重新均匀分布。
约经40—60分钟,茶叶重
新变软,用手筛将茶叶分成上、中、下三段,分别堆放,以便集中不同干度之茶叶进行辉锅整形,使干燥均匀一致。
(4)辉锅。
是龙井茶成形和发展香气的重要工序。
手工炒制时利用手势的变化,使作用力的方向、大小在锅内不断变化,从而塑造龙井茶扁平挺直的美观外形。
在手法上,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创造了抖、抹、挡、抛、搭、搂、捺、塌、推、磨等10种手势和动作,不同嫩度的原料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手势组合,灵巧而多变的炒法使茶叶在短时间内形成固有的形状和色、香、味。
如高级茶用“搭手炒法”,中级茶用“搂手炒法”,低级用“抓手炒法”,真是各得其所,巧夺天工。
辉锅每锅投叶量250克,温度为低→中→低,即开始40℃左右,10—20分钟后改为50-60℃,最后为40℃,维持20分钟。
其理由是:开始锅温低,手能紧贴锅面,缓慢地抓和抹,以逐步压紧成条形;随后温度升高,水分得以迅速蒸发,固定外形;最后降低温度,防止在充分干燥过程中茶叶焦糊或发生碎断,使叶色灰枯。
一般辉锅30—40分钟,含水量降至4%-5%时为度。
现用机械炒制,辉锅后含水可达3.5%—4%。
(5)精制。
龙井茶原料细嫩,精制工序比较简单,目的是清风割末,剔除杂物。
高档龙井先用5孔手筛分段,筛而簸去黄片后手工拣净,再用手筛清筛一次,然后匀堆装箱。
筛底用6—7孔复捺,捺面合并筛面茶处理,筛底经机分、复捺、风选、割末后匀堆成箱。
中级龙井用平圆筛分级,捺筛、复捺、拣剔、匀堆、成箱。
低级龙井,经抖筛、捺筛、风选、电拣、手拣、匀堆、成箱。
本文版权归茶马世家官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