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里姆特装饰绘画_从立意_形式_色彩简评克里姆特的的绘画风格

克里姆特装饰绘画_从立意_形式_色彩简评克里姆特的的绘画风格

58克里姆特装饰绘画——从立意、形式、色彩简评克里姆特的的绘画风格文/王 琳吻克里姆特是象征主义绘画中维也纳分离派的杰出领袖,是一位既具独特艺术个性,又以强烈民族风格见长的绘画大师,他在追求绘画内容的哲理性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象征性和实用的装饰风格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他独辟蹊径发现新的美,敢于尝试的风格,后来他最终脱离了象征主义,成为分离派大师,后来又走向装饰画。

理念探索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19世纪下半叶曾经席卷欧美的“新艺术”运动中三个伟大代表之一,是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第一任主席,也是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最复杂、争议最多的一位艺术家。

克里姆特是象征主义绘画中维也纳分离派的杰出领袖,是一位既具独特艺术个性,又以强烈民族风格见长的绘画大师,他的艺术创作曾在绘画史上受到了空前的赞美,而在后来却又遭到猛烈的抨击。

他在追求绘画内容的哲理性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象征性和实用的装饰风格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他独辟蹊径发现新的美,敢于尝试的风格,后来他最终脱离了象征主义,成为分离派大师,后来又走向装饰画。

要解读这位敢于尝试新风格的大师作品,我们以其代表作品为例从三个方面来简略分析一下这位艺术大师绘画风格的形成。

一、精神立意任何艺术想要在历史中永垂,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创造精神,而克里姆特正是把自己对于绘画,对于生命的理解融入其画面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形式。

刘海粟认为,表现在画面上的线条、韵律、色调等,都有情感在里面,精神也在里面,生命更是永久地存在里面。

在绘画中,克里姆特能做到不受自然限制,不受理论束缚,不受金钱奴役,把自己的人格个性和对生命的理解全部表现在画面上,在他的画面中所表现的就是生命的艺术,这正是他的是艺术之花能够在繁星满天的艺术海洋如此璀璨夺目的根本。

在他画中,所赋予的精神便是他作品的附庸美,克里姆特在表现自己对于美的理想的同时,又包含着道德观念。

克里姆特在表现画面人物的时候,主角有的苗条轻柔,有的丰满肉感,人物形态有的优雅,有的狂放;在姣好的面容下,有的神情迷醉,有的娇媚迷人,有的颓废压抑,在每一个画面主角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而当我们慢慢去审视这些多姿多彩的装饰画的时候,却能体会到一种幽幽的情节。

即59理念探索在克里姆特那看似绚烂豪放的装饰画中,都暗暗隐藏了画家对人类对生命的苦闷与悲痛。

他个人对生命悲伤的探究成为克里姆特无法释怀的伤感基调,他那忧郁的伤感以及对于死亡的悲观情愫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流露。

例如在《人生三阶段》中,画家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幼年、青年和老年,克里姆特在绘画过程中运用象征手法将其融入到画面中:画面背景采用细胞一样的圆形纹样来装饰,似乎昭示人类最初的回归,他通过对主体人物的面部表情的刻画——躺在母亲怀中安然入睡的婴孩,抱着孩子的丰满安详的母亲,以及风烛残年手捂着满是皱纹脸的老妪,表达了他对于人类对于生命的孕育、成长以及最终衰亡的哀伤。

在他的眼中,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不过是那么渺小,人生的过程只不过是一种循环的形式,那些关乎人类的欢乐、悲伤、憧憬、爱情、名誉等等,不过是过眼的一种幻影,得到与失去,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这种颓废的悲观主义情愫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即使是他创作的一些欢乐题材中,也暗暗隐含了几分悲伤的情调。

如他的作品《吻》中,画面中的男女看似在幸福地相拥相吻,而作者克里姆特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某个男人和某个女人的恋爱,他把寓意升华,上升到人类普遍的爱情,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一种梦境的追求,一种欲望的释放。

