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矿井的基本情况 (4)第二节矿井电源及供电、水源、通讯及监控情况 (6)第二章矿井六大系统设计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8)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8)第三节压风自救系统 (9)第四节供水施救系统 (10)第五节通信联络系统 (10)第六节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10)第七节现有系统情况 (14)一、企业概况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以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总煤装[2011]15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根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相关技术规范,特编制本矿井“六大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山西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是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关于长治市长治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晋煤重组办发【2009】37号)和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关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改造建设工作安排意见》(晋煤办基发【2009】83号)批准的资源重组整合煤矿,是由山西长治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山西长治南山煤业有限公司、长治县八义镇八义新鑫煤业有限公司和部分新增井田重组整合而成。
当时批复的重组整合主体企业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矿山名称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1月31日发放,证号为C1400002009111220048753,采矿权人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批准开采煤层为9号至15号煤层,井田面积为6.1516km2,新增井田面积3.6439 km2,批准生产规模为60万吨/年,新增能力30万吨/年。
2009年11月,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晋)名称变核内[2009]第008387号文核准,该矿名称核准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
2010年7月,该矿的地质报告已由长治市煤炭工业局以长煤局行发[2010]252号文件“关于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批复通过。
2010年9月份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以晋煤重组办发【2010】68号文,“关于长治市山西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调整变更方案的批复”,同意本矿井主体由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调整变更为长治县雄山业炭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份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本矿延长了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限,采矿有效期延长至2012年11月26日。
采矿权人名称变更为山西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
二、编制设计依据1、《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试行)。
2、《山西省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实施方案》。
3、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37号文“关于长治市长治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4、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二地质队2010年5月编制的《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5、长治市煤炭工业局长煤局行发[2010]252号文件“关于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
6、长治市煤炭工业局文件长煤局规发【2010】336号“关于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初步设计的批复”。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年制定的《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9、国务院1982年颁发的《矿山安全条例》和《矿山安全监察条例》;10、《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12、《矿山安全法》;13、《矿井防灭火规范》;14、《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15、《矿井通风安全监测装备使用管理规定》;16、《煤矿救护规程》;17、《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及反风规定》;18、《煤矿防治水规定》;19、《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矿山电力设计规程》;21、《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试行);2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3、AQ1021-2006煤矿采掘工作面高压喷雾技术规范、AQ1028-2006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0-2006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51-2008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AQ1029-200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55-2008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规范等。
