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六下《鸽巢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六下《鸽巢问题》说课稿

《鸽巢问题》说课稿
新华路小学张雅文
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一课时68页的例1。

一、说教材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鸽巢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中,有3处不好理解的地方:1)“总有”“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

2)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平均分”的思路。

3)把什么看作物体,把什么看作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

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建模过程。

教学难点:将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转化成深刻的数学原理。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因为想本节课能让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际操作,培养他们抽象、逻辑推理,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

《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实践操作法、讲授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四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通过“你摆我猜”的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抽屉原理。

这个游戏设置的目
的:一是使教师和学生自然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究的愿望;三是无形中交给学生记录的方法,为第一次探究服务。

在这个环节我还主要抓住两个关键词“总有”和“至少”,让学生对这两个词充分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果这里两个词理解不到位,后面的活动几乎都是无效的。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出示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铅笔。

在这里我没有像教材一样给直接给出学生结论,让学生去证明,而是抛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去找寻结论。

因为学生有了开始《你摆我猜》游戏打下的基础,因此较容易能得出结论。

2、合作实践:让学生借助实物操作来验证结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

设计意图: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笔。

”这句话的理解。

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列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笔筒,理解“总有一个笔筒里”以及“至少2支”。

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再提出问题:不用一一列举,能用更便捷的方法来证明这一结论吗?
围绕假设法,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寻找不同的、更便捷的证明方法。

在列举法的基础上,学生意识到了要考虑最少的情况,从而引出假设法,渗透平均分的思想。

第三环节——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换掉笔筒和笔,通过扑克牌练习,让学生再次体验“平均分”的假设法。

然后发现规律,把n+1支笔放进n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了2支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方法的优化,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初步建模。

三、巩固练习。

运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
1、完成70页做一做
在说理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余下的2只鸽子”如何分配。

意图:从余1到余2,让学生再次体会要保证“至少”,必须尽量平均分,余下的数也要进行二次平均分。

2、全班15人,至少几人是同一个月过生,让学生体会《鸽巢问题》的多种多样。

四、小结全课、激发热情
出示思考题,7本书放入个抽屉中,体验商是2的情况。

意图: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力例2用除法算式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以上为我的说课,这节课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