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生命教案

生命生命教案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富县康佳希望小学张小梅教材依据《生命生命》是人教实验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

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热爱生命”。

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应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设计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指导其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学生发现和获取新信息新知识的能力。

在充分朗读、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体验生命的欲望与力量,感受生命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生命生命》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

它属于第五组的第三篇文章。

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

文中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教学中一方面要整合前两篇课文有关生命真谛的内容,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语言,不断增强语感。

四、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渐渐地会开始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

因此,有关生命的话题,学生是渴望了解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

但是他们年龄较小,大多数对生命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空泛的生命道理这一层面,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

具体到对《生命生命》一文的阅读来看,四、五自然段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文中从动物到植物再到人三个生命个体所展现的生命精神内涵,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体会时会因对作者的不了解,对生命话题的认识较粗浅而产生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已学过的课文理解并感悟。

2.用默读、分析、感悟、朗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四、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赞叹之情、珍惜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和教师共同搜集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和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师:“今天,我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希望这能成为你我生命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老师这里就有几个表现生命瞬间的片段,愿和我分享吗?”(播放幻灯片,学生观看)。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一起感悟生命。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播放幻灯片)。

.3.齐读课题,质疑。

(标题为什么连用两个“生命”?)4.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关于生命的几件事?(课件出示)生答:飞蛾挣扎求生令我震惊瓜苗茁壮成长令我敬佩我静听心跳令我震撼二、精读课文,感受生命(一)学习第一个故事。

1、师:“同学们回答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是想把生命读到心里去,那么我们的作者是怎样理解生命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2、学习第二自然段,指名读,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飞蛾挣扎求生?画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师指导朗读。

3、师:“如果你就是这只被握在手心的飞蛾,我一使劲你会怎样?那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你能表演一下吗?”(根据学生的表演和回答,老师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生回答后,师再指导朗读。

)4、师:“你震撼了我,我看到你在挣扎,听到了你的呼喊,我要说,我看到了‘你挣扎着,极力鼓动着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老师范读)5、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渴望再读读这个句子.(全班齐读)6、总结:同学们,飞蛾想尽一切办法求生,你们知道飞蛾的寿命有多长吗?平均9天,只有9天,它却为了9天挣扎了一分钟,两分钟......甚至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与很多强大的生命相比,飞蛾是渺小的,但它最不愿放弃的就是------生命生命(生齐读课题)(二)学习第二个故事1、师:“小小的飞蛾震惊了你我,而墙角那茁壮成长的瓜苗.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的三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想想,这一部分最令你意想不到的是什么?你感受到什么?你抓住了哪些词句来体会的?能用朗读体现你的感受吗?(小组交流后,回答)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找到相关的句子.3、师:“你认为这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呢?”(顽强,坚强)4、(出示课件)“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再抽生读,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再读,齐读。

)5、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也像种子一样顽强抗争?(学生自由回答并说说它顽强在什么地方?)6、总结:“是啊!冰心老人也说过,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这才是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啊!同学们,让我们带着顽强,带着勇敢,带着对生命的敬意来读--------生命生命。

”(三)、学习第三个故事.1、师:“一只小小的飞蛾,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为了争取一寸阳光,一线生机而顽强拼搏,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探讨吧!”2、提出要求,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样感受到生命的存在?3、学生汇报:“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指导朗读)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右手放在你的心口,感受到心跳了吗?同学们,这样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跳动了十年,你曾经注意过它的存在吗?这样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跳动了3650天,你感觉到它了吗?这样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跳动了87600小时,你曾经关注过它吗?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用书上的话说说:(学生汇报,出示课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5、师范读,问:你想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大胆的告诉全场的人吧! 生带着自豪,高兴,激动的心情读。

6、品读赏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后师总结。

)7、师:“这样的生命属于自己的,一切全由自己决定,幸不幸福看(自己);快不快乐看(自己)......这就是我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生命(我做主)。

”8、总结:是啊, 这样的生命一切由自己决定,你必须对自己负责,让我们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读读------生命生命。

(四)、拓展延伸,体现价值1、师:体验了生命中三个习以为常的小故事,我们对生命也有了一些认识, 齐读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告诉了你她的哪些想法?(学生自由谈体会)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我们的作者杏林子,疾病带来身体、心灵的痛苦,曾经使她暗暗与自己立下“三年约定”——如果三年后病未得治愈就了结自己的生命,三年到了,病不仅没有好而且更重了。

她犹豫了,有点不甘心,再给自己三年时间,如果还是没有好,这次铁定了心一定结束生命。

三年时间没有到,16岁时,她信了主,从此生命的路改变了,她心中豁然开朗。

2、师:老师将课文最后一段话总结成了16个字:“生命有限,价值无限,珍爱生命,创造价值。

”(生齐读,再读)。

3、你想把这16个字送给谁?(作者杏林子)我想我们的作者杏林子,更想将它送给同学们。

再读这16个字。

4、读了这三个生活中的故事,你对生命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为生命奋斗不息的人,并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自己谈,师相机指导。

)三、在音乐中感受生命,回顾课题总结:了解了生活中许许多多为生命奋斗不息的人之后,相信大家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不让生命白白流失,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让那些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努力生活,努力进取,让我们随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起感受生命的光彩吧,让我们在这激昂的音乐中再次呼吁:“生命生命。

”四、板书设计生命生命生命有限价值无限珍爱生命创造价值教学反思:这是一堂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三者和谐统一的课。

上课伊始,首先在师生自然的交流谈话中,从介绍作者杏林子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并听课文录音《生命生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音调,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

其次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生命,“生命是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生命是墙角砖缝中昂然挺立的小瓜苗;生命是小飞蛾险境中的挣扎。

”学生概括的特别好,然后又联系生活实际,往外拓展,学生说的句子很有新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初读感悟、寻读发现、背读积累、品读思考”四大板块为教学主要模式,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以主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感受文章的内容新、语言精、思想深的特点,加以对学生进行朗读、选读、寻读的阅读训练,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

在寻读发现的基础上让学生积累背诵,上完一节课,学生积累很多好词、好句、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学积淀就会厚实起来。

而最为精彩之处在于品读思考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就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深刻的表现力,并有选择地高声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语言的理解。

品味与感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因此,这一课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体现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审美生活。

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许许多多为生命奋斗不息的人,并谈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这一环节的核心就是为学生建构道德信念,形成道德判断能力,产生道德体验,满足学生道德生活的需求。

学生以精美的语句,说出对生命的感悟,组织起来可以成为一篇篇的美文,这也是课堂中最富于“灵性”的一个设计,从而把本课教学推向了高潮。

在本课教学的结尾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你对生命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形式来创造教学的立体化情景,将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可以使学生思想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