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学(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高等教育学(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教育改革可 以理解为按照某种预期的目标以改进实践的有意 识的努力,它包括制订同旧目标无关的新目标、 新政策,或赋予过去的教育以新的职能。教育改 革的实质是对未来的反应。”他还在比较与“教 育改革”相关的几个概念后认为:教育改革差不 多等同于“(向好的方向)变化”之意。这种变 化有强度上的差别,由强到弱可以这样排列:革 命、变革、革新;在变化持续的时间上,由长到 短可以这样排列:变革、革命、革新。合言之, “教育革命”是中期的强度改革,“教育变革” 即长期的中度改革,“教育革新”是短期的弱度 改革。
四、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发展的现状
• 第一次是从1982年开始,国家先后组织进行了文、 理、工、农林、医药各科类本科专业目录的全面 修订,历时5年,专业种数为671种; • 第二次是自1989年开始,通过修订,专业种数为 504种; • 第三次是从1997年开始,于1998年7月顺利完成, 专业种数由504种调整到249种。 •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数由1998年的8887个增加 到2001年的13344个,增长50。2% 。
(三)文化因素是高等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催化动因
• 1、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 一是文化成为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二是 文化传统有时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阻力。 • 2、文化差异导致教育政策的差异 • 3、外来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 (1)先发国家的高等教育:学习创新与主动借鉴 • (2)第三世界高等教育:文化移植与被动接受
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
•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高等教 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与公民接受高 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对这 对矛盾的协调和解决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 发展的基本动力。 • 围绕这一基本动力,经济、政治、文化等 因素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
(一)经济因素是高等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动因
复习思考题
• • • • 一、简答题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有哪些? 三、论述题 结合高等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谈谈如何成 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谢谢!
第三节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 • • •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需要主要基于: 第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 第二,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 第三,最主要的是将我们的人才培养放在世界范 围来进行,有利于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 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
二、高等教育投资状况发展的现状
• 中国普通高校的经费渠道主要有三个: • 一是国家财政拨款,这是中国高教经费的主要来 源,占高校总投资的80%以上。 • 二是学校自己创收的收入。 • 三是通过贯彻实施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政策而收 取学杂费的收入。 • 宜尽快建立健全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机制:一是完 善国家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制度,二是规范高等教 育收费制度,三是开发高等教育学费贷款市场,四是 建立高等教育投资保障体系。
• 1、经济发展状况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 定了基础 • 2、经济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 能 • (1)经济的多元化为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开 辟了道路 • (2)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规格提出了要求 • (3)经济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示范
(二)政治因素是高等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因
• 高等教育改革是国家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改革 甚至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因此,可以说,高等 教育改革政策是政治因素推动改革的直接方式。 • 1、政治体制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作用 • (1)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 (2)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式 • 首先,政治体制影响高等教育的投资方式。 • 其次,立法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2、政策引导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 (1)政策引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种世界性现象 • (2)中国运用政策引导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例证
三、高等教育类型发展的现状
• 我国大致将高等教育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 第一,按学科设置特点进行分类,又有两种分法。一种按学科设置数 量的多少进行分类,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单科性;另一种按学科 设置的类别进行分类,分为: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医药类、农 林类、师范类,再加上高职高专类。 • 第二,按科研的规模和研究生的比例进行分类,分为:研究型、研究 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专业型。 • 第三,按隶属关系或投资渠道进行分类,可分为:部委属、省(直辖 市)属,现在又增加了地区级的院校。 • 第四,按主要投资渠道进行分类,可分为:国立、公立、私立、民办。 • 第五,按发展目标和水平进行分类,有“世界一流”、“国内一流”、 “985工程”、“211工程”、重点、一般等大学。 • 第六,按建校的时间进行分类,有“老校”、“新建院校” 。 • 第七,按颁发文凭的系列进行分类,分为普通高等院校或成人教育院 校。
• (二)教育发展的概念 • 教育发展是与教育增长、教育变迁、教育 改革等有所区别的一个特定概念。所谓教 育发展,是整个教育系统在实现教育现代 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在总体上从低级形 态到高级形态的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 过程。
(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 教育改革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传统及现有的教育系统 结构作一种调整、改组、超越,使之更加符合目的性和规 律性。教育主体的主观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教育发展则是教育系统的一种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运 动过程,表现为一种量与质的增长、更新、完善和提升, 这个过程更主要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和规定。 •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应当坚持改革的精神,以改革促发展; 而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改革的成败不在于改革过程 本身,而要看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 相反,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又需要教育发展的支持,教 育发展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条件和强大动力。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
• 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按毛入学率的不同水平 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 阶段。
五、高等教育终身化
•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中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 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终身教育并不是 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 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 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 的。”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
• (一)高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 (二)高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 (三)高等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多样化
• (一)体制多样化 • (二)类型多样化 • 一是层次多样化。既要有少量的以培养研 究生为主的研究型大学,还要有一部分以 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教学型大学,更多的高 校应该主动面向市场,培养专科层次的应 用型人才。 • 二是形式多样化。 • (三)标准多样化
第二节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
• 一、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现状
•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普通高等学校1731 所,其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成人高等学校505所, 比2003年减少53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9个,其中高等学校454个, 科研机构315个。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4年全国各类 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全国招收研 究生3263万人,其中博士生5。33万人,硕士生27。30万人。在学研究生 81。99万人;其中博士生16。56万人,硕士生65。43万人。毕业研究生15。 08万人,比2003年增加3。97万人;其中博士生2。35万人,硕士生12。73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447。34万人,其中本科209。91万人,高职(专科)237。 43万人;在校生1333。50万人,其中本科737。85万人,高职(专科)595。 65万人;毕业生239。12万人,其中本科119。63万人,高职(专科)119。49万 人。成人高等教育共招生221。16万人,在校生419。80万人,毕业生189。 6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高职(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由2003年的 7143人提高到7704人;生师比为16。22∶1,比2003年的17。0∶1有所降 低。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61。07万人,比2003年增加15。81万人;专任教 师85。84万人,比2003年增加13。37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5。50万 人,比2003年增加0。15万人;专任教师8。61万人,比2003年增加0。1万人。
第十章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内涵和动因
• 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 • (一)教育改革的概念 • 教育改革是一种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实 现的过程,教育主体通过对传统和现实教 育不同层面和程度的反思、改组、扬弃和 超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的自身的展 和人需要,促进教育向着合理和进步的方 向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变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