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问题

美学问题

美学问题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有几种途径: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

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

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

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2.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

3.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近代美学时期是指从文艺复兴延至十九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始于近代。

在近代,“形式”已成为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范畴,并自觉地与理性地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高度。

自文艺复兴始,人性得到了复苏与高扬,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这种理性是一种诗意(创造)理性而有别于古希腊的理论理性和中世纪的实践理性。

总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为纯粹的与先验的方面。

这种影响远远超出近代经验主义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思想。

4.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

同时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属于现代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无疑也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具有现代意义。

“马克思和其他现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对于近代思想的叛离是颠覆性的。

这在于他们不仅将所谓的理性问题转换成存在问题,而且也给真善美、知意情等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由此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3]由此,关于美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已走出传统的限制,进入存在领域。

5.后现代:形式的解构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发展使然,在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

后现代消解了近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表现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等。

如果说,现代美学还在存在境域中关注形式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坚持强烈的反形式倾向。

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应该是一种情形,它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

”[4]后现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终级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而是转向开放的、暂定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

在后现代思想中,传统的审美标准与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义。

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之间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区分,从而导致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风格,即文化、文学、美学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学与反美学,而复制、消费和无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为时尚。

后现代艺术成为行为与参与的艺术,似乎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

后现代反对中心性、二元论以及体系化,消解了传统和现代美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基本观点,当然也力图去解构审美的一切形式规则。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1.形式与质料的关系2.形式与符号的关系3.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康德对美学的贡献:康德之前,文艺学与美学虽有联系却未构成完整的文艺美学知识体系。

直到康德解决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美与艺术的关系、创作与制作的关系、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等基本而重大的理论问题之后,近现代文艺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

康德之前,西方美学始终存在着美是主观或客观之争。

康德认为,美既非客观属性又不是主观意识,美根源于人类的主体判断能力,从而为解决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确立了理论根据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

这样,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

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

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

黑格尔对美学的定义、理解“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说,"乍看起来,美好象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

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看去,究竟那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

"[1]为了探究美的本质,他重点分析批判了柏拉图、18世纪英国经验派和德国理性派、康德、歌德、席勒等人的美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美的定义。

他写道:"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

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但从另一方面看,说的更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有分别的。

说理念是真的,就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

所以作为思考对象的不是理念的感性的外在的存在,而是这种外在存在里面的普遍性的理念。

但是这理念也要在外在界实现存在。

真,就它是真的,也存在的。

当真在他的这种外在存在重视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

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还说道:"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3]因此这个定义的总的意思是说,美或艺术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

美是理念,但这理念必须要用感性事物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可以供人观照的艺术作品。

美在距离:距离本身不能产生美,只是有了距离你就不那么容易发现缺点,因而也就觉得美了,短期的距离产生美,长期的距离产生遗忘!如果你想在你和她之间产生美,就短时间离开她;如果你想让你们之间互相遗忘,就长时间离开她。

距离产生美也是有条件的啊至少一个有时间的关系,时间长了就不再是美了,而是一种心灵的隔阂!长时间的距离对心灵绝对是一种折磨,无尽的思念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慢慢的心也越来越伤。

最后也只有寻找新的爱才能愈合!其实距离不是问题。

关键是两人之间的感觉!如果两人感情都很好,那距离就能够产生美。

因为你们会觉得互相牵挂,互相思念,这种感觉也是非常甜美的。

但如果两个人之间感情不好,就只有距离,美就会越来越少!审美移情说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3、对“移情说”的简要分析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中国古人是结合哪些形式研究美的:(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墨子:《非乐》:“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彩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 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为可长,行可久,先质尔后文,此圣人之务。

”说明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孔子: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

例:“ 里仁为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他也认识到美与善是有区别的,但美与善还是密切相联而不可分的。

例:“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有美玉于斯”(玉是洁白温润的,有一定的色泽)。

孔子和墨子的美学思想,都强调了美与善、功利的关系。

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的观点。

说明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强调了礼、义、仁、智等品质是美的根源,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

主张“人性善”。

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结果,适合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例:“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

”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和“粹”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来研究美: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就是意境。

我国的诗词、绘画艺术常将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寄托在客观事物之中,营造美的意境。

例:景中情、情中景,情景交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刘勰《文心雕龙》主张文章要“义华而声悴”,要“为情造文”;音乐要正确处理声与情的关系,要求声唱兼情唱,声情并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样才能是美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