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_-土壤盐渍化

9_-土壤盐渍化

盐化主要是指含有较多的NaCl和Na2SO4的盐渍土。因土壤中粘粒组 成份多,当形成吸附复合体后(吸附复合体由所有小于0.001mm的土壤 胶体粘粒组成),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交替吸附功能,它通常能吸附 Ca2+、 Mg2+、Na+、H+等。
碱化土
又称苏打土,主要指含有较多Na2CO3(苏打)、NaHCO3(小苏打) 的盐渍土。若土壤中含有大量的Na2CO3、NaHCO3遇水时会水解,形成强 碱NaOH对作物根部起腐蚀作用。
广泛分布于 我国内蒙古、 去盐结皮的办法,将盐碱地 改造成可垦植的土地。
盐分单向输入的土壤积盐模式
这种盐渍土形成模式大多发生在毛细上升高度接近或高
于植物根系主功能区的地下水浅埋藏地段。
干旱半干旱地 区,农田、平 原水库周边、 渠道两侧和地 形局部低洼处

外部条件——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大部分盐渍土分 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和滨海地区,其分布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分布相 一致 (1)降雨与蒸发
(2)风的作用
风在盐渍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内陆盐矿体、盐沼泽、盐池或盐漠附近,盐分呈固体粉 末被风力侵蚀、搬运,在沉降区聚集形成盐渍土,或者在滨海地区或内 陆盐湖附近,海水或咸水随风飘洒,降落在地表促进土壤的盐渍化; 二是风力作用可增强土壤蒸发强度,促进土壤的积盐过程。
地形条件
盐渍土的分布往往与地形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现有的盐渍土和潜在
的盐渍化地区都集中在各种大小的低地和洼地。大者如山间盆地(柴达 木盆地)、山前平原(河北平原、松嫩平原)、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
――三角洲地区、滨海、滨湖平原低地以及干旱的大型的风蚀洼地等地
区。

外部条件——地形条件
①地势低洼处多是地下水的排泄区。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 径流过程中,随蒸发浓缩和水岩相互作用,盐分不断积聚,矿化度不
盐渍土17.33万km2(含盐量较高具备形成条件)。
• 我国盐渍土面积3470万公顷,其中盐土1600万公 顷,碱土86.66万公顷,各类型盐化、碱化土壤 1800万公顷,尚有1733万公顷潜在盐渍化土壤。 • 我国次生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 北平原西部、黄河河套地区、西北内陆地区,东 部沿海地区也有小面积分布。
北纬33°以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其中分布面积最广的 是内蒙古,其次是山 东,再次是新疆,第 四位是河北。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滨 海 盐
土 景 观
按自然地理条件、形成过程和盐分组成,可将我国盐渍土划分 为7个类型区:
土壤盐渍化
第六小组 吴博宇 陈智 王志敏
2011级地理科学班
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土壤 盐渍化
二、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 三、土壤盐渍化的机理
四、土壤盐渍化的分级
五、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一、概念
土壤盐渍化又称土壤盐碱化,是指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土壤
表层盐分含量不断增加,以至超过某一限度的地质过程和现象。

内部条件
影响土壤积盐的内部条件主要是地下水和介质条件两
个方面。
地下水条件:主要指潜水的埋藏深度和矿化度; 介质条件:指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和潜水含水层的透水 性。 这四个要素通过影响水分和盐分在地下水-包气带中 的迁移转化过程,从而影响土壤的积盐和脱盐过程。

