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兰芳教学实录

梅兰芳教学实录

《梅兰芳》教学实录一、书题启课师(屏显梅兰芳剧照):孩子们,这是谁?众生:梅兰芳!师(屏显梅兰芳生活照):这又是谁?众生:梅兰芳!师(师生齐写课题,师引导):我们一起来写下这三个字。

“梅”是傲雪梅的“梅”,“兰”君子兰的“兰”,“芳”是芬芳的“芳”。

生(齐读课题):梅兰芳!二、引出“话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梅兰芳的五个故事,还记得吗?生:记得,拒绝播音;自伤身体,滞留香港。

师:被迫滞留香港达四年之久。

生继续:还有拒绝演出;蓄须明志。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课文中的梅兰芳,电影中的梅兰芳想看吗?众生:想!播放电影《梅兰芳》片断:(画面描述)日本人把梅兰芳关押,“客气”地询问“梅先生,演出的事情考虑好了没有?”梅兰芳从容起身……(镜头止,回答略)师:孩子们,想想梅兰芳会怎么回答?生:我不去!生: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不演!师:拒绝的态度很坚定。

生(语气淡定,但有力):不演!师:简单的两个字,却充满了力量!不去的后果,不演的后果可能是什么?生:可能会受皮肉之苦。

生:可能会被日本人被用刑逼迫。

师:这是一种威胁,恐吓。

生:可能会失去生命。

师:尽管这样,梅兰芳还是——众生:拒绝!师:所以,丰子恺发出深深的慨叹——众生(屏显丰子恺的话):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师: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可梅兰芳为什么能做到?文中有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浏览课文,找到并划记。

(约三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师:孩子们,你们划记的也是这句吗?(生齐读此句。

)师:孩子们,梅兰芳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让丰子恺十分敬佩。

“摔破了”就没有了,这是一种失去,(板书“失”)梅兰芳在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的过程中,他到底失去了什么?(板书:?)我们去文中梅兰芳的五个故事中寻找。

(学生小组内读故事,交流,约五分钟后集体交流。

)三、“话题”探究(屏显“梅兰芳”五个故事的小标题:采用变序的方式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第一感受,根据学生的汇报,进入相应的故事板块。

)(一)寻找“失去”师:谁来说说在故事中读到的“失去”?生:他失去了奢华的生活。

师:分享的第一个“失去”,一定让你感受深刻,是吗?生:对,因为梅兰芳失去了奢华的生活,他当时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

师:奢华的生活到底是在怎样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生(脱口而出):就是奢侈豪华。

师:能说具体些吗?生:每天吃很多好吃的,而且这些好吃的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师:是啊,太容易了,一点都不费力气就能得到,文中有一个词就能表达这个意思——众生:唾手可得生:他可以住舒服的大别墅,很宁静,没有人打搅。

、师:梅兰芳有没有被这样的生活诱惑?众生:没有!师:大家为什么会这么肯定?生:因为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不屑一顾,说明梅兰芳根本就瞧不起这样的诱惑。

生:还有一句话——“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其实他看穿了日本人的用心。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不”字,你再读读。

(生再读此句,刻意加重了两个“不”字的读音。

)师:这句话,他读了两遍,大家听了有什么感受吗?生:他第二次读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梅兰芳态度的坚决。

师:是啊,我们在朗读时,运用“重音”,可以把情感表达得更好!我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感受重音带来的朗读效果。

)师:其实,这样的生活,他曾经也拥有过。

《梅兰芳画传》中就提到了他曾经那花园一般精美的住所。

可后来,梅兰芳的生活是这样的——(屏显《梅兰芳画传》片断)师引:一碗饭已经不多,但是——生读:不许再添。

师引:一个罐头已经很少,可是——生读:由他分配一人一筷子。

师引:一小块咸鱼已经很少,可是——生读:每人只能分到一丁点儿。

师:孩子们,这段话中有个字出现得特别多。

众生(大声抢说):一!师:说说这个“一”字给你的感受吧!生:他每天吃得很少!师:只有他一个人吗?生继续:还有他的家人。

生:他生活的很贫困。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词比“贫困”用来形容当时的生活更合适。

生(一部分抢答):困顿。

生(有些学生补充):窘迫。

师:现在摆在梅兰芳面前的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生:奢华。

师:一种是——生:困顿。

师:他的选择是什么?请你用书中的话来回答。

生(认真地看着课文):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

生(接上面同学的朗读,继续补充):还有一句更能体现他的选择。

师:噢,是吗?你来读,我相信从你的朗读中能感受到梅兰芳的决心。

生(读时,情不自禁地用手势加强表达):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师:孩子,当你每次读到“宁愿”、“宁愿”和“不愿”,你一抬臂,一摊掌,都带动了我们的情绪,让人激动。

孩子们,我们也一起来感受这种读书方式吧!师生齐读(用上手势,体会手势给朗读带来的不同感受。

)师:梅兰芳能做到,是因为他心中一直铭记一个信念,那就是——生读(屏显句):在民族存亡关头,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师:奢华的生活也应该让位于民族气节。

接着往下读,他还失去了什么?生:他还差点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师:你从哪儿读到的?生:他对疫苗过敏,但还是请医生注射伤寒疫苗,结果高烧不退,差点失去了性命。

