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划界的多元标准(1)摘要:科学划界标准从绝对走向相对是一次进步,从一元走向多元更是一次飞跃。
本文讨论了两位加拿大哲学家萨伽德(P.Thagard )和邦格(M.Bung®的划界思想。
分析了他们关于科学划界的元哲学预设以及具体的划界标准。
作者对两个模型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批评。
关键词:科学划界多元标准伪科学萨伽德邦格自标准科学哲学诞生以来,对科学划界的处理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是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的逻辑标准,其特征是科学与非科学或伪科学的区分是绝对的、一元的、逻辑的。
第二阶段是以库恩以及拉卡托斯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相对标准,其特点是一元、变化而且相对。
第三阶段是费耶阿本德、劳丹、法因( A.Fine )和罗蒂( R.Rorty )的消解论,他们主张科学不能与其它知识领域划分开来,也不应该划分。
他们的依据是“非此即彼”的分界观和反本质主义的科学观。
第四阶段是由萨伽德(Thagard)和邦格(Bung®提出的多元划界标准。
本文的目的是尽量客观地介绍和评论两个多元划界模型。
一、萨伽德的划界理论波普尔认为,科学划界这一“康德问题”的意义“不在于它对划分理论具有内在价值,而在于科学逻辑的所有重要问题都与之相关。
”〔1〕萨伽德也认为:“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规范问题之一就是划界。
”〔2〕虽然没有波普尔那么绝对,但划界问题的重要性对他而言是毋庸置疑的。
大体上说,萨伽德的划界理论有两个部分,其一是澄清科学划界的几个元哲学问题,其二是他的划界构想。
萨伽德认为,关于科学划界,以下问题是必须回答的。
⑴为什么科学划界是重要的,从何处划分?⑵什么是科学划界标准的逻辑形式?⑶作为科学或伪科学的单元是什么?对第一个问题,萨伽德持有与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不同的看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其目标比“逻辑主义划界者”要“弱”。
按照伽德纳( M.Gardn®r)所提供的调查,在美国活动着的占星术上是天文学家的十倍。
人们对像占星术和手相术( Palmistry )这样的伪科学所提出的社会或学术意义的论证显然预设了某种科学划界的标准。
在美国,关于是否教授“突创论”曾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争论。
突创论的支持者认为突创论和进化论一样是科学。
在争论过程中,什么是科学的标准至关重要。
例如,在法庭审理应不应该在 Arkansas 公立学校教授突创论的案例中,什么是科学的本质成了问题的焦点。
由此可见,科学划界几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它自有重要和必要的地方,不是“人为”可以消解的。
萨氏还指出,逻辑实证主义者用两个范畴来进行划界:科学是好的,形而上学是坏的。
他用三个范畴去克服这种僵化的“非此即彼”,科学是好的,伪科学是坏的,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非科学”的领域,文学批评,美食等等就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
关于第二个问题,萨氏认为,理想化的划界标准是采取以下形式: X 是科学当 且仅当Co 此处,X 是一个理论,命题或领域,而 C 则是X 科学的充要条件。
这一标准是由劳丹设立的。
〔 3 〕这一形式要求反映了传统的观点,即一个概 念的意义是通过给出这一概念所适合的充要条件而获得的。
萨伽德认为这是一 种吉诃德式的努力。
他主张,对鸟的典型描述,并不要求对所有的鸟为真。
如 果基本概念都不具备一组充要条件,对更为复杂的概念如“科学”就更不能如 此要求。
我们所能做的是罗列出两组特征,其中一组是典型的科学,另一组是 典型的伪科学。
这些特征将提供相互对立的概念化不同侧面,这样要判定某一 领域是科学还是伪科学,我们只须查看该领域的特征是更接近于科学的典型特 征还是相反。
萨伽德总结说:“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将基于它们相对立的不同方面,包含在 这样的方面中的特征是一个松散的标准,它们不是充要条件,它们提供区别好 坏的方法。
”(〔 2〕 p.159 ) 第三个问题涉及科学划界的对象或单元。
在逻辑经验主义者和波普尔那里,划 界单元是语句或命题,萨伽德代之以领域( fields )。
一个领域应该被理解为 一个包含理论,以及该领域内的参予者的历史实体,这是一个社会的也同样是 认识的概念。
确立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划界单元,就为复杂的划界标准提供了可 能。
以这些元标准为依据,萨伽德给出了一个多元划界标准。
(〔 2〕 p.170 )关于这一划界标准模型的几点说明:⑴上述特点并不是科学或伪科学的充要条件。
⑵我们可以查看某领域是更接近于左边或右边来判断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⑶以上每个特征还可精确化。
例如,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如果 X 是一个领域, 其中的研究者使用相似性思维,则 X 是一个伪科学领域。
一个弱化的形式是: 如果X 是一个伪科学领域, 则其中的研究者使用相似性思维。
在萨伽德看来,确证和证伪标准的失败,并不迫使我们去消解科学划界问题, 从而走向相对主义。
科学的特征并不局限于逻辑程序,考虑更多的因素将会使 划界问题有所进展。
在上面的对比表中,让我们着重看看 A 和E 这两项。
萨伽德认为,人类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为相互联系思维,其二是相似性 思维。
所谓相似性思维是指“两个事物或事件的因果关联是来自它们相似的事 实。
