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托起明天的太阳

托起明天的太阳

托起明天的太阳摘要: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中学教师,本人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学困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育效果。

现将本人的做法和经验加以总结以飨读者,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关键词:学困生类型;教育;方法中学阶段是人的身体、心智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般而言,这个阶段奠定了个体未来发展的基本格调和方向。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进程加快,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动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

同时,中学生的心理也呈现出了复杂性、丰富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等特点,这些现象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位于一线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师们倍感迷惘,“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原是什么?”这些问题时时困扰着他们。

然而,作为一名教育者,厘清教育的本原是很有意义的。

教育就是追寻个体生命幸福、快乐的成长。

成绩是一时的,成功是一事的,成长是一辈子的。

在崇尚多元化的今天,虽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犹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然而教师在讲解、分析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这一教书育人的理念永远不会改变。

可是,近年来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对学习没有兴趣,基础比较差、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他们在行为习惯上和学习方法上有明显的缺失。

而且其性格孤僻冷漠、自由散漫、冲动暴力、意志薄弱、逆反心理严重等现象,把这样的学生称之为“学困生”。

那么面对这类学生,教师怎样做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呢?笔者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做法给大家做一介绍,与同仁共享并互勉。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一)智力低下产生的“学困生”有些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学习中困难很多,与其他同学相比较,记忆力低下,对于所学的课程该记的记不住,解题思路混乱且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和其他学生相比较在学习中他们经常落后,从而在学校里多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歧视;加之家长认为孩子智力低下,无论何事都对孩子不加约束放任自流、娇惯放纵。

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感及懒散感,滋生了厌倦的心理,在这种心里的驱使下,心思再也无法用在学习中,学习成绩差、贪玩而且与老师作对成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常态。

(二)留守学生中出现的“学困生”留守学生由于父母经常不在身边,虽然他们有爷爷、奶奶或亲友管理,可是托管者认为孩子的双亲不在身边,不好过分管教孩子,相反要多给予他们爱,可是给予孩子的这种爱多是溺爱,缺少严格的管教,啥事都顺着孩子。

孰不知,中学生大多都在13—15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对于社会上屡屡出现的新鲜事物要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就需要父母这个至亲的亲人来给予指导;然而远在外地的双亲无法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他们只好凭自己的感觉去接受,若判断对了很好,错了呢?遭到别人的辱骂、冷嘲热讽。

这种现象出现的机会多了,他们就形成了蛮横、懒散、自私、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不讲卫生行为习惯差,爱说脏话爱打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而导致学习差,时常和老师作对,形成了孤傲的性格特征。

(三)单亲家庭形成的“学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缺少完整的家庭的爱,他们得到的爱是残缺的。

当他们看到其他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时,会产生既羡慕又自卑的心理。

同时,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心灵上极易受到创伤。

所以,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这也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心境抑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在学习中他们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时好时坏,甚至常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原因形成的“学困生”所出现的问题,本人在教育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的教育方式:二、学困生教育策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教育名言曾一度引起了教师们的反思。

(一)情感教育1、智力低下“学困生”的教育。

本人面对因智力低下形成的“学困生”,教育策略是,在教育中采用开启智力的方法进行教育。

有这么一句话:“把孩子看圆了,孩子就像打足了气的轮胎,一跃千里;把孩子看扁了,孩子就泄气了,无力硅步”。

学困生普遍自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差。

为了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自我意识,我细心观察了这类学生,首先找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闪光点为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话,多给他们展示才能的机会,且鼓励其回答问题时,不论对错都要吐词清晰声音放大,从而显示出你的优势。

另外,教育这类学生首先要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成功感可以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人曰:“慢鸟先飞”。

如:平日里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先给他们讲解一遍,且布置少量内容浅显易懂的作业,使他们在短时间里做完并及时查阅其完成的情况。

这样做了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已有了初步的掌握,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做题时他们就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很快解答问题,这样一来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又如:学生赵某,是我以前带过的一个学生,从高一开始我就给他上课,这个学生智力反应慢。

