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都是吸收光谱。
红外光谱可用来判断分子中有什么样的官能团。
核磁共振谱可用来判断分子中有哪几类氢原子,每类氢原子有多少个。
第一节红外光谱(IR)
一.基本原理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组成有机分子的原子之间主要是通过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结合在一起的。
成键原子间的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1.伸缩振动,用υ表示。
2.弯曲振动(变形振动),用δ表示。
具有极性的键在振动过程中出现偶极矩的变化,在键的周围产生稳定的交变电场,与频率相同的辐射电磁波相互作用,从而吸收相应的能量使振动跃迁到激发态,得到振动光谱,即红外光谱。
这种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
原子间的振动主要吸收波数为4000-400 cm-1的红外光。
红外光谱的横坐标为波长(2.5~25μm)或波数(4000~400cm-1),纵坐标为透过率(0-100%)。
92页图4-16 正辛烷图4-17 1-辛烯
图4-181-辛炔图4-192-辛炔
123页图6-4 邻二甲苯图6-5 间二甲苯图6-6 对二甲苯182页图9-1 1-氯己烷
223页图10-3 10-4 乙醇
237页图10-5 乙醚图10-6 正丁醚
253页图11-1 苯酚图10-3对甲苯酚
278页图12-4 乙醛图12-5 苯乙酮
310页图13-4 乙酸
330页图13-7 乙酸乙酯
362页图15-1 硝基乙烷图15-2 硝基苯
374页图15-6 苯胺第二节核磁共振谱(NMR)
一.基本原理
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由于自旋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
磁矩在外磁场中出现不同取向的现象称为能级分裂。
与外磁场同向的为低能级,反向的为高能级。
当电磁波的能量等于高低能级间的能量差时,原子核吸收能量,产生核磁共振。
用得最多的是氢原子核谱,简称氢谱(NMR-1H)。
核磁共振谱中只有横坐标,代表化学位移。
二. 化学位移
原子核外有电子,电子的运动产生了对抗外磁场的感应磁场,使核实际感受到的有效磁场强度比外磁场强度低。
核外电子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为屏蔽效应,它的值用屏蔽常数σ表示。
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受到不同的屏蔽作用,在一定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核磁共振所需要的照射频率也不同,即在谱图的不同位置出现吸收峰。
如CH
3
CH2OH中有三类氢原子。
裂分数=(n
1+1)(n2+1)(n3+1)
s d t q m b 单峰双峰三重峰四重峰多重峰宽峰五.积分曲线与峰面积
峰面积与质子数成正比。
六. 谱图解析化合物A(C
5
H
10
O):IR:1730 cm-1
NMR:δ
H
9.7(s,1H), 1.2(s,9H)
化合物B(C
5
H
10
O):IR:1720 cm-1
NMR:δ
H
2.4(m,1H), 2.1(s,3H),1.2(d,6H)试推测A、B的结构。
化合物A(C
9H
10
O)碘仿反应显阴性,IR谱中在1690cm-1处
有强吸收峰。
NMR谱中δ=1.2(3H)三重峰,δ=3.0(2H)四重峰,δ=7.7(5H)多重峰。
A是什么结构?A的异构体B,碘仿反应显阳性,IR谱中在1705cm-1处有强吸收峰。
NMR谱中δ=2.0(3H)单峰,δ=3.5(2H)单峰,δ=7.1(5H)多重峰。
B是什么结构?295页图12-8 1,2,2-三氯丙烷图12-9 图12-10 乙醇图12-11 1,1,2-三氯乙烷
298页图12-12 3-戊酮图12-13 3-甲基-2-丁酮311页图13-5 正丙酸
330页图13-8 乙酸乙酯
375页图15-7 二乙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