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生产安全1. 石灰生产系统的主要劳动安全因素分析在冶金石灰生产过程中,主要劳动危害因素基本可分为两类,其一为自然因素形成的危害或不利影响,一般包括地震、不良地质、寒冻、雷击等因素;其二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包括有毒气体、火灾爆炸事故、机械伤害、烫伤、触电事故、坠落及碰撞等各种因素。
详情如表1所示。
表1主要劳动危害因素危害因素后果特点自然因素地震损坏建构筑物、机器设备,造成停产突发,偶发不良地质损坏构筑物,造成停产偶发寒冻损坏设备管道,影响生产冬季,经常性雷击损坏建构筑物、机器设备,造成停产突发,偶发生产因索有毒气体危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经常性火灾爆炸危害操作人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停产突发,偶发机械伤害危害操作人员身体建康及生命安全偶发烫伤危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及偶发生命安全触电危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偶发腐蚀损坏建构筑物、机器设备,影响生产经常性坠落及碰撞危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偶发自然因素形成的危害一般为非人为因素,大多涉及全厂性、大范围,有些危害如地震、雷击等具有无规律、不可预测性,其中多数与工厂选址有关。
依托钢铁企业的石灰生产厂一般在选址时即已充分考虑了自然因素形成的危害,但相对独立的石灰生产企业尚需对自然因素形成的危害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多数为局部的、小范围的,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可控制,其既有人为操作的因素,也有管道设备失修、老化等因素:并且有些也涉及自然形成的因素。
2.劳动安全主要防范措施2. 1对自然危害因素的防范措施综述2.1.1抗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破坏力较大,不言而喻,它造成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如果对做好相应的预肪和补救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同其他工业企业一样,抗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震前的预防、震时的应急措施及震后的抢险救灾过程中。
一般来说,根据冶金石灰生产与应用特点,其抗震工作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A抗震准备必须重视抗震准备包括指挥、训练、器材等方面的准备,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抗震防灾训练,它包括防火、防爆和紧急停车等方面的训练。
根据冶金石灰生产与应用特点,其使用燃料的炉窑系统是防火、防爆的抗震防灾重点,因此应对其格外重视。
B基础工程必须坚固地震中,冶金石灰生产与应用企业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因基础工程不坚固而下沉、倾斜或破坏的实例很多,如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对当地冶金石灰生产企业造成不小的损失。
因此,在设计、施工中,必须保证基础工程足够的安全和质量。
为此,在建筑物、构筑物设计、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 GB 18306-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J50011-2001)及《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1993)的相应规定;在工艺设计、施工中对有关设备底座加固处理,管道采用必要的抗震连接方式。
C 重视炉窑燃料系统的防震抗震冶金石灰生产过程中炉窑燃用的燃料油、煤气、天然气等在地震中危害性较大,如不采取妥善的防震抗震措施,有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为此对燃料油贮罐,要设有可靠的防油堤、使用软管连接燃料油贮罐与炉窑、燃料供应系统要设置可靠的防静电装置、配备完善的消防器材等。
2.1.2 防地质危害为防止不良地质造成的地质危害,在厂址选择时应做好地质勘探工作,避开不良地质区域;对于局部的不良地质,可采取换土、夯实、专门的地基处理等措施。
2.1.3防寒防冻冶金石灰生产过程中,对贮存、输送水或蒸汽介质的设备及管道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在工艺设计中采取必要的管道伴热措施;上下水、蒸汽管道等避免静流、湍静流;在操作管理上规定相应的放空措施,以防止冻坏设备及管道。
2.1.4 防雷雷击破坏建筑物和设备,并可能导致炉窑燃料系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其出现的机会虽然不大,作用时间短暂,但其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
根据冶金石灰生产与应用特点,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1994)(2000年版)防雷建筑物的类别划分,其建筑物、构筑物多属第二类及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一般均应采取相应的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感应的措施;炉窑烟囱则设避雷带(针)。
2.2对生产危害因素的防范措施综述2.2.1 对有毒气体的防护根据冶金石灰生产特点,有毒气体主要来自于含有毒的一氧化碳、硫化氢等物质的煤气和炉窑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含有毒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物质的废气。
对于煤气的泄漏防护,主要采取加强系统的气密性、设置煤气泄漏检测等措施;对于炉窑烟囱产生的废气防护,则一般采取高空放散的控制措施。
此外,还可以在生产操作岗位设置便携式有害气体检测仪,随时对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与监控。
2.2.2 防火与防爆冶金石灰生产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物品和火灾爆炸危险特性如表2所示。
