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青花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浅谈元青花中国瓷器源远流长,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器物。
世界早先认识中国也是从“丝绸”和“瓷器”开始的。
中国瓷器以青、白、黑、蓝、彩等诸色而闻名与世,青瓷是中国的母瓷之称,从商周开始延续发展数千年,尤其青瓷和白瓷发展到唐代成为主流名瓷称霸世界。
青花瓷在唐代虽然诞生,并和越窑、邢窑、长沙窑等一道出口东南亚、中东和埃及等国家。
但它没有形成主流,一度被历史埋没。
五代和宋代名窑辈出,尤其宋代六大窑系纷纷登场,工艺的精湛和装饰风格的内敛,使得宋代瓷器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绝唱。
到了元代,战争的洗礼、王朝的更替、蒙古少数民族入驻中原,各民族的大一统,唐宋延续传统文人文化趋于平淡。
但大批宋代(金和南宋)旧文人归隐,并不等于传统文化的消亡。
元代汉儒主体文化在历史夹缝中诞生了新的传统文化。
比如:元代文人绘画超越宋唐,元代诗歌、元代戏剧、元代小说(《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均来源和创作成型于元代末期和明初时期,只不过有些小说成熟出版于明代而已)。
元代延续了磁州窑工艺、延续了钧窑工艺、延续了官(哥)窑工艺,延续了龙泉窑工艺,延续了吉州窑工艺,延续了景德镇青白瓷工艺(完善了白釉瓷、延续了影青瓷、延续了红绿彩瓷、创造了卵白釉瓷、枢府釉瓷、祭蓝釉瓷、釉里红,青花瓷等几十种新品种瓷器等)。
其中,元代景德镇最具中国特色的要数元青花和元釉里红瓷器,从元代至明清和现代,青花瓷无疑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而称霸世界数百年之久,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脱离元代瓷器开创的影子,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迹。
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又有更大的进步,成功的烧制出。
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着《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开辟了由向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一跃成为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
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
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研究元青花要划清几个界限把握几个特征:元青花瓷器是使用瓷石和高龄土(麻仓土)合成瓷胎后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
高龄土(麻仓土)是元青花的骨骼;瓷石是它的血肉;用苏麻离青氧化钴料描绘的纹饰和透明清亮、晶莹油润的白釉是它的衣裳;经过元代画工画出来的神韵,元青花瓷器就有了灵魂。
我们对元青花的研究,要聚焦到这些主要方面。
(1)元代烧瓷用的是麻仓土,而不是高岭土。
麻仓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有很多气孔。
陶瓷界经过测试发现,南宋之前陶瓷还没有用过高岭土。
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造瓷胎的方法始于元代。
元。
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二上说:“饶洲御土其色白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
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
”这里说的御土就是麻仓土。
研究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人都知道,高岭开采在后,麻仓开采在前。
这一点文献记载有据可查。
明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文献中出现了一种与高岭土的形态和功能相近的黏土,即“麻仓土”。
明。
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
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
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
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爆得四十斤。
”王宗沐说的麻仓官土就是类似今天的高岭土。
新正都即今东阜地区以东,高岭山东北,麻仓尚保留明代的名称。
从元代开始开采,至明万历初,麻仓老土开始枯竭了。
清乾隆七年(1742年)《浮梁县志》卷十《陶政。
陶土》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老土膏已竭,掘挖其难,每斛加银三分。
”到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代之而起的是高岭土。
明《陶。
白瓷》记述景德镇瓷胎原料及其配制方法时说:土出婺、祁门两山。
一名高粱山,土梗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花山,出糯米土,其性茨软。
