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主题解读: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业时代。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朝时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考点解析:一、原始农耕:(A)1.时间一万年前开始原始农耕。
2.标志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经济变革;3.意义:食物持续供给,定居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4.特征:南稻北粟,5.典型:姜寨遗址。
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二、炎黄传说(A)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
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近年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三、特征与核心区域(A)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地区。
知识链接: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表现出中心为公共墓地,周围分布着对称的几十个小房屋。
大房屋可能用于聚会,小房屋居住,遗址布局体现出集体生产、共同分配的特点。
考点解析: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A)文献记载说:夏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建立之后是“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设官分职,有军队、设监狱,制刑法。
二、二里头文化(A)在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的夏朝最吻合的考古遗址是二里头文化,宫殿式建筑说明二里头社会已经分化,经济生活农业为主,出现礼器。
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考点解析: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证明《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
他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研究历史的途径所谓“二重证据法”和“多重证据法”(商朝—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多重印证为信史)。
1.考古。
包括出土的文物、遗址、当代的物品等等2.文献资料。
可以是第一手的也可以使第二手的。
例如:史记、甲骨文、当时人的日记、博物馆的书籍、专家学者的评论等等3.神话传说。
这个用的比较多的是史前和夏商左右时间的研究。
4.调查访问等等。
考点解析:1、什么是第一手资料?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直接遗存,有些可能是亲历者或见证人的记录。
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2、什么是第二手资料?又叫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
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考点解析:甲骨文具备汉字“六书”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专注、假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一、信史(B)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现,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方国联盟(A)内外服制。
内服是商王管地;外服是方国首领管地,商王间接管辖。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
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三、青铜器与甲骨文(A)1.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功能。
2.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考点解析:在商的青铜器上,动物纹中最常见的一种,叫“饕餮(tāo tiè)纹”。
雄伟的建筑感是司母戊鼎与同类方鼎的主要审美特点。
而饕餮、虎头的纹饰,也在庄严的氛围中给人以威慑感。
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功能。
试题分析:1、文献与考古中的商朝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材料二: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材料三:商代青铜器兽面纹爵兽面纹铙兽面纹鬲(gé)问题:(9分)(1)依据材料一,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2分)思想: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
(2分)(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一则历史价值更高,为什么?(3分)材料二。
因为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二手文献。
(3分)(3)依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兽面纹饰”在当时被认为具有哪些功能?(2分)与祖先或神灵沟通,庇护商代人在世间的权利和财产。
(2分)(4)材料二、三对于认识材料一有何帮助,并作简要说明。
(2分)考古发现印证文献:材料二中占卜的记录和材料三中兽面纹饰可以印证材料一中尊神敬鬼的观点。
(2分)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主题解读: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
历经春秋战国,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西周世袭贵族制。
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考点解析:一、西周的建立(A)BC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军,史称“牧野之战”,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二、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A)1.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诸侯;还有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2.作用:“封建亲戚.以藩屛周”,实现了对殷人合围、提高王权。
三、礼乐制度(A)1.创立:周公2,内容:礼指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史诗、歌咏;3.作用:贵贱有等,上下“和同”。
4.实质:敬天保民。
考点解析:一、社会大变革(B)1.BC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人称东周。
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经济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最深刻的变革。
3.政治变革: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
4.思想变革:由礼乐制度到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B)1.背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转型,“士”最为活跃,为治理社会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2.内容:儒家: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合一;道家: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 韩非、李斯,主张: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制;重视功利。
3.地位: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一、战国七雄(A)齐楚秦燕赵魏韩二、商鞅变法(A)1.内容:废除井田制、世卿世禄制、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
2.影响: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并最终统一六国。
3.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要符合国情,态度坚决,敢于同恶势力斗争。
政策要连续稳定,国君的支持等。
三、秦帝国的建立(A)BC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四、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1.内容: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官制: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
郡县制度: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长官由朝廷任命。
县下有乡里,郡县属吏自行选用,基层属吏职权颇重。
2.措施:统一货币、度最衡、文字等,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
3.特点:地方政府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考点解析:一、秦短命而亡的原因(B)1.秦的暴政:役重(如修长城等)税重和法酷;2.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应社会需要。
3.统治集团争权夺利。
4.沿用旧政:如戍边问题。
5.六国臣民对秦朝的分离倾向。
二、陈胜、吴广第一次农民起义(A)BC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三、西汉的建立(A)刘邦于BC202年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
试题分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
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
……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
”其创建性的见解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
”——《中国文化通论》(1)列举轴心时代的精神历程之中,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的时至今日与我们之共同生活的人各一例。
(4分)提示:用时间限定范围,轴心时代,即人类突破神灵思想的束缚,开始用理性思维认识世界。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印度佛陀,巴勒斯坦耶稣,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在轴心时代中国产生的什么“见解”最有影响力?请概述其主要影响。
(4分)儒家学说;汉武帝后逐渐发展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对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秦汉以来,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16世纪以后在西方也引起了很大反响。
(3)你是怎样理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轴心时代,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的”?请例举史实说明。
(4分)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源头,人类文明只有继承中才能创新和发展,每一次新的飞跃,都是在新的高度传承人类的文明。
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在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下,展开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
请立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1)概括材料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
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
廷尉李斯:反对实行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
(2)简要说明这次争论的结果。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观点,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人观点的认识?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
从历史上看,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更何况,在秦以后的西汉初期也曾经分封同姓诸侯,说明这种制度在秦汉时期仍有一定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