内部条件——潜水的埋藏深度
潜水的埋藏深度
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输入和排泄主要受土壤与其环境间水分传输规 律的控制。
外部环境向包气带补给的水分有两类:①降水、灌溉水、地表水 (如河水、湖水)等下渗形成的水分;②潜水提供的向上运移的毛细水。
土壤水向外部环境的排泄方式也可分为两种:①通过蒸发和蒸腾 作用,由下向上排入大气;②在重力作用下,由上向下排入潜水含水 层或侧向地表水体。
2、盐渍土的分级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标准该分类主要按 地区和盐分类型大体归纳为两种含盐量系列
我国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盐分系列 及适用地区 滨海,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区 半漠境及漠境区 土壤含盐量(%) 非盐 化 < 0.1 盐分类型 HCO3-+CO32-, Cl-, Cl--SO42-, SO42--ClSO42-, Cl-- SO42-, SO42--Cl-
断增高,为土壤盐渍化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盐分来源;
②低地和洼地通常也是地表水的汇区,地表径流将盐分从周边地 势较高处携带到此,也为土壤的盐渍化提供了盐分来源; ③低地或洼地处的潜水埋藏深度相对较浅,水分蒸发散失在大气 中,而盐分则留在土壤中,不断在地表积累。此外,微地形的变化也 会引起土壤盐分的再分配。
三、土壤盐渍化的机理
在50年代,苏联学者认为,潜水积极参加土壤的成壤过程 乃是土壤盐渍化最普遍和最根本的原因。 这种说法并不全面。 例: ① 我国西北荒漠地区,罗布泊、河西走廊。 ②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汉平原。
所以,有必要从盐渍土的形成条件和土壤中盐分的运移机理两方面 来讨论。
1、形成条件
外部条件
(一)极端干旱荒漠盐渍土区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二)干旱荒漠和荒漠草原盐渍土区 1、黄河中上游半干旱半荒漠盐渍化区 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和宁夏的大部分地区。区内 除现代积盐的硫酸盐-氯化物或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土外,还有部分残 余盐渍土。 2、甘、蒙、新干旱荒漠盐渍化区 包括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分布土壤含盐量很高的内陆盐渍土。 (三)半干旱和干旱草原盐碱化区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高平原,包括呼伦贝尔高平原和内蒙古草原 东部地区。
原生盐渍化
二、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
发展速度快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因山地、丘陵、高原占全国面积的69%, 适宜耕作的土地数量不多。根据统计资料,1950年我国人均耕地为2.7 亩,20世纪90年代降至1.5亩,2006年降至1.4亩。 在耕地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为满足人口急剧增长对植物食品的需求, 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规模,由于利用和管理不当,土壤盐渍化问题日 益突出,盐渍化土地的面积以每年近700km2的速度扩大。除基本建设和 住宅建设平均每年占用耕地2000万亩外,土壤盐渍化的快速发展是可耕 地不断减少的原因之一。
土壤盐渍化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因
而土壤盐渍化被视作一种环境地质问题。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 区. 研究表明,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干土重的0.3-1%时,即相当于 弱盐渍土或中等盐渍土时,农作物的产量仅为正常产量的1/101/30。
成因分类:
由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质、地貌、水 文和土壤条件等)变化引起的土壤盐渍化 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起 次生盐渍化 的区域水盐失调,所导致的土壤表层不断 积盐的过程。
盐分双向输入的土壤积盐模式
这种条件下,土壤包气带的盐分输入来自两个方向:
一是大气中飘浮的盐粉的沉降以及降水和灌溉水携带的盐分随入 渗水进入土壤,构成自地表向土壤层的盐分输入过程;
二是地下潜水或上层滞水通过毛细管吸水,自下而上地向土壤包
气带输入盐分。
四、土壤盐渍化的分级
1、盐渍土的分类
盐化土
3、盐渍土形成的基本模式
根据上述包气带与外部环境间的盐分交换关系,可以将盐渍土的成 因归纳为两种模式。
(一)盐分单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 (二)盐分双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
在潜水埋藏深度较大,毛细上升高度远低于植物根系主功能区的地
段,潜水既不能为土壤层和植物供给水分,也不会供给盐分。土壤盐分 主要来自地表,由风尘、大气降水、灌溉水或暂时性地表径流所携带的 盐分提供,形成由上而下的盐分输入方式。

外部条件——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主要有两种: 一是直接影响,即通过河流泛滥或灌溉将盐分直接带 入土壤中,使土壤含盐量升高,发生土壤盐渍化; 二是间接作用,即由于河流和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作 用,使得地下水位提高甚至上升至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将 盐分带入土壤中。

外部条件——土壤冻融
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土壤在一年中有较长时间的冻 结期,土壤水盐运动与土壤的冻融有密切关系。 春季时土壤表层温度高,水分在表层汽化较多,溶解在 水分中的盐分也随之向地表运动,形成春季积盐期。 秋季气温高,土壤冻土层全部解冻,土壤水分以上行为 主,成为秋季积盐期。 冻结期冻土层和地下水埋深仍存在着一定的水力学关系, 上层土壤冻结后,冻土层与其下部的土层存在着一定的温度 差,此时土壤水分会从下部较温暖湿润的土层中向冻土层运 动,并将溶解在水分中的盐分带入冻土层,形成一种隐蔽性 积盐过程。

外部条件——人为活动
土壤次生盐渍化 (1)将盐份带入,如灌溉、施肥、喷洒农药和废物排 放。 (2)改变区域水文循环模式或地下水的神流程。如水 力工程建设或采排地下水。 引水蓄水工程改变了地下水的循环,将深部高矿化水带 到地表,或使地下水潜水位增高,使潜水或土壤水的蒸发水 量变大,加速了土壤的积盐过程。
轻度

区域分布广泛
盐渍化在我国分布很广,除滨海半湿润地区盐渍土外,大部分分布
在沿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一线以北,即北纬33度以北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据现有资料,全国18个省区分布有盐渍土,总面积约 81.8万km2,占全国面积的8.5%,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45%(36.93万
km2),残余(历史上形成的)盐渍土约44.87万km2,另外,还有潜在的
(四)半干旱、半湿润苏打盐渍化区 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区内的盐渍化 土壤为苏打土,可分为松辽平原半湿润草甸碱化-苏打斑状盐渍土和三 江平原半湿润草甸沼泽零星苏打盐渍化土。 (五)半湿润季风气候盐渍-苏打碱化区 我国盐渍化土壤分布面积最大的类型区,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半湿润 的华北平原、山西汾河流域和陕西泾、渭河流域。可分为黄淮河草甸盐 渍土亚区和汾渭河谷半干旱氯化物-硫酸斑状盐渍土亚区。 (六)半湿润和湿润季风气候滨海盐渍化区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滨海低平原和各大河三角洲。由于长期受海水 侵袭,土壤和地下水含盐量很高。 (七)高寒荒漠-湖盆盐渍土区 主要指昆仑山以南、横断山以西的青藏高原。该高原的众多短而分 散的内流河汇成许多孤立的湖泊,湖水含盐蒸发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