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追求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追求摘要: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可见,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因此,教师要站在教学艺术境界的高一层,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体现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性魅力。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新课程理念是理想,新课堂教学是现实。
短短一年多的新课程实验,我们在实验区学校的课堂高兴地看到,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开始“裂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出的充满民主、和谐、激情的课堂已向我们走来。
一、新课程实验的体验与感悟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可见,一节课不仅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及文化底蕴,而且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人格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看,实验区多数的课堂教学都在一定程度和层面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一是教师的角色在变。
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转换自己的角色,已开始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的身上,教师的激情、个性和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二是教学行为在变。
实验教师在实验中,学好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课堂师生激情四溢,民主和谐,新课程理念已转化为教师追求理想课堂的动力;三是学习方式在变。
主要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
课堂教学充满悬念,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四是课程观念在变。
广大实验教师体验到,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课程是体验,课程是对话,课程是发展资源,凡是对学生有影响、有教育意义并能促进学生成长,或说能够滋养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简言之:社会即课程、环境即课程、生活即课程;五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在变。
我们从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构思与设计、课程的整合等,无不感慨我们教师的教学视野在拓展,教师的知识品位在提升,并在课改实验中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领悟出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真谛。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如今实验区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一个最大的亮点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打通课堂的壁垒,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展学习的外延,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
每节课有“形”有“神”、有“情”有“韵”,并以“情景”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周围世界”为源泉,通过创设和渲染一种优美、智慧富有儿童情趣的氛围,将知识教学镶嵌在情景中,融入到艺术活动中,课堂成了虚拟的智慧宫、科技园、演讲厅和挑战平台。
并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感悟到,课堂是“阳光地带”,课堂是“动感地带”,课堂也是“情感地带”。
同时,体验到新课程学科教学要凸现学科特点不仅需要“形似”,即语文课要有“语”感、数学课要有“数”感、自然(科学)课要有“悬”感、音乐课要有“乐”感、美术课要有“美”感、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要有“悟”感、英语课要有“乐”感、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有“动”感等,还需要“神似”,即在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下,将激活的知识种子播种在学生大脑的“沃土”中,实现师生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共鸣和生命活力与生命活力的对接。
二、新课程实验的启示与反思经过一年的实验与探索,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和思考。
第一点启示是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的提升。
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
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教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为教材的信息与素材靠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
所以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第二点启示是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的;新课程渴望更多课堂教学的动人场面也是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引导学生建构知识。
给知识只是给了学生一个肉眼;给视野、方法才给了学生一个显微镜。
“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是“活”知识的源泉。
第三点启示是新课程呼唤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呼唤教师素质的提升。
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条件固然重要,而教师的素质更为重要。
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靠教师去创造。
如课堂教学没有现代媒体,用“土媒体”也能让课堂教学生辉,呈现亮点。
因此,教师的素质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要站在人生境界的高一层,真正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
第四点启示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第五点启示是新课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应是面面俱到,而是创新。
主要看课堂师生的互动;看学生的参与面;看教学流程的独特创意;看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智力的挑战;看师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课程改革实验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应该说这些思考,或者说困惑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这些思考和困惑正是实验的意义所在。
那么我们教师的主要困惑在哪里?一是有的教师无节制的自主合作学习。
“自主”不是“自流”,“合作”不是“合坐”,不是由过去的“填鸭子”变为现在的“放鸭子”。
二是有的教师无限度的学科整合。
学科整合要根据教学内容,凸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等。
反之,贪多求全,四面出击,使教学目标缺乏重点,失去亮点。
这样,使课变得“不伦不类”,或者说课上得“漂浮”。
三是有的教师无限制的运用多媒体。
计算机媒体的运用应为实现教学目标,达到一种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是有的教师无目的的融合“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是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有的教师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三个目标。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突出某一目标,忽略某一目标,没有有机的融合三个维度。
三、理想课堂教学的境界与艺术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境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
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其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应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且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就是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教师是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是课程实验的形象大使。
那么,我们怎样去追求这种境界?第一,教师的角色要转换定位---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
第二,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产生魅力,魅力启迪智慧。
教学风格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和教学特色,是教学活动个体化的重要表现,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
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自己教学特色的过程。
教学风格具有独创性、稳定性、丰富性和发展性等主要特征,其中独创性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特征,是教学个性的重要表现,也是衡量教学风格是否形成的首要标志。
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追求教学风格的理想境界,努力形成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大家知道,在教学改革洪流中涌现了一批批教学风格流派。
像“随文识字”创导者斯霞;“愉快教学法”的创导者袁容;“情境教学法”的开拓者李吉林;“情感激励法”的杰出代表于漪;“三主四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自读---教读---练习读---复读)的首创者钱梦龙;“六步课堂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创始人魏书生等等。
他们以独特的教学风格,达到了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情感赢得情感、以思想影响思想、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效果,课堂里都流淌着激情的诗韵和激昂的歌律。
由此感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这个学习的场所,你激励我,我激励你,像水泉相互滋润,像星光彼此照耀,师与生心的和谐、思维的碰撞、实践的协作,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尽可能得到展示,个性尽可能得到张扬。
为此,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要体现十二个字:放飞激情,张扬个性,展示魅力。
激情是创新的直觉思维,激情是情感的直接表象。
有激情就显活力,有激情就能滋润每一颗心灵,有激情就能迸发出智慧的浪花。
个性是一个教师教学经验、教学特色和灵性的折射。
有个性就显灵性,就有特色,就有创新。
魅力是一个教师人格、道德、知识、智能等品位的综合体现。
有魅力就显形象,就有气质和风度,就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就能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第三,教学设计要更新---教学设计是一种思路,一个案例,也可说是一个把子。
一种好的教学设计,就是一部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片,也恰似一幅蕴含师生人文素养、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
我们教师要将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变为现实,就必须拿出优秀的教学设计。
那么,怎样写出优秀的教学设计?一要体现“一种革新”,即备课写教案革新。
要改变过去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的备”死课”不备“活课”的现状;要冲破传统教案,创新超越教参,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的教学设计。
二要体现“三种价值”,即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创造价值。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应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合作探究式”等等。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设计。
新课程实验证明,一个平凡的老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展开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
可见,爱是教学的一门重要艺术。
如果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模式、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枚谈道:“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算是好老师。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赋予人文理念丰富的内涵。
这样,教师的劳动也就能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要体现“四个特征”,即一是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