画面中的吻是爱情的圣火,此刻正在浓浓燃烧,女人倾斜地被搂在怀中,跪在鲜花的地毯上,表情沉醉又透漏着几丝迷茫的痛苦,男人深沉的吻中也与人类最基本的情欲相挂钩,二人缠裹在带有东方纹样的长袍中相依偎。

整个画面耀眼的金黄,背景的星星点点,看似风情万种,却在整个画面的氛围中体现了画家最初的哀愁与伤感,那看似坚不可摧的爱情,其实是那么脆弱,转瞬即逝,无法去依靠。

克里姆特把他的感情色彩描绘于画面中,矛盾纠缠,画面中挥不尽的伤感如同迷雾一样时刻伴随。

二、画面形式感有的人喜欢画圆的东西,有的人喜欢画方的东西,有人喜欢把自己的画面画得满满,有的却喜欢把自己的画面画得疏散。

丹纳说过:“艺术品隶属于艺术家,艺术家隶属于某一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隶属于社会。

”要了解克里姆特的作品,首先必须要从他成长的环境背景出发(这是最初的渊源)了解当时的时代精神。

克里姆特出生于维也纳,14岁进入维也纳的奥地利博物馆附属的工艺美术学校,接受了长达17年的学院式的基础绘画训练,毕业后与其弟及友人自立设计工作室为国内外绘制壁画。

克里姆特早期基本采用传统的表现方法,后来这个力争要摆脱传统画的画家,在后来的艺术道路上受到荷兰象征主义画家图罗普、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霍德勒和英国拉斐尔前派的比亚兹莱等人的艺术影响,同时吸收了拜占庭镶嵌画和东欧民族的装饰艺术的营养,再后来又开始融合东方艺术中线条明快的图案画,在欧洲传统的绘画方式中加以探索,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的绘画风格。

正如克里姆特说:“我要自力更生,我要自由,我要挣脱一切阻碍我工作的莫名其妙的干涉,我要回到自由中去,恢复它。

”正是他的敢于实践的精神,使得他的绘画与工艺性的结合达到了顶峰,进入了一个新的绘画领域。

在绘画中他喜欢用东方艺术中的色调、线条、图案来处理衣服的图案或者用作画面背景,这些纹样的勾线和平涂,运用以平面化原则加以概括的原理,在人物面部严谨写实基础上于其他地方进行的装饰处理。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很多绘画中,人物除了脸部还运用传统的油画技巧外,其他地方都表现了他在自己创作之路上独树一帜的画风:以圆曲的线条,大胆地运用点线面,严谨细致的构图等。

到后来他以手工艺手法采用羽毛、金属、玻璃、宝石等材料对画面进行镶嵌,形成了他独特的“镶嵌风格”。

克里姆特虽然没有亲自游历东方,但是却对东方的艺术始终有着一股浓厚的兴趣。

他对于中国民间木版彩印年画极为爱好,有着强烈兴趣,使得克里姆特反复地揣摩摸索,渐渐这些东方元素逐渐融入,渗透在画面中,与西方的绘画元素相结合。

譬如在一些画中运用了年画中的戏曲人物作为背景,结合着站在地毯上的主体西方人的面孔,这种人生三阶段60结合给人一种似乎超越时空的怪异的感受,使画面有一种很强的趣味感。

就绘画视觉艺术来讲,克里姆特对于所关注的人、事、物、情、理等的精神实质,都是经过多角度、多视点、多侧面、多维度、跨时空、跨学派的兼容提炼,在各个视觉元素之间的理性与感性的双重互动下,形成了他画面的艺术语言。

人物除了面部和身体的某个部位裸露在外,其余的服饰和背景都充满了抽象的或带有象征意味的神秘纹样。

这些抽象的几何图案与写实的某个部分的人体相结合,使得整个画面既是真实的,又似乎是虚幻的,整体的装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在画面装饰过程中,整体画面构图依旧依照前后疏密关系处理,使整个格调处于和谐之中,也是画家对于画面形式感的准确把握,既光彩夺目又不会给人凌乱的感觉。