师:孩子们,在同一个故事中,我们读到的“失去”也许是不一样的。

还有谁来补充?生:他失去了健康的身体。

生:没有健康的身体,差点失去性命,这种代价,这种失去是一种什么样的让位?众生(沉默):……师:我们可以结合前面两位同学的的回答来想想。

生(恍然大悟,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是一种坚定而又痛苦的让位。

生:这是一种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让位。

生:这是一种有骨气的让位。

师:孩子们,梅兰芳能做到这种种“让位”,是因为——众生读(屏显句):在民族存亡关头,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师:哪怕是失去健康的身体,哪怕是——生:哪怕是失去生命。

生:生命也可以让位于民族气节。

师:继续往下读,孩子们吗,你还读到了哪些失去?生:他失去了创作。

师:你是怎么感受这种“失去”的?生: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师:孩子,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一种“失去”,有没有读到一种心情呢?(生看课文,思索着)生(迫不及待地举手):我读到了他不是一般地想唱歌,想跳舞了。

师:是吗?能更形象地描述吗?生:这些渴望像“洪流”,课文中是这样比喻的。

生(被前一个同学的回答启发,立即抢答):还有他内心的压抑,因为渴望被阻挡了,他很压抑,很痛苦。

师:孩子们,梅兰芳不能再创作了,这其中一定有原因,你读到了吗?生:因为他蓄须了,一旦蓄须就是宣告不能登舞台了。

师:蓄须就是留胡子,读读课文中的具体描写。

众生(齐读):一向爱好整洁的梅兰芳,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师引(屏显梅兰芳蓄须照):当梅兰芳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他的解释是——生读:“我留着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师引:当他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敌人的面前时,他的理由是——生读:“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

”师:面对不同的人,他的说法也不一样,到底哪一种才是他蓄须的真正原因?众生(齐读):“我留着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师:孩子们,你们看看课文,这句话前面的提示语。

生:“幽默”生:是“装作幽默”。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我们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读梅兰芳的话。

(请一生上台。

)我们仔细看,注意听。

看什么?众生:看表情。

师:听什么?生:听读音。

生:还有语气。

师(问上台的同学):你觉得大家除了看你的表情,可能还会看什么?生:动作。

师:有动作吗?(生望着台下,台下有同学提醒后,马上做了捋胡子的动作。

)师:做这个动作时要想想人物当时的状况。

(再次屏显梅兰芳蓄须照)看,胡子长不长?众生笑:胡子很短。

师(边做“捋”的动作边问):这样用“捋”合适吗?生:应该是“抚摸”,提示语里就有这个词。

(师笑,点头鼓励。

)生表演读:“我留着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师:他微微带笑,看起来很轻松,很幽默,是真幽默吗?众生:不是。

师:这“笑”的背后是什么?生:是痛苦。

生:是无奈。

生:是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露,但是心里却很难受。

师:孩子们一句又一句地追问,梅兰芳一次又一次地掩饰。

难以掩饰的是他内心的痛苦。

他在痛苦——生:他痛苦不能上台演戏,不能唱,不能跳。

师:他想唱吗?生:想!师:他想跳吗?生:想!师:可是,这深深的渴望到底在哪呢?或许,在梅兰芳的梦中……(京剧《贵妃醉酒》旋律响起)师:或许这熟悉的旋律在他的梦中一次有一次响起……(学生聆听感受)(屏显梅兰芳舞蹈的剧照)师:那飞舞的水袖、旋转的身影,在他的梦中,一次又一次出现……(屏显日军侵略的各种画面,京剧音乐声音减弱,成为叙述的背景音乐)师:可是,睁开双眼醒来,他看到的是——生(看屏幕画面表达):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

师:看到的是——生(表情凝重):看到的是敌人将枪对准了我们同胞的胸口。

师:那是侵略者踏上了我们的领土。

(屏显受难同胞的画面)师:他看到的是——生(伤心):很多孩子离开了父母的怀抱!生(哽咽):他们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无情杀害了。

师:这是骨肉分离的哭泣。

(屏显战争过后的场面)师:他看到的是——生(十分痛心):看到的是被轰炸后的废墟。

师:这废墟是我们的家园,原本美丽的家园现在已支离破碎。

(众生表情凝重,紧锁眉头)当他醒来,他看到的是满目疮痍。

孩子们,他还能歌吗?众生:不能!师:他还能舞吗?众生(痛心回答):不能!师:多少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众生(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屏显太平山顶图、文中“多少次……奔腾万里”语段,背景音乐停止。

)师:孩子们,在那太平山顶上,你看到了那深深凝望着远方的梅兰芳吗?当歌声停止的时候,梅兰芳的痛苦停止了吗?生(十分深情):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师:当舞蹈停止的时候,梅兰芳的渴望停止了吗?生(痛心、激动):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师:他失去了视为生命的艺术,可是他愿意,因为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信念——众生(不约而同,大声):在民族存亡关头,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师:哪怕是视为生命的艺术也应该让位于民族气节。

孩子们,一个个故事读下来,失去越来越多,我们继续寻找。

生:失去了平静的生活。

师:嗯,生活发生了变化,你能说得更具体吗?生继续:日本人总是邀请他去表演,梅兰芳不愿意。

师:在梅兰芳眼中,这种“邀请”真诚吗?生(脱口而出):不真诚。

师: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说吗?生:因为当时梅兰芳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他接受日本人的邀请演出,就会美化了日本人的丑恶形象。

师:是啊,艺术之美怎能被侵略的丑恶践踏,不演出,接受播音的邀请,可以吗?生:也不可以,日本侵略者是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来邀请的。

师:梅兰芳看到了“邀请”背后的真相,所以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众生(齐说):在民族存亡关头,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师:平静的生活也应该让位于民族气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