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凡尔赛宫 园林设计案例分析

凡尔赛宫 园林设计案例分析


园林特点
园林特点
宫殿位于泉源中轴线的视线焦点处,由“大水渠”、阿波罗水池、“绿色地毯”直指王宫。正宫朝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 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是统治权利的体现。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 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 统有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其内部装 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西方园林史
凡尔赛宫
Chateau de Versailles
雷诗琪 殷婕 李振华 周国帆
目录 CONTEXTS
01 凡尔赛宫简介
02 园林特点
03 园林保护原则 04 凡尔赛宫的演变与修复
01
凡尔赛宫简介
历史演变
凡尔赛宫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森林和沼泽荒地。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了117法亩荒地,在这里修建了一 座二层的红砖楼房,用作狩猎行宫。二楼有国王办公室、寝室、接见室、藏衣室、随从人员卧室等房间,一层为家具储藏室和兵器库。 当时的行宫拥有26个房间,如今拥有2300个房间,67个楼梯和5210件家具。作为法兰西宫庭长达107年(1682-1789)。 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民众挟至巴黎城内,凡尔赛宫作为王宫的历史至此终结。在随后到来的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期中,凡尔赛 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中陈设的家具、壁画、挂毯、吊灯和陈设物品被洗劫一空,宫殿门窗也被砸毁拆除。1793年,宫内残余的艺术品 和家具全部运往卢浮宫。此后凡尔赛宫沦为废墟达40年之久,直至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才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 改为历史博物馆。
法国具体规定
法国古建筑保护过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那就是,1792年法国革命政府宣布文物建筑遗产收归国有,明确古建筑是国民 的共同遗产,而非某人某家族的荣光所在;并成立文物建筑遗产保护委员会,开创了政府保护古建筑的先河。1913年诞生的《保护历 史古迹法》,规定了两类保护建筑,即在建筑遗产清查单上注册备案的建筑;被列为建筑保护单位的建筑。从此,法国古建筑保护步入 有法可依的时代。1943年通过了“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法律,规定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还要保护其周边环境,划定了以500米为半径, 历史建筑为中心的保护范围;1962年通过了法律,划定建筑遗产保护区;1975年发起了对19~20世纪建筑遗产系统化保护运动1983 年又建立了风景和建筑遗产保护区,从单体建筑保护扩展为历史街区保护,这一系列举措,将法国古建筑保护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
勒诺特
LeNôtre从1635年起就为君主制服务,开始他的园丁工作,到路易十四叔叔 奥尔良的加斯顿。出生于16世纪以来一直是国王园丁的家庭,他在Les Tuileries的花园里受过训练(1637年,他在父亲之后获得了他的父亲的头 饰),他在1666-1672年修改过,创造了浩瀚的香榭丽舍大街视角。他在 1656-1661年在弗洛克斯- 勒 - 维科姆特的富凯工作,赢得了名气和财富。 在1657年建筑国王的制造管理总局,五十年后,他的工作在尚蒂伊为花园 大孔德,他被路易十四传唤到凡尔赛宫。从路易十三 乐娜遗址离开的初始 花园, 在宫殿附近,南北两旁建立了两座大型的修道院,并重新设计了大 的东西轴线,从而延伸到远近的视野。虽然他保持了自然的地面,其余的都 是由劳动者重新设计和改造的。
路易十二
前身
路易十四
1638年9月5日 -1715年9月1 日
始建
路易十五
1710年2月15日1774年5月10日 修建
路易十六
十九世纪
现在
1754年8月23日~ 1793年1月21日 废弃 法国大革命
转型 历史博物馆
损坏 与再修复
历史演变
路易十四任用一大批杰出的艺术节进行凡尔赛的建造。 弗朗索瓦.德.奥尔贝、朱勒.芒萨尔先后担任凡尔赛宫总设计师,继续勒沃的工作。 奥尔贝完成了勒沃设计的城堡,并在侧翼增建了两座新楼 1684年,芒萨尔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镜厅(1678年一1684年)。此外芒萨尔先后设计完成了大理石庭院、 大臣楼和南楼(1678年一1681年)、北楼(1687年一168年),战争厅(1678年建成)、和平厅等。 在1682年路易十四正式定居凡尔赛宫后,为了满足日常的生活レ义及大批车马行人的需要,芒萨尔又建造了大量供后勤需要 的房子,大小马腐来安置马匹和车辆。 接下来就是对凡尔赛花园的改造设计,芒萨尔首先建造了巧橘园(1681年—1686年),并在园子周围建造了走廊和喷泉。 这些建筑构成了凡尔赛宫的主体,凡尔赛宫马蹄形状此时己经初现财政上的短缺,加上战争的大里耗费,后期在凡尔赛宫的建筑 巧费急剧下降。 90年代后,费用远远少于鼎盛时期,与此相对应的,从表五中可{^^得出,此时军费开支明显高于前者。没有费用的支持, 无论是外部建筑还是内部装饰都大量减少,此时最大的建筑即是由罗伯特?考特(RobertScott)完成的小教堂(L
02
园林特点
园林特点
凡尔赛宫的园林(后花园)在宫殿西侧, 面积有100万平方米,呈几何图形。 南北是花坛,中部是水池,人工大运河、瑞士湖贯穿其间。另有大小特里亚 农宫及雕像、喷泉、柱廊等建筑和人工景色点缀。放眼望去,跑马道、喷泉、 水池、河流,与假山、花坛、草坪、亭台楼阁一起,构成凡尔赛宫园林的美 丽景观。
芒萨尔
Hardouin-Mansart是路易十四下最壮观的建筑背后的建筑天才。他第一次为国王所 熟知的工作是1674年的圣日耳曼森林中的瓦尔堡,他在凡尔赛的作品包括镜厅,南北 翼的大和小马厩,在橘园中,大COMMUN中,皇家礼拜堂,在圆顶的树丛中,柱廊 果园的大特里亚农,中Notre-圣母教堂和复活堂。
园林特点
特点三:.植物修剪
总体规划