”(〔2〕p.162 )而相互关联的思维则是“两个事物或事件的因果关系来 自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事实。
”(〔2〕p.162 )萨伽德从心理学,人类学和历史 三个层面证明,相似性思维是伪科学的典型特征。
a. 心理学证明。
假设你被要求回答,红头发者是否脾气暴烈。
相互关联的思维 方式是首先取样,然后再进行统计和分析。
相反,大多数人仅仅在脑袋中填进 几个例子就企图作出判断,他们通常使用相似性思维,即注意到红发人易怒的 表现与脾气暴烈者在隐喻意义上易怒的举止之间的相似性。
由此而推出红发人 必脾气暴烈这一结论。
科学A. 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
B. 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
C. 研究者关心与竞争有关的理论评价。
D. 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
E. 随时间而进步。
守。
伪科学 A. '使用相似性思维。
B. '忽视经验因素。
C. '研究者不关心竞争理论。
D. '非简单理论;许多特设性假说。
E. '在文本和应用中停滞不前,保相关思维包括从事例、统计推理和其它形式的归纳中得出的结论。
能达到最佳说明的推理是合格的,因为它把原因设立在说明和预测可观察规律的能力基础上,而不是基于相似性。
米勒(Mill )和杰罗姆(Jerome)的研究表明,在占星术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相似性思维。
例如,火星的带红色的外表使人联想到血、战争和进攻,而漂亮的金星使人联系到美和母性。
比木星更暗和更慢的土星常常与悲哀甚至与学术生活联系起来。
对星体和黄道带的符号的联想常常被占星术士用作证据,以便去说明在某时出生的人的个性和命运是怎么受天体影响的。
b.人类学论证。
在《金枝》中,弗雷泽(Frazer)指出:“相似性原则”是各地的巫术都遵守的两条原则之一。
该规律是“相像产生相像,结果与原因相似。
”〔 4 〕弗雷泽把遵守这一规律的巫术称为“顺势疗法巫术”( homeopathic magic )。
损伤和消灭想像的敌人会产生真实的效果。
在肖魏德(R.Shweder)看来,巫术思维不应被看成是思想的原始而奇异的形态,而应被视为人类最自然的思维方式的应用。
c.历史的论证。
福科( M.Foucault )指出:“直到十六世纪末,相似性在西方文化中占构造框架的地位,正是相似性引导了注释和对文章的解释,正是相似性构成了符号的游戏,使关于可见与不可见的事物的知识成为可能,并且控制着表现艺术。
” 〔5〕直到十七世纪,随着笛卡尔和培根著作的发表,我们才有了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
福科的观点被哈金从另一方面所证实。
哈金( I.Hacking )认为大致在 1660 年左右才产生了“概率”概念。
其一是频率的统计方面,其二是信仰程度的认识论方面。
在此之前,概率仅仅指理性的对某些内容接收性。
证据是关于信仰和权威的,而与观察及相互关系无涉。
相似性对解释上帝的手艺已绰绰有余。
〔 6〕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证说明,相似性思维在日常生活和伪科学中普遍存在。
由于相似性思维与占星术的紧密联系,人们完全可以推论出伪科学的核心就是相似性思维。
笔迹学企图从人的笔迹中发现他的性格,其信念是某种蛛丝马迹的相似。
例如,笔迹学认为某人有条理的“涂鸦”会揭示出此人是有序的和凡事追求精确的。
这种关系很可能存在,但做出这一设定的根据是相似性而不是经验检验。
面相学( Physiognomy )认为在面部特征和个性特征之间有某种联系。
如此,额短者是愚钝的。
手相术( Palmistry )中,手掌中的“生命线”的长短意味着某人寿命的长短,这些都基于某些不着边际的相似性。
但我们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伪科学都使用相似性思维。
现代伪科学的集大成者韦利科夫斯基(I.Velikevky )和唐尼肯(Von Daniken)就使用了粗糙的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来支持他们的奇异的理论。
韦利科夫斯基曾使用古代各种神话的一致去支持以下假说:金星是在 5000 年前被木星抛出的,在达到现在的轨道前,距地球要更近些。
韦氏理论忽视其它相竞争的理论,并且与天体力学不一致。
同样,我们也会发现,大量的非伪科学的领域也使用相似性思维。
文本解释、文学批评、艺术欣赏以及哲学史都部分地在寻求相似性以及对符号进行比较。
但它们不是伪科学,因为这些领域没有声称自己是科学。
这些领域常常仅仅旨在发现关系,但不谋求原因以及说明。
总之,相似性思维导致了许多伪科学的推理。
使用相似性思维对描述一个领域是伪科学是充分的,但伪科学还使用不完整的和伪装的相互关联思维。
尽管运用相似性思维不是伪科学的普遍特征,但它是伪科学的典型特征。
从历史维度看,进步性是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另一特征。
萨伽德认为“在两种意义上,进步性是一个历史标准,第一,对进步性的评估需要考虑某个领域在某一时间跨度上的记录。
第二,它对历史语境尤为敏感。
”(〔2〕p.169 )韦利科夫斯基曾吹嘘说,当物理学和化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他的宇宙碰撞理论却几十年未变。
但是,他的理论的“永恒性”与其说是值得夸耀的不如说是可疑的。
变化是科学的根本特征,一旦新的证据被收集、新的理论被提出时,科学总要发生变革。
例如,自伽利略以来,物理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 17 世纪,科学的顶峰是牛顿力学,而在 20 世纪,牛顿理论已被广义相对论所取代。
与此相比,占星术和突创论则是僵化的。
占星术自托勒密时代以来就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突创论虽然有一些修修补补以期与进化论一致,但它的基本信念——世界与其物种都是某次突创的结果——与圣经故事几乎相同。
〔7〕今天的心理学能对人格的形成提出环境和遗传的说明,这样占星术就站不住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