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块三必选案例作业

模块三必选案例作业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和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首先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让学生动手折纸,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启发学生主动自觉的思考,然后在黑板上板书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引入新知。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
(1)情景式教学策略:教师利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来启发引导学生,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2)探究式教学策略:“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白纸的实验来引出本课教学内容,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孕伏铺垫同时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这一节学习新知《有理数的乘方》打下了基础。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陈老师使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

如何感知这种运算数值的大小建立乘方概念,如果乘方数值较大时学生计算太麻烦,我们就可以借助计算机帮助学生感知数值,进一步感知概念,从而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与生活。

在教学中陈老师将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如让学生来玩折纸的游戏,降低学习的起点,很容易突破了学习重难点。

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了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

问题设计:陈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优等生“吃”的饱,让学困生“吃”的好。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我仔细阅读了陈老师的教学设计,觉得这个教学设计已经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关注度,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似乎对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直都是老师在讲,在总结。

感觉陈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得比较少,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传授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比较少,适当让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会更深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