序号火灾爆炸危险物品危险特性1 煤可燃物质,丙类火灾危险品,粉尘具有燃爆性,燃爆下限浓度为33-45g/m3(粉尘平均粒径为5—lO μm)。
高温表面沉积粉尘(5mm厚)的引燃温度为280℃ ,云状粉尘引燃温度为610℃。
煤堆积在一起时间过长可使煤温升高,煤料氧化而引起自燃2 焦炭可燃物质,引燃温度组别为Tll。
焦炭粉尘具有燃爆性,其燃爆下限浓度为37~ 50g/m3(粉尘平均粒径为4~5μm)。
高温表面沉积粉尘(5mm 厚)的引燃温度为430℃ ,云状粉尘的引燃温度大于750℃ 。
焦炭属丙类火灾危险物质3 燃料油—般指渣油和重油,可燃液体,闪点一般约为220℃,自燃点为230~ 330℃4 焦炉煤气焦炉煤气为燃爆性气体,一级可燃,其燃爆极限浓度(体积分数)为 4.72%~ 37.6%,自燃点为560℃5 发生炉煤气发生炉煤气为燃爆性气体,二级可燃,其燃爆极限浓度(体积分数)为20. 7%~73. 7%6 天然气天然气为易燃物质,甲类火灾危险品,具燃爆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引燃温度组别为T3,引燃温度为482-632℃,爆炸极限浓度(体积分数)为5. 14%~ 15. 495%,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7 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为易燃易爆物质,其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烃类物质,液化石油气和空气混合后易燃易爆,着火温度约为450℃ ,其爆炸极限浓度(体积分数)为1.70%.9.83%8柴油柴油为可燃物质,乙类火灾危险品,气态时在空气中具燃爆性,其燃爆极限浓度(体积分数)为0.6%。
6.5%,闪点> 28℃在冶金石灰生产中,火灾与爆炸危险主要来自于炉窑燃料系统。
主要的防火与防爆措施如下:(1)对于燃料的贮存设施如贮油槽、贮油罐、贮气设施、贮煤设施等,根据有关防火防爆要求设置足够的防火防爆安全间距;(2)炉窑油、气燃料系统采取可靠的防静电措施;(3)在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严格按照环境的危险类别或区域配置相应的电气设备和灯具,避免电气火花引起的火灾;(4)在炉窑油、气燃料系统设置可燃气体检测、监控与报警装置;(5)在有火灾危险的场所设置相应的消防器材;(6)燃用煤气的炉窑设备和管道设低压报警及自动切断煤气的装置,防止煤气管道吸入空气而造成危险。
2.2.3 防机械伤害(1)所有机械都应符合《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的要求。
完善设备的防护装置及设施,减少或避免设备、设施缺陷造成的伤害。
新购设备必须保证本质安全,符合安全人机要求,消除安全隐患。
大型生产设备应设置紧急制动开关。
(2)易发生卷入伤害事故的外露机械转动或传动设备可动部件,如传动带轮、明齿轮、联轴器、转轴等,均应设置牢固可靠的安全防护罩、安全防护网等安全装置,并采取可靠的防松脱措施,防止剐伤、碰伤等伤害事故。
(3)所有类型的起重机应全面符合《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 6067-1985)的规定要求。
新购起重机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单位,必须由经过有关部门对其资质进行了安全认可。
起重机经由相关检测部门的安全检验合格,取得准用证。
按起重机不同型号和吨位要求配备齐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装置应灵敏、可靠。
关系起重机安全的关键零部件,如制动器、钢丝绳、吊钩、电气设备和金属结构按安全标准严格把关,不得带病运行。
起重机司机和维修人员属于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考核取得合格证者方准上岗独立操作。
上岗证须经定期复审,并对配合使用起重机的其他地面操作人员进行起重作业专门安全培训和教育,明确使用者的安全责任并给予监督。
(4)皮带运输机分布面广、设备数量大,易发事故的危险点多,应作为安全管理重点。
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如胶带打滑、跑偏及溜槽堵塞的探测器和自动调整跑偏装置、机头、机尾自动清扫装置、倾斜胶带的防逆转装置等。
输送机通廊两侧的人行道净宽不得小于0. 8m,人行道上不得设置人孔或敷设蒸气管、水管等妨碍行走的管线。
沿输送机走向每隔50~ 100m应设一个横跨胶带的过桥,过桥走台平面的净空高度应不小于1. 6m。
输送机的传动装置、机头、机尾和机架等与墙壁的距离不得小于1m,机头、机尾和拉紧装置应有防护设施。
多台输送机联合运送物料应设置中央控制台集中控制并联锁,保证传动性能和动作准确可靠,当其中某一输送机出现故障停机时,其料流上游的输送机应立即停止,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切断电源安全停机。
2.2.4 防烫伤炉窑等高温设备和管道采取防烫保温措施,炉窑操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高温设备造成烫伤。
2.2.5 防触电事故为了防止触电事故并保证检修安全,走行机械的裸露滑触线一般设置高度大于3. 5m,当裸露滑触线高度小于3. 5m时则设安全防护网,并设防止触电的警示标志。
两处及多处操作的设备在机旁设事故开关,保证检修的安全。
为了防止触电事故,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应按系统的接地形式通过保护线(PE线)或保护中性线(PEN线)接地,有些设备必要时设置漏电保护。
移动式电气设备均应具有保护接零措施。
保护接零线应有足够的导电截面,线上不得设置熔断器或开关,中间不得有接头。
新增设备中,所有的电气设备必须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
电气设备(特别是手持电动工具)的外壳和电线的金属护管,应有接零或接地保护以及漏电保护器。
电动车辆的轨道应重复接地,轨道接头应用跨条连接。
采取屏护措施,防止人体有意、无意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金属屏护要接地或接零,屏护的高度、最小安全距离、网眼直径和栅栏间距应满足《防护屏安全要求》( GB 8197-1987)的规定。
当安全距离无法达到规定时,应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变配电室应设置联锁保护(包括带负荷拉合闸、带地线合闸、带电挂地线、误拉合开关、误入带电间隔的联锁装置),以及防止人体直接接触或接近带电体的联锁装置(如当通往禁区的门和窗打开时立即断电)。
在遮栏、栅栏等屏护装置上悬挂禁止标志(“止步,高压危险”、“禁止攀登,高压危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