以作品《人生的三个阶段》为例,象征性的主体人物占据在中间,上方的黑色色块寓意着死亡,人物的身后又运用圆形来弥补色块给人的空洞感,繁简的对比瞬时出现,而画面整体构图像一个十字架,体现克里姆特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正符合了他内心深处的精神立意,表达了克里姆特当时绘画的心理。

三、丰富色彩克里姆特的画面可谓灿烂多彩。

一个优秀的画家对于色彩的运用往往可用“下笔如有神”来形容,对画笔产生的效果的把握,落笔的豪放自然,反而使他更少地去不断地调和颜色,在色彩使用上更加单纯,更加痛快自然,越是这样,整幅画面越是更加和谐,色彩鲜明、遒劲。

他在所积累的经验中执著地揣摩与摸索,最终使克里姆特能够形成自己风格并成为一代大师,他不顾一切地将自然里的各种色彩与色彩浓淡深浅混合起来,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千姿百态又极其和谐的场景,混合着自己对于主题的感情色彩,辉煌中又夹杂着黯然,把表现每一种情欲的色彩都变得看似淋漓尽致又带有精神上隐含的晦涩。

明暗的对比,艳丽与素色的调和,使其瑰丽豪华的格调里也不会让人产生心烦意乱的感觉。

依旧用他的作品《吻》中的色彩来分析:他用了很多的笔墨来对人物衣服上奇异瑰丽的图案进行描绘,背景是黑色迷茫的灰色,上面带着疏密的点状金色,犹如金雾,来提亮了一下晦涩的褐色背景色,使得画面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浪漫情怀,又难以掩饰那落寞的忧伤。

人物的膝下是花朵绚烂的地毯,他们裹在一块金黄夺目的色彩中,这个金黄色的色块包裹着男女情欲的流露,也使人物从画面中突出出来,强调了主体,整个画面的层次秩序井然。

整个画面色彩繁多却并不显得繁琐,大块的颜色与小块的绚烂色彩形成对比,搭配和谐,既渲染了气氛又不失装饰意味。

红色、黄色、蓝色、紫色、黑色、灰色……一切那么繁花似锦而又自然和谐。

又如他的作品《人生的三阶段》中,肤色雪白的婴孩与母亲与年老痛苦的老妪色彩相对比,显示出了生命初期的绚烂与老年的落寞哀伤。

在对初期的美满与后来的枯涩痛苦在色彩上渲染后,背景上方整个黑色的色块,给人一种与死亡挂钩的联想,黑色背景的下方则是干枯的斑驳褐色,像是寓意着最终的衰竭与死亡,这种颜色上的运用给人的感受也符合了克里姆特的悲观主义思想。

但是即便是如此让人觉得哀伤压抑的情感基调,在色彩上依旧使用了红色、橙色、黄色,如此艳丽的色彩在整个画面中出现得依旧游刃有余,既使整个画面不至于露骨地悲惨,又不会突兀在画面里显得不协调,那种愁苦的悲观思想在这不多的跳跃色彩中隐藏着,给人一种笑着哭的压抑感,增添了整个画面所要表达的力量。

克里姆特所创作的艺术形式,虽然不能说是完美的,但是他在自己的创作领域执著地进行创新,不在乎外界对他的抨击,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绘画风格,而且经得住时间推移的考验。

克里姆特的执著探索精神将他的绘画推上了一个新的境界。

正如他所说“只有通过艺术,不断渗透到生活中去,艺术家才能找到基础,以取得进步”,他的探索把中西方的绘画大胆地融合到一起,创造出了前所未闻的装饰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给后人在绘画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1]陈池瑜.艺术文章写作技巧.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2][法]陈占元译.狄德罗狄德罗论绘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邵大箴、奚静之主编.外国美术名家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王琳,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美术系研究生理念探索克里姆特作品 艾米丽编辑:豫 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