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能源消耗大行业之一,同时也是高污染行业。

钢铁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

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节能减排成为我国钢铁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一、我国钢铁行业现状1.1产能严重过剩。

以2012年为例,据世界钢铁协会2013年1月22日发布2012年全球钢铁生产统计数据。

中国大陆2012年粗钢产量7.16 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46.3%。

同比增长3.1%。

河北省2012年产钢1.64亿吨以上,比全球钢产量第二的日本多至少5000万吨,是美国全国产量的1.8倍,印度的2.1倍,俄罗斯的2.33 倍,德国的3.85倍,与欧盟27国的钢产量总合相当。

在此种情况下,国内钢铁企业仍持续扩大产能,如宝钢湛江和武钢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项目均在2012年正式获批兴建。

此外2012年再现重点企业减产,中小企业增产的局面,中小钢铁企业依然是产能扩张的主力,而产能过剩问题也在进一步加剧。

1.2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

中国钢铁行业产品结构一直都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例过低,有的高技术产品则严重过剩,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供需结构矛盾等。

经过过去十多年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中国钢铁业的技术装备等级和技术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同时又出现了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在大型的钢材市场,相同品种的钢材有的多达数十种,且价格差距不大。

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导致了产品互相压价,也导致了各个钢企的利润增长点趋同。

1.3钢铁行业集中度不够,非重点企业投资增速不减。

2012年以来多数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受市场低迷影响采取了减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需关系,但一些非重点企业却借助低成本优势增产。

如前11个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产量同比下降0.6%,非重点企业增长23.3%,前十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也由48.3%降低到46.1%。

在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投资同比降低27.8%情况下,非重点企业投资增长17.4%。

非重点企业占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3.6%,远超重点大中型企业。

1.4钢铁出口稳步增长,但利润较低。

2012年1-12月累计出口钢材5580万吨,相比2011年的4891万吨,同比增加689万吨,同比增14%。

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钢铁市场低迷,市场价格倒挂严重,部分品种甚至亏损严重。

因此,各大钢厂纷纷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加强了对国际钢铁市场的开发和营销。

但也因为这样,造成国内钢企间的竞争加剧,有时甚至出现了低价换量的恶性竞争。

二、中国钢铁行业应对措施2.1科学限产,加快兼并重组步伐。

中国钢铁行业不但要紧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同时还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科学限产,以缓解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矛盾。

同时,要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

在坚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的基础上,要稳妥、高效地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通过兼并重组,辅以淘汰落后,在不增加产能的情况下,优化全国钢铁产业布局,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逐步消化掉过剩产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2.2提高产品质量,同时防止高档次同质化发展。

经过过去十多年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中国钢铁产品的质量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但质量的稳定性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钢铁企业要在研发、生产、管理、控制、产业应用等方面下大工夫、花大力气。

同时,还要避免高档次产品产线的重复建设,以免造成资金及人才的浪费和市场无序竞争。

2.3加强技术、管理创新。

中国钢铁业要想度过经济的严冬,除了要靠外部大环境的好转,更要依靠自身技术和管理的管理的创新。

要转变过去以提高质量和装备水平,同时也带动产能增长的做法,转而以提高品种质量、推进节能减排等为目标,加强在工艺、技术装备,新产品新材料,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发展更加环保、更加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还要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

优化流程,精细管理,提升服务的技术含量。

2.4打造钢铁行业产业链。

中国钢铁企业首先要与下游用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与下游产业的融合度,及时了解、引导客户需求。

其次,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钢铁企业要加快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客户管理和服务水平。

要提供覆盖产品研发、生产、应用再到回收利用的全过程的高质服务,建立为下游用户提供完整材料解决方案的开放式服务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三、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3.1将逐步提高行业集中度,企业购并重组势在必行从理论上来讲,提高行业集中程度有两种选择:一是增量的集中,一是存量的集中,二是增量与存量的集中。

增量的集中是指现有的大型企业通过建设新的钢铁生产线,扩大钢铁产量规模来实现集中,即通过“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来集中。

存量集中是指通过现有企业结构的调整,大企业收购兼并中小钢铁企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竞争中壮大,而中小企业或技术、设备落后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从而实现钢铁产业的集中,即通过“外延式”扩张来集中。

对于增量集中来说,会导致供给总量不断增加,需要以相应需求总量的增加为前提。

有研究表明,依靠增量来提高钢铁产业的集中程度不可取。

因此,在竞争中扶优限劣、优胜劣汰,实施购并重组将成为钢铁产业集中或快速集中的主要渠道与手段。

3.2 节能降耗、改善环保,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07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主要任务之一”。

强调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力气。

力求取得实际成效。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挖掘潜力,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

我国钢铁工业今后的发展已不仅是规模、效益、品种、质量、产品功能和成木的问题。

而且还要考虑与社会、人类、自然等方面而协调发展的问题。

充分合理及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少排放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要求。

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控制要求,促进企业与城市环境友好相处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密切结合。

3.3 加强钢铁冶金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信息化为契机改造现代冶金行业己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冶金行业信息化是指冶金行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作用,不断提高其自身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并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细化到企业,就是要实现自身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以及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

在现阶段,我国冶金行业不可避免地被推到国际竞争舞台。

在这种形势下,冶金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仅将影响冶金行业参与国际同行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还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冶金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己经势在必行。

四、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措施及发展方向研究4.1加快科技创新加大技术投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资源枯竭、能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得到了初步解决。

但作为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的钢铁企业来说要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新能源,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同时, 随着技术的更新和采用了先进的除尘设备, 钢铁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要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推广应用已有实用技术, 淘汰落后技术, 推动产业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 转换生产模式, 实现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要大力研究新工艺和开发新技术, 如绿色制造技术、高效碳减排技术、再生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 积极探索和推行全氧高炉技术,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减少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量, 把钢铁企业创建成低碳企业, 使钢铁企业的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使钢铁企业能源利用率和资源生产率得到本质上提高。

4.2国家应出台优惠政策,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能源回收利用率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 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同时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规章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对一次能源回收利用项日给予优惠政策, 并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设备、仪器、零部件等免征进口关税并予以补贴, 对于符合货款条件、从事二次能源利用的项目, 国家财政应给予全额补贴。

4.3完善的能源管控机制随着国家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重视程度的提高许多钢铁企业开始建立了完善的能源管理机制。

建立能源管控中心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体现, 能源管控中心负责各种能源和资源的调配, 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 将节能减排的目标,如实的落实到各有关管理部门, 统一管理, 各部门具体负责,形成完整的能源管理组织和体系。

4.4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一次资源和能源的回收利用钢铁行业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的行业, 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各种废渣如高炉渣, 转炉渣等和各种尾气如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 加强对这些排放物充分利用, 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一次资源和能源, 还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降低钢铁生产成本的作用。

参考文献[1]李世俊.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现状目标和工作思路[J],冶金管理,2007(2);18~24.[2]谢晶莹. 对节能减排问题的重新审视[J].有色冶金节能,2011(1);18.[3]里白.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趋势与节能减排口标分析[J].经济师,2008[6];6~7.[4]魏建新.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途径探讨[J].冶金经济和管理,2008(1);24~27.[5]周宏春. 实现我国节能减排口标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成果,2011(22);19.[6]周阔. 浅谈中国钢铁行业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12);2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