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拥有传统小农经济结构、土地分散、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国家。
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国政府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土地继承制度,以保证土地不再继续细碎化。
二是支持中等规模的农场发展,促进小规模农场转移,稳定大农场。
法国农地流转主要通过用益权制度来处理土地的租佃关系。
法国农地用益权可通过转让、出租、抵押等方式流转。
另外,法国还先后颁布《农业指导法》、《农业指导补充法》及成立“土地整治和农村安置公司”来推进农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法国素有“欧洲的中国”之称,是欧洲的农业大国。
但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法国却曾远远落后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到20世纪初仍是小农经济加手工劳动占主要地位。
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加上天灾人祸,在二战后的初期竟出现了农产品不能自给、粮食依赖进口、不得不实行配给制的尴尬局面。
二战后,法国政府奉行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农业发展的措施,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全盘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而且使法国成为欧洲第一农业强国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创造了历史奇迹。
法国利用国家干预政策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一、实现农业机械化,力促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法国大革命时期,把从大封建主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国有土地分成小块分配给农民,建立起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开始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但也从此形成了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的农业状况。
小农经济规模小、资金缺乏,不利于技术革新和机械化,这成为法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障碍。
二战后,法国政府为了摆脱农业落后的局面,决定根治小农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使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
尤其是1960年出台了“法国农业指导法”,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各级政府成立“乡村设施和农业治理协会”,其宗旨是:“改进农业结构,增加农业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为农民耕作提供方便。
”事实上,这个协会就是土地整合的专门机构,通过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的支持,用高价收购农民手中零碎的土地,将其重新划分整治,使之成为适合现代大农业运作的土地资源,并最终将这些土地资源有选择性地出售给就近较大的农场主。
“乡村设施和农业治理协会”作为官方组织,对于法国特别是西部和南部的土地整合起了重要作用。
它有利于科学地测量和划分土地资源,避免了由于土地的自由转让而引发的民间纠纷,又促使了土地的集中。
法国政府还利用法律手段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父子农场、兄弟农场以土地入股,开展联合经营。
此外,国家还给大农场主提供低息贷款,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经营减免税费,促使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法国政府还鼓励农村富余劳动人口退出土地经营。
根据1962年颁布的“农业指导补充法”,设立了“调整农业结构行动基金”,对自愿离农者给予补贴。
20世纪70年代初,又设立“非退休金的补助金”,给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同时,对愿意离开农业到工业、服务行业去投资或就业的青年给予奖励性的赔偿和补助。
农场数量从1951年的226.6万个减少到1975年的130.4万个,20多年间共减少了96.2万个,即42.4%。
而其中减少的主要是中小农场,特别是小农场。
从1955年到1975年,50公顷以下的中小农场由219.6万个减少到116.49万个,减少了46.8%。
而50公顷以上的大农场,则由9.51万个增加到13.88万个,增加了45.9%。
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无疑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起了重要作用。
因为没有规模,机械难有用武之地。
为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法国政府专门设立了“国立农机试验研究中心”,直属农业部,主要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实验和鉴定,对农场设备现代化进行经济分析,负责农机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发行,编写出版农机教材以及培训农机技术人员等。
法国政府还向购买农业机器的农场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仅1974年这种贷款就高达68亿法郎,大概为农场自筹资金的一半。
政府还对购买农业机器的农场实行价格优惠和补贴政策。
20世纪50年代规定,凡购置新农业机器的按原价15%出售,购买农机零件的可减价20%,差价由国家补给;60年代规定,农场主购买拖拉机,政府给予投资额的20%~30%的补贴。
在税收方面,实行农用燃油免税15%的政策等。
所有这些都大大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战后法国农机数量急速上升,如拖拉机保有量,1944年仅4.4万台,1950年急升至13.7万台,1958年又猛升至55.8万台,1978年则高达157万台。
20世纪70年代,法国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二、完善农业科教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战后,法国政府以农业科学院为龙头,自上而下建立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知识推广在内的庞大农业科研体系,并紧密围绕为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完善了农业教育体系。