广义的凡尔赛宫分为宫殿和园林两部分,宫殿指主要建筑凡尔赛宫,园林分为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3部分。
总体布局
广义的凡尔赛宫分为宫殿和园林两部分,宫殿指主要建筑凡尔赛 宫,园林分为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3部分。庞大恢宏的宫苑以 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中轴线两则分布着大小建筑、树林、草坪、 花坛和雕塑。宫殿顶部摒弃了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而采用了 平顶形式,显得端庄而雄浑。中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草坪、 花坛等。宫前广场有两个巨型喷水池,沿池伫立着100尊女神铜 像。
空间特点
勒•诺特尔园林的空间关系是极为明确的,完全可以用“疏可跑马,密不容针”来形容。轴线上是开敞的,尤其是主轴线,极度 地开阔;两旁,是非常浓密的树林,不仅形成花园的背景,而且也限定了轴线空间。而在树林里面,又隐藏着一些小的林间空 地,布置着可爱的丛林园。浓密的林园反衬出中轴空间的开阔。这种空间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效果很突出。
平面分析
宫殿建筑 凯旋门 水池台地 喷泉(海神) 拉多娜池和花坛群 太子树丛 大喷水池 绿荫花坛林荫道 阿波罗水池 十字运河 皇家广场
轴线分析
庞大恢宏的宫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 称,中轴线两则分布着大小建筑、树 林、草坪、花坛和雕塑。宫殿顶部摒 弃了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而采用 了平顶形式,显得端庄而雄浑。宫苑 的中轴线长约3000米,如包括伸向外 围及城市的部分,则长达14千米。中 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草坪、花坛 等。宫前广场有两个巨型喷水池,沿 池伫立着100尊女神铜像。
aChapelle),与前期大规模的建筑相比,小教堂的修建几乎不值一提。
路易十二
前身
路易十四
1638年9月5日 -1715年9Leabharlann 1 日始建路易十五
1710年2月15日1774年5月10日 修建
路易十六
十九世纪
现在
1754年8月23日~ 1793年1月21日 废弃 法国大革命
转型 历史博物馆
损坏 与再修复
保护理念演化
第十五届全体大会通过了《西安宣言——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的保护》,简称《西安宣言》。宣言关于遗产环 境的界定延续了《威尼斯宪章》中文物古迹周边环境的概念,并加以扩展,指出文化遗产环境除了视觉和实体的环境外,还包括自然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过去或现在的精神活动、习俗等无形文化遗产形式。《西安宣言》的发布使得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得到进一 步的完善和发展。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于年 月至円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会议通过了关丁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的《北京 文件》,文件指出“文化多样性足人类精神和思想丰富性的体现,也是人类遗产独特性的组成部分。因此,采取审慎的态度至关重要。 在修复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遗产资源的特性,并确保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保留其历史的和有形与无形的特征。”并强调了遗产保护 的“原真性”和“整体性”。
园林特点
特点一:面积非常大,规模宏大。
意大利的园林一般只有几公顷,而凡尔塞园林竞有1600公顷,轴线有3000米长。如此巨大的面积,将是一次多么繁重的工程。虽然给 整体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就视觉效果来说,还是有其特色
园林特点
特点二:主轴、均衡、有序、严谨
花园有明显的轴线,主轴线控制全园,为建筑轴线的延伸。 均衡、有序,人工美高于自然美的平面图案式园林。
空间特点
03
园林保护原则
保护理念演化
文化遗产保护法最早出现在世纪初,随后一个多世纪,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给传统建筑带来了巨人的冲山和损坏,£至吐纪年代后,在 世界各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文化及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直至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在世界范围内形 成了一个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高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际组织在此期间通过了一系列的宪章和建议,确定了遗产保护的原则, 推广了遗产保护的先进方法,并协调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主要经历了以巴黎美术学院建筑学教 授维奥勒勒杜克(,为代表的“风格修复”运动,以艺术评论家拉斯金(,和美术工艺设计家莫里斯(,为代表的“反修复”运动, 以卡米洛波依多(,、乔瓦尼诺(,等为代表的“意大利派”保护运动几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大规模的重建工作中,文 物建筑和古城区面临着空前的威胁。为了促进各国对文物建筑和古城区的保护,国际文物建筑工作者议会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领导 下成立,并于年的第二次会议上将名称改为国际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工作者议会(。这次大会还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即《威尼斯宪章》,扩大了文物建筑的概念。它说:“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体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 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