故此,科任教师采用这种慢鸟先飞的教育方法对他进行教育,成效非常显著。

因为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在高考中他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被一所重点师范院校录取,目前他在高中当老师且由于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成绩不错,深受师生的好评。

2、留守学生中“学困生”的教育。

由于留守学生父母亲常年不在身边,学生缺失家庭教育,对他们教育时要从品德、心里健康方面突出。

例如:学生马某,现在是九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时性格内向、孤僻,不愿和同学来往,时常一个人玩,老师向她问话时,问一句答一句。

面对这种现象我时不时的找机会与她交谈,谈生活、谈家庭、谈理想,了解到她自小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过春节时才回家和大家团聚在一起。

面对这种情况,我也与她的母亲多次通过电话,劝她能回到孩子身边,在我们这里找一份适合她的工作,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

经过多次与该学生及母亲的谈话,教育效果很好,该学生的胆子大了,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了。

目前,她母亲在移动公司上班,每天可以给她和弟弟做饭、洗衣,闲暇之余还和她俩逛逛街等,父亲也从深圳回到了兰州,在一家装潢公司上班,周末可以回家与他们团聚,有时她们一家四口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3、单亲家庭形成的“学困生”的教育。

面对单亲家庭形成的“学困生”我又是怎样教育的呢?单亲家庭的学生缺少完整的家庭的爱,他们得到爱是残缺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而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

”只有理解了学生,才知道怎样去爱学生。

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要求他们,因为没有“严”就没有教育,在“严”的教育过程中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信任、宽容及亲近。

这里要明确,单亲家庭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很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是心理方面的问题。

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问题只能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解决。

如:学生郑某,现在是八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时他爱动、性格孤僻,课堂上注意力只有几分钟,其它时间就左顾右盼,挠头抓腮或和同桌说话,要么拿着自己的笔玩儿或发呆,就是静不下心听课、学习。

起初一节课我要说他好几次,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批评时他哭了。

课后找他谈了一次话,知道了他的家庭是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在外地上班,父亲在本地上班,父母已离异多年,家里就他、爸爸、奶奶、父亲。

从此之后,我就时不时的找他聊天,问他近期的学习、生活,鼓励他积极进取。

有一次,我在街上转时,在一所高中的校门口碰到了他,我问他在这里干什么,他说等妈妈,原来他妈妈要来看他。

我看他心情不错,顺便就问“我能不能与你一起等妈妈”,他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

正好这所学校的校警我认识,他见我和这个孩子交谈,便过来与我聊,他问这个孩子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我的学生,咋了?”他说“这个孩子在这里已经坐了近两个小时了,还以为他的姐姐或哥哥在这里上学等他们呢。

”而后我们又等了近一个多小时他的妈妈终于来了,在他妈妈来的一瞬间我发现孩子的那个高兴劲儿是我近一学期来没有见到的,瞬间我感觉到了母爱的伟大。

我和他的妈妈聊了好长时间,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就像换了个人,性格开朗了许多。

(二)激励教育不论是智力低下、单亲家庭以及留守学生中出现的“学困生”,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基础比较差,性格孤僻冷漠、自由散漫、易冲动发生暴力、意志薄弱、逆反心理严重等现象,因而我采取了激励性的教育方法。

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即在教学中给他们多创造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大胆地说话、回答问题,即使回答的是错的答案,也要鼓励他们有勇于发言的可贵精神。

另外,我是一个爱运动的人,尤其对于各种球类活动特别喜欢,所以在课间或课外活动主动约“学困生”进行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排球等的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又使他们在玩中明确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了竞争意识,并且吸引了其他学生勇于参与锻炼身体的活动。

以上便是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不同“学困生”的点滴教育方法。

因为“学困生”自控能力比较低,心理脆弱,稍遇挫折,容易自暴自弃,思想缺乏稳定性,需要不厌其烦地做好说教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用诚心去帮助、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促使其踏入先进之列。

“学困生”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工程,作为教师,要有长期付出的心理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