24、设计委托书;25、矿方提供的其它资料。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国家颁布的有关煤矿安全方面的规程、规范、AQ标准及条例、法令为依据,建立健全和完善煤矿各系统、各环节的安全装备、安全设施、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确保矿井在兼并重组整合后能够安全生产,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成为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矿井。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矿井的基本情况1、交通位置山西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长治县八义镇沟里村,行政区划属八义镇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0′58″~113°02′30″;北纬:35°56′12″~35°58′28″。
北距长治县县城10km,长(治)—晋(城)高速公路及207国道自井田西北部通过,现煤炭铁路专用线已通至内王站(距井田2.5km,)交通十分便利。
2、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太行山西侧山前地带长治盆地的南部,太行山中段西翼的中山丘陵区,区内第四系较发育,形成众多的黄土陡坡,冲沟比较发育,但无大的沟谷。
井田内总体地势南部高,北部低,地形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标高1260.8m,地形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北角,标高992.7m,最大相对高差约268.1m。
3、河流本井田地表水系属海河流域浊漳河水系。
井田内发育的主要沟谷多为“V”字型冲沟,无长年性地表水体,平时干枯无水,仅在雨季有短暫的河流,雨季过后无水流。
地下水辛安泉域补给区,总体流向由南往北。
4、气象及地震情况(1)气象本区属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季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而炎热,秋季凉爽多雨的北方气候特点。
本区年平均气温9℃,1月份气温最低,最低气温-21℃,7月份气温最高,历年最高气温37℃。
降水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558.8mm, 年平均蒸发量1462mm,年平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5倍左右,年无霜期一般160天左右,霜冻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份,最大冻土深度60cm。
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冬季)和东南风(夏季),平均风速2.1m/s,最大风速16m/s,风力一般为3~4级,最大可达8级。
(2)地震情况区域内有史载的最早一次地震为公元167年6月18日的高平地震,至1956年的1700多年间共发生地震42次,其中有破坏性的8次,强度4~5级,据国家地震局对该区地震鉴定,本区处于临汾和邢台两大地震带之间,为相对稳定区,属太行山亚弱地震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5、自然灾害本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大风天气、地震、山体滑坡等,矿方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
6、社会经济状况当地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区,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为主,并种植有少量的其他经济作物。
近三十年来,随着政策的放开,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井田周边各种中小规模的乡镇煤矿等得以蓬勃发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洗煤厂、焦化厂等民营企业大量涌现,煤炭开采和焦化行业已逐渐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第二节矿井电源及供电、水源、通讯及监控情况1、矿井电源及供电设计选用10kV双回路供电,一回10kV电源引自拟建的八义35kV变电站10kV母线,距离3km,另一回10kV电源引自八义110kV变电站10kV母线,距离3.5km,(改造原有线路)。
两回供电电源线路一用一备,互为备用。
引自荫城110kV变电站10kV母线的原有电源可作为施工电源使用。
两回供电电源线路分列运行,互为备用,当一回电源线路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电源线路仍能保证全矿井负荷用电。
2回电源线路上不得分接其他负荷。
全矿总装机功率为5249.09kW,工作功率为4528.59kW,10kV侧计算负荷2926.77kV A,功率因数为0.93。
该矿生产系统及风井位于不同场地内,设计在2个场地分别建设变电所。
设计在主工业场地建设矿井10kV变电所担负全矿负荷,在风井场地建设风井10kV变电所,担负主通风机及其附属设备供电。
地面~380/220V采用中心点直接接地供电系统;井下10kV、1140V、660V供电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矿井10kV变电所高低压母线侧均采用单母线分段的接线方式,分别以2回10kV向风井10kV变电所、地面变压器及井下主变电所供电,以2回380V向主斜井皮带机、副斜井提升机、空气压缩机等一、二级负荷供电;风井10kV变电所低压侧采用单母线分段的接线方式,以2回380V电源向主通风机供电;井下10kV电源深入采掘工作面负荷中心,降低线路的损耗,提高供电质量。
该矿供电系统较为简单,供电可靠性。
矿井一、二级负荷均采用双回供电,负荷保证率100%。
2、矿井水源根据现有资料和矿井生产能力以及矿井用水特点,本设计水源采用分质供水系统。
工业场地用水水源由深水井泵房提升至工业场地生活消防水池,深水井日供水能力为1000m3/d,水质、水量满足生活用水要求。
工业场地生产及井下生产、消防洒水水源取自井下水处理站。
井下排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
矿井正常涌水量50m3/h,矿井最大涌水量100m3/h,井下水处理站最大处理能力为2400m3/d。
3、矿井通讯及监控⑴监控系统本矿井现有一套KJ-78N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较成熟、稳定,可对瓦斯、风速、负压等井下环境参数进行连续监测,并可对采掘工作面实现风电和瓦斯电闭锁。
本设计将该矿现有KJ-78N型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进行扩展改造,并增加相应的传感器及分站数量,可满足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的要求。
本矿地面监控室安装一套煤矿产量远程监测系统BH-WTA,该系统应具有视频监控、信号传输、中心控制、远程监管等功能,可以对煤矿产品产量进行实时计量、核准、监测,为煤矿监管部门提供了准确的管理依据。
该系统可与各级煤矿安全监督部门的监控中心联网,实现对该矿原煤产量的实时远程监控。
本次设计该矿地面监控室安装一套矿用人员管理及定位系统KJ251。
该系统主要由具有组网通讯功能的井下工作人员考勤管理与跟踪定位系统两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