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文献记载中我们发现,景德镇境内各高岭土矿在历史上进行过调整,除麻仓外,古高岭土矿仅高岭山、李黄、大洲三地区。
高岭始开于明万历,大洲始开于清嘉庆,李黄始开于清乾隆后期。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悟出,景德镇烧制青花瓷从元代开始到明万历中期为止,都用的是麻仓土。
明万历中期后用的是高岭山的高岭土。
高岭山的高岭土用到1969年完全枯竭。
元青花的高仿是从1985年开始的,高仿用的高岭土是景德镇周围新发现的高岭土。
麻仓土与高岭土成分含量不同,用麻仓土烧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红自然而明显,有黑痣,烧出来的瓷器有鼓包现象,或对釉面有炸裂成豁口,或出现棕眼。
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几乎没有以上现象。
这些自然现象,高仿瓷器是除采取人为作假外根本做不到。
(2)景德镇元青花青花料用的是苏马离青为主,也有时候苏麻离青与国产料混合使用。
苏麻离青用到明成化就没有了。
明成化之后用的浙江产的浙料,现在高仿元青花用的青花料完全是国产料。
典型元青花有凹凸感,有明显自然的铁锈斑。
高仿元青花为了出现铁锈斑,加重青花料,反复描绘,搞得弄巧成拙。
典型元青花的凹凸感是,麻仓土与苏麻离青在高温条件下出现化学反映并出窑使用几百年过程中出现。
元青花使用苏麻离青后出现的凹凸不平现象和铁锈斑,现在的高仿几乎天天做白日梦,就是望尘莫及,一场空。
(3)元青花两多:多无款,多底部不施釉。
元青花和明洪武青花中有款,底部施釉的数量很少。
瓷器开始大量写款开始于明永乐,但永乐瓷器中也不少是没有款的。
底部多不施釉,元青花器物施釉不到底,正好给后人观察胎土提供了条件。
过去有人说元青花底是糊米状,这是错误的,准确说应该是糯米状,象用天津小站大米熬稠稀粥一样晶莹透亮。
元青花的底部什么样,它瓷胎也应该什么样。
(4)元青花的画工画花卉、人物、动物的技巧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
元以后的明无法与跟他媲美。
大写意、随心所欲、一笔画,时代感极强,非常有震撼力。
历史上曾达到极高水平的元代水墨画在瓷器上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高仿元青花能够照葫芦画瓢,但元青花固有的神韵,他是永远画不出来的。
对元青花的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我们应该很好的把握。
(一)高颈大罐、扁壶、高脚碗和杯、八棱六棱器物、yi、敛口大钵、葫芦瓶、觚等是元代少见的特殊器型。
碰着了是缘分,可不能叫失之交臂。
(二)大。
元青花中不乏大罐、大壶、大盘、大瓶。
伊斯兰需要以外,元朝统治民族蒙古族更需要大器物。
蒙古族吃肉、喝酒、喝牛马羊骆驼奶、还有吃水从很远的河流、小溪拉水,这些民族习惯需要大器物。
(三)重。
同样大的器物,元代的就重。
原因是元代瓷器用的是麻仓土。
麻仓土就比高岭土重。
(四)底部一般都有乳突,也叫鸡心。
(五)大器物底部一般都有不规则甩釉现象。
这不是陶工偷懒所致。
而是数量、质量或者商品、贡品的特殊标志。
(六)大器物一般都有接口。
但玉壶春、八棱六棱瓶罐一般没有接口。
元明大瓷器,为什么会有接口呢因为元青花用的是麻仓土,麻仓土重,所以怕上边压下边而走形。
元明大罐、大瓶都是二次制作,把下半部先做出来经凉半干后接着做上边的。
所以,元明大罐、大瓶里边都有上边胎土往下坐的过程中挤出来的一圈封口厚胎土。
这方法避免了走形,很好的保持了器物的完美。
元代玉壶春为什么没有接口呢用通俗话讲,元代玉壶春的腿矮,肚子大,脖子细,所以上边压力轻。
元代八棱六棱器物为什么很少有接口呢做的过程中把一部分胎土刮掉,减轻了负担,所以没有接口。
这里看到我们的先人多么聪明。
本人还没有摸过江西高安、河北博物馆出土元青花大罐、玉壶春和八棱瓶,但我相信它们都应该有这个特征。
(七)胎质不如明清的细致,胎土颗粒大,杂质多。
明永乐朝开始,改进粉碎瓷石、陶洗麻仓土的工艺之后,景德镇瓷器的胎土一朝比一朝细致。
明中期又采用磁器吸杂质的办法,杂质就更少了。
高仿元青花胎土就更不用说了,已经很细了,没有气孔。
(八)火石红。
火石红与麻仓土的关系密不可分。
元青花器物施釉不到底,底部不施釉,胎土中铁的成分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集中往没有施釉的方向挥发,所以元青花的火石红是从里边往外涔漏出来的,决不是后来人为涂抹而成的。
有的元青花底部肉眼不见火石红,或者火石红很不明显。
但肯定有一些黑痣。
不是没有火石红,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还是能看到一些很自然的火石红。
(九)气泡。
元青花是用柴窑烧的。
元青花的气泡,可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有趣的是元青花的气泡,小气泡外有零散的大气泡。
明代瓷器的气泡,一般大中小三种。
现在高仿用气窑、炭窑烧制,与元青花的气泡是有明显差别。
(十)纹饰特征。
过去的研究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引到纹饰和釉色上去了,带着礼帽钻牛角,钻不出来了。
但对纹饰的研究大获成果。
比如,牡丹花的叶子是葫芦形;鸳鸯的翅膀是往上立的;龙纹头小,细颈,躯体壮实,背有锐利的锯齿形鳍脊,龙体修长,以三爪居多,爪修长锐利,斜方鳞;风纹鸡头,鹰嘴,鳞躯,花尾,尾一至五条,作花形排列。
胎土是元青花的骨骼和血肉;苏麻离青色料和透明油润的白釉是它的衣裳;画工画的纹饰神韵是元青花的灵魂。
注意了这三点就抓住了元青花研究的重点。
同时不能忽视元青花的一些主要特征,要学会全面综合分析,这样才会认识元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