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书评【摘要】文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介绍和梳理《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这部着重介绍文化与翻译关系的书,通过对翻译定义的介绍引入对翻译和文化关系的阐释,从宏观上阐述了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接着从微观上分析了中英语言的词汇和结构差异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最后特别阐明了文学翻译的特色及在书中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与文化中英语言差异与翻译文学翻译的策略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信息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因此文化差异不仅构成了翻译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了翻译界的一个主要话题。
而且,当今社会对于用现代翻译理论尤其是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水平和对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翻译书籍的需求急剧增加,《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一书应运而生。
本书由王恩科、李昕和奉霞编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
本书共十二章,从翻译与文化、翻译与语言等宏观层面下延到长难句翻译、段落衔接等微观层面,既通过宏大的视角审视翻译难题,又能恰当地选用翻译技巧处理疑难问题。
其中第一、二、三、四章分别从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意识形态、语言与文化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五、六章则从微观层面看中英语言的词汇差异、结构差异与翻译及动植物名称和颜色词的中西内涵比较;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章分别详细地从文学名著、历史典故与翻译策略,比喻与翻译,长难句是翻译,段落与篇章翻译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翻译是基于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正如书中所列举的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及圣经翻译家尤金•奈达对翻译的定义:“One way of defining a D-E translation is to describe it as ‘the closest natural e quivalent to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1该定义中的D-E translation指dynamic-equivalence translation,即“动态对等翻译”,也就是说翻译首先要做到对源语信息的对等,其次是译文语言的自然流畅,最后是信息和语言风格上达到最大程度的接近。
笔者认为,虽然奈达的定义不是最精确最完美的,但是在他的定义中提到了很重要的方面,即翻译对译文的自然程度和语言风格的要求。
而这便涉及到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据本书介绍,主要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
在第二章翻译与文化中,本书作者分别从文化的有机整体性、民族性、可习得性和兼容性四个特征,文化间的不平等性导致的不同语言间的不平等对话及文化的民族性与翻译的关系向读者们介绍了文化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笔者对于书中第二章第四节所讲到的文化民族性与翻译甚是赞同。
文中举例讲到由于中英文化对谦虚与张扬的不同态度引发的尴尬以及化解尴尬的方法,而这些尴尬,其实都源于文化差异,也证明了文化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译者必须凭借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寻找解决途径,要对两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笔者认为书中第三章对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也颇为精彩。
第三章的第二节中讲到:“翻译的社会性,尤其是文学翻译的社会性,应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译文不得与当下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相抗衡;而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则涉及政治意图、文化心态、接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思想等诸多方面,表面看似平等友好的交流实际上往往是对抗之后妥协的结果。
”2例如,苏俄译品在建国初期一枝独秀,而欧美现代作品却芳踪难寻也反映
1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2页
了政治取向能够有力操控翻译选材的事实。
所以,赏析一部作品的翻译,不仅要结合语言、文化因素,还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因此,翻译是基于语言的跨文化交流,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更需要对文化、意识形态和时代背景等有所了解。
二、中英语言的词汇和结构差异与翻译
词汇意义方面,从宏观上看,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含义范围比较宽和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较大;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和精确,词义独立性较大。
也许我们会疑惑如此相反的两种文字如何相互翻译,但正如奈达所坚持的:“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3从微观上,该书将英汉语义之间的关系分为对应式、涵盖式、交叉式、替代式和冲突式。
针对英汉词义的特点,本书作者也为读者们归纳了几种文化词语的翻译方法:移植法、意译法、借用法、注释法、省略法、功能替代法等,方便读者们进行英汉的翻译。
笔者认为,读者们首先还是要对英国文化有所了解并熟悉英文词语的特点,方可真正灵活运用对这些方法。
词汇结构方面,汉语是意合语言,以字为基础,而英语是形合语言,以词为基础,所以英语遣词造句时注重形式连接而且连接手段和形式十分丰富。
本书作者分别从主谓结构与话题主语、逻辑主轴与意念主轴和逗号的使用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做了比较。
其中,笔者认为由于我们汉语注重意念主轴忽视逻辑主轴,所以我们的逻辑思维较差,而对于中英翻译工作而言,我们需要加强逻辑思维的锻炼以更精准地翻译。
三、文学翻译
文学大家茅盾先生说过:“文学翻译是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4文学翻译使用的是一种艺术语言,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语言。
关于文学翻译,罗新璋先生有“译事三非”之创说,即“外译中,非外译外;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精确,非精彩之谓。
”5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我们需要通过对外来的语言进行处理和美化,即使用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等方法以尽力再现原文的语言美。
在文学翻译中,又分为文学名著和历史典故的翻译。
书中对于英汉历史典故的翻译策略的讲解较为精湛,他们在借鉴了张培基等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的基础上归结出了关于典故翻译比较实用的五个方法:直译加解释法、直译联想法、意译改造法、对联增字法及等值互借法。
笔者认为该书对于这五种方法的归纳既系统又简练,同时书中对于这五种方法的介绍十分到位,既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法的适用之处,也举例说明,更为清晰简明。
《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一书从文化视角看翻译实践,由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由表及里,由大及小地探讨了文化各个要素对于翻译实践的影响;并且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用现代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使读者既能透过宏大的视角审视翻译难题,又能恰当地选用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处理疑难问题。
通过阅读本书,笔者认为笔者的翻译理论知识得到了扩充,翻译水平有所提高,推荐广大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各界翻译爱好者以及对中西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一览该书。
【参考文献】
3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64页
4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90页
王恩科、李昕、奉霞著,《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