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学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
高等教育学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
三、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作用
性质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 主观性 ;高等教育目的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具有客观性 。 由于主观性和客观性是俱在的,都对高等教 育目的产生影响,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国 家的高等教育目的都是高教主体根据当时社 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制定的 理想目标追求。 作用 :导向、调控、评价、激励。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1957年,毛泽东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 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 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 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专业培养目标要与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目的、 高校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 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 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 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 差异性。 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三)课程目标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蔡元培 :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不可偏废的方针。 1912年民国政府: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 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 1927年国民政府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 以充实人们生活,扶植社会生活,发展国民生计,延 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 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1934年中央苏区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 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 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 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50年教育部 :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
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
1990年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 2002年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 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结: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总结了几十年教育实践中的历史经验 教训而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按专业来培养人 才的,所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最终是通 过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专业培养 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下一 层目标,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具有较强的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 使用规格和相应质量要求。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Leabharlann 第二节高等教育目标体系
高等教育目的是通过多层次相对独立又 相互联系的目标实现的。 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由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构成。
高 等 教 育 目 标 教育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构成
具 体 抽 象
(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 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相对 于教育目的来说,它是高等教育层次的 特殊目标;而相对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 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规定性具有: 时代性 、全面性、层次性 。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
1.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 理素质、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的全面发展, 要把智、德、美三育同体育内在地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 2.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在更 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 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充分 的、自由的、和谐的。
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结果的观念存在,是教育活 动所希望获得的教育结果,主要反映教育所 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 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 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毛泽东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 扬 邓小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的新贡献
二、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 的的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除了社 会目的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 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 持社会本位论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 社会与个体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 社会本位论由于强调社会利益的至高无上性,因而在 高等教育活动中,更多强化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的功能;教育教学的目的更多体现国家的意志;专业 设置主要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社会职业 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大学培养计划与过程。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
本章逻辑线索: 方针、目的、目标体系 本理论 实现路径
教育目的基
第一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 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 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 方向和奋斗目标;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 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 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课程目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手段。 课程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围绕本专业 的培养目标所要建构的课程体系;二是 每一门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追求方向 :“三张国际护照” 价值取向 :“教育的四个支柱”
第三节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
一、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 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本观点 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