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孙水庆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10期
“历史解释”作为新课程提出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之一,近年来学界多有关注和论述。
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1]其中,“历史解释”不同程度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本文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为例,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唯物史观”引领“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是一种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对于历史解释来说,“唯物史观是历史解释的理论指导与灵魂,其本身就是最高级别的历史解释。
”[2]在本课教学中,将唯物史观贯穿于“导入新课”和“教学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一)从“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解释”
一上课,教师就用两个思维含量较大的问题直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