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追求教育的梦想,我一直在路上……

追求教育的梦想,我一直在路上……

追求教育的梦想,我一直在路上……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刘颖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社会美好价值的坚守者和弘扬者,是建设美丽中国和托举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重要力量。

可见,当代教育赋予教师新的使命和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师,加强自我研修,努力提高自己专业发展水平,实现真正的教育,已是所有教师职业生涯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我作为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参加工作十七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回顾自己十七年的教育历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摸索阶段、成长阶段、高原阶段。

在这期间,出现过信任与惊喜、也有过困惑与失落。

但是,一直以来,总有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前行,那就是:对教育梦想的不懈追求和坚持自主研修、提高自我的精神。

正是因为这些,使自己这些年来在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获得过很多可喜的成绩。

静心思考,我的专业化发展中,曾得益于专家的引领,培训中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思想洗礼,理念更新使我直接受益。

也得益于同伴间的互助学习,生活中同伴之间的真实案例,因为它具有直接的模仿性、可操作性。

还得益于成长过程中的自主反思提高,这是专业发展中最具内动力的需要。

2013年,我被推荐为“西安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赴上海参加了为期二十天的“西安市学科带头人深度研修班”的培训。

这一次快乐而又意义深刻的培训经历,使我更加受益匪浅,堪称我教师生涯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理论培训中,与每一位专家教授面对面的学习和交流,每时每刻,头脑都在与智者对话,不断引发自己的思考,让自己的对教育的认识丰满一些,再丰满一些,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同时,经过这次培训,我对自主研修、自我发展又有了新的思考与规划:
1.读懂自己,确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自从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已经在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了17个春秋了,一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在这17年中,一直都很热爱教师这份职业、平日工作认真负责有热情。

同时,我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经常与同行们切磋教学,形成了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是,这次走出西安,走进上海,与专家老师们面对面的学习和交流,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同时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体会到“高度不同,眼界自然不同”的深刻含义,更激发了我对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是自己虽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理论学习水平还有待提升;二是教学中的反思不够,应多动笔勤反思,提高专业水平;三是提高教科研水平,争取做研究型教师。

基于此,我也确立了自己的专业“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主张、教学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学习,努力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2.提高自己的教育境界。

聆听了十位专家教授的现场讲座,我被他们身为学者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折服,他们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大智若愚,有的真实质朴,有的才情横溢。

但是他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种对教育的不懈追求,一种坚韧的意志品质,一种做人的独特风格,一种终身学习的精神。

他们的成长历程正是对教育境界的一种最真实的诠释,也是我们的一盏指路明灯,引领我们沿着心中的方向前行。

教育,是一项培育人类灵魂,唤醒人类良知的事业。

教育境界的深远在于不断地追求,教育是一种底蕴,底蕴的深浅在于不断积淀。

那么就需要我们安守清贫,静修心志;需要我们达高致远、宠辱不惊;需要我们不慕名利,耐得寂寞;需要我们童心不泯,拥有爱心;需要我们心怀感激、襟怀坦荡……这就要求我们把满腔的痴情和厚爱倾注到学生身上,用一生的心血和努力去
做一件事——教书育人,并要尽心竭力把每一件平凡的教书育人的小事做得最好。

3.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他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我们首先要用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过硬的能力来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用我们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同时,我们需要用一双真诚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学生;用一颗热诚的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用最赤诚的爱去包容他们;用一双温柔的手去触摸孩子们纯洁的灵魂;和孩子们在一起,需要扮演好三重角色——老师、朋友、妈妈。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老师,把老师当做自己成长中的亲密伙伴,学生也才能真正“亲其师,信其道。

”我想,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也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

4.确定教学主张,促进专业发展。

杨四耕教授说过:“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等于工作年限的累计。

”我很支持这种说法。

工作了十几年,上过的课已经不知道有多少节了,教学中的点滴做法,不管成功,还是
失败,也已不计其数。

而自己的经验积累,值得别人学习和推广的到底有什么,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总是关起门来上自己的课。

这样,自己的专业发展如何能够促进,自己又怎能真正成长为一位“研究型教师”?因此,我一定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确定自己的教学主张,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实践,及时反思总结,实现自己个性化的教学,相信厚积从而薄发。

5.坚持研究反思,成为研究型教师。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要求我们不断反思,“吾日三省吾身”。

反思是积极地、坚持不懈和仔细地揣摩和考问,“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教学中,不断地分析、反思、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因为专一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同时,我们要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必须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充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养水平。

这样才能促进我们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也才能引导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当然,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应用之妙在于创新,我们只有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
创新,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也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研究型的教师。

6.合作教研,共同提高专业成长。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可见,思想上的分享,可以达成共赢的局面。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同伴间的真诚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经验,或达成共识,或保留分歧,通过多种思想的碰撞与交换,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都互相分享,形成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在这种风暴中产生新的观点,新的方案,在研究与实践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将新的方法付诸于行动中,在互助中不断超越自我。

这样,也就形成了真正的团队,有着共同的目标,互相追逐的步伐,用团队的力量,给大家带来不同的进步与成长,在协作中共同走向成功。

7.以书为友,终身学习,不断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教师应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是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我们在工作之余,以书为友,
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地前进,不断的成长。

从书中,往往可以发现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使自己不断地改正错误,端正自己前行的方向。

书可以给我们带来智慧,让我们敢于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也促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作为教师,以书为友,终身不断地学习,也才会让我们有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去适应教育改革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不负教师的使命。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感谢每一次不同的研修,为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次又一次新的生机,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感谢研修,让我的教育梦想更加坚定,追求梦想,我一直在路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