在科研方面,1946年法国政府成立的农业科学院,发展到目前已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大的农业科学院之一,约有1万余名员工,年预算达5.73亿欧元,下设21所大区级研究中心、85个实验室和131个技术服务机构;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有科研实力和竞争力的农业科研组织之一,有机构评估它可以位列世界前三名。
农业科学院主要从事公共基础研究,其宗旨是通过农业科学研究,特别是生命科学的突破,来改善人类饮食和健康,合理整治和管理人类生活环境。
另外,直属农业部的全国农业机械、乡村土建、水利及林业中心,还有食品卫生安全署和海洋开发研究中心,以及一些大学的研究机构,也主要是从事公共基础研究。
实用技术研究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在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即应用研究。
这些研究机构的经费80%是由政府来提供,20%依靠直接技术服务来获得。
这类研究机构的费用也是相当充裕的,如ARV ALIS植物研究院21本世纪初年度预算已达3千万欧元,研究人员年人均经费高达7.5万欧元,约合70万元人民币。
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遍布全国各地的农业学校形成了一个传播网络。
各级农业学校向所有农业生产者开放,他们可以随时进入查找资料和参加培训班。
另外,还有自上而下相当健全的农业推广组织。
在中央一级设有农业和农村发展署,其理事会由政府代表和行业代表各半组成,对纳入国家计划的推广活动给予资助;省一级设有“技术推广委员会”,具体的技术工作由各省农会的技术顾问负责;市县一级有农业生产者自愿组成的农业推广组织,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民自己组织的“农会”、“合作社”等也起到了推广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政府认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是公益事业,应当由政府来扶持,因而,法国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大部分都是政府提供的。
政府的相应拨款都有稳定的渠道,每年政府要按规定从农业耕地税和产品税中划出10%拨付给农业发展署和联合会,专门用于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在农业教育方面,早在1848年就建立了图鲁兹农业技术学校,可谓有着悠久的传统。
1960年以后,法国对农业教育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不断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了农业教育的先导功能,以促进农业、畜牧业、食品工业等行业的发展。
法国在全国建立了大批公立和私立的中高等农业院校和培训中心,形成了由中等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和农民在职培训三部分组成的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
中等农业教育,也称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农业职业高中和农业技术高中承担。
这类学校在法国约有1 200所,其任务是培养具有独立经营能力的农业经营者或具有某项专门技术的农业工人。
学制为两年,农业职业高中毕业可获取职业能力证书或农业职业学习证书,农业技术高中毕业可获取农业技师证书。
接受中等农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可以就业,也可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学习。
高等农业教育,包括两年制高等技术教育、4~5年的工程师教育和6~8年的研究生教育。
两年制高等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员,毕业可获取高级技师证书。
4~5年工程师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毕业可获取一般工程师或国家工程师证书。
6~8年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农业院校教师和研究人员,毕业可获取硕士或博士证书。
此外,法国有农民技术培训中心861个,其中有固定办学场所的学校250所,并建有生产基地或加工车间。
每年由法国国家举办的各类农业培训在6 000次以上,加上地方一些专门机构和企业举办的培训达1.2万次,其中每年有5万多人接受各种培训。
[9]在职培训常常深入到农场和企业,形式多种多样,时间不一,目的是丰富农业生产者的相关农技知识,或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管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的农业教育是和农业就业准入制度、农业补贴及优惠制度相结合的。
政府规定,要在农业部门就业必须取得相应的执业证书。
如,取得农业职能证书和农业职业学习证书的可以在农业部门就业,但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当雇工,不能做管理者。
只有取得农业技师证书或通过农业职业技术会考的人员以及有更高学历者,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政府还规定,农民须接受职业教育,在获得合格证书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之后,才能享受国家的相关补贴和优惠贷款。
战后法国大力发展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的做法,创造了良好的农业文化氛围,推动了农业技术革新,提升了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自1950年以来,法国主要农作物单产增加了3倍,如小麦1950年每公顷产量平均为2 270公斤,1994年为6 670公斤,1998年为7 740公斤。
20世纪初,法国一个农民仅能养活2.5 个人;到80年代,已能养活30个人;90年代起,达到40个人。
[10]三、建立农业保障制度,维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农业在经济部类中占的比重日益下降,由主要经济部门逐渐变成了弱势行业,加上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它不可能完全由市场经济来左右。
因而要维护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来维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战后法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农业发展保障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家扶持保证农业生产者的物质收益;二是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意外风险。
在1960年颁布的“农业指导法”中就已确立了对农业进行扶持的基本政策,针对粮食短缺,为鼓励农业生产和保证市场供应,出台了价格保护措施。
国家规定了农产品的最低价,如果因市场波动卖不到最低价的由政府给予补贴,或由政府委托有关部门进行收购,并储存起来,待市场恢复时再售出。
法国政府定的农产品保护价一般比国际市场高出20%,这样就限制了国外农产品对法国市场的冲击。
同时,为了鼓励出口,政府规定农民以国际市场价出售产品时,其低于国内市场的差价,将由政府给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