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背诵课文(略)1、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
三、句读停顿(略)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 而不胜3、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 其心志5、人恒过/ 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四、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城非不高也:内城(古);城市(今)。
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4、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
6、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五、翻译全文(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六、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点拨: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点拨:极言城小,容易攻打。
“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
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
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点拨: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
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
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点拨: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点拨:施行“王道”,即仁政。
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3、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点拨:不是。
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
14、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即总分总。
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点拨: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6、“人和”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即“多助”、“天下顺之”。
17、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点拨: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点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点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点拨: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点拨: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10、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点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点拨: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4、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点拨: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14、在论证结构上,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15、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七、中心思想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八、课外拓展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点拨: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白事理,辨清是非。
2、《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点拨: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
3、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点拨: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炼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4、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此观点的看法。
点拨:这一观点不正确。
越是生活条件优越,越要居安思危。
一方面,优越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
另一方面,即使在优越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
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
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
5、关于孟子的名言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土地神谷神为次要,君主为轻)②尽信书,不如无书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⑤仁者无敌。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⑧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济)天下。
6、请写出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或事例、成语①二人(兄弟)同心,其力断金。
②家和万事兴③众人拾柴火焰高④团结就是力量⑤人心齐,泰山移。
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⑦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反例)⑧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正例)⑨成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同心协力/ 孤掌难鸣7、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或典型事例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③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8、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鱼我所欲也一、基本知识掌握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