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无产阶级革命家
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
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现实
《共产党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3.由一国到多国
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成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
五、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
典题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起图二列宁
材料二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错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
……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三位伟大人物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理论成果诞生的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晚年的恩格斯在思想认识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审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及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第(2)问应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分析。
答案(1)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前提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②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③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革命活动,总结工人斗争的经验教训,并深入进行理论研究。
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①随着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②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俄国传播,并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
③20世纪初列宁做了大量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日益完善,工人阶级的地位和生活有了较大改观,可以部分参与政权。
对点训练(2019·孝感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
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
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
不正确。
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3)发展: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解析第(1)问“不同”依据“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对比分析作答。
第(2)问“道路”依据“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等信息分析作答;正确与否和理由结合中国革命国情和革命实践分析作答。
第(3)问依据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史实分析作答。
第一步:读——先读设问,后读材料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可能是大段的文字,也可能是地图、统计表格,还可能是漫画、绘画等,形式多样。
解答这类题目,特别是有大段文字材料的题目,一定要先读题目的设问,明确材料的主题,明确命题人的意图。
然后再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在读材料的时候,除了关注材料的正文以外,还要重点关注材料的“导语”“出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注释”“时间”和图表的“主题”等。
这些都是材料的组成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对于审题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步:找——从提供的各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按照设问要求细读材料,找关键的字、词、句。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类型多样、来源广泛,无论是什么材料都要仔细阅读,用心体会理解,简要整理备答。
材料是文字叙述的,比较容易找到有用的信息。
材料是数字或者是图形的,要注意看主题(也就是标题)和图例,观察数字的升降趋势,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第三步:联——联系所学,重组考点知识
仅仅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作答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联系所学知识,重新组织答案。
联系所学的知识时,一是要对应历史阶段: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对应同一历史时期的知识,回忆学过的历史概貌和阶段特征。
二是要学会调用考点知识:按照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信息,重组考点知识以备答。
三是要联系分值,考虑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