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一般地,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相比,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工艺性能也较好。
即使都是金属材料,不同成分和不同状态下的性能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造成这些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材料内部结构不同,因此掌握金属与合金的内部结构特点,对于合理选材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材料是靠原子间金属键结合起来的。
金属键——金属材料内部,呈一定规律排列的正离子与公有化的自由电子靠库仑力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力即为金属键。
(正离子+公有电子云、无方向性、非饱和性)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1、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2、正的电阻温度系数3、良好的塑性4、不透明、有金属光泽第一节晶体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一般都是晶体,具有晶体的特性。
一、晶体——内部原子呈规则排列的物质。
晶体材料(单晶体)的特性:①具有固定的熔点。
②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③具有“各向异性”。
二、晶格、晶胞和晶格常数1、晶格——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点阵。
将原子的振动中心抽象为一几何点,再用直线的连接表示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晶胞——由于晶格排列具有周期性,研究晶格时,取出能代表晶格特征的最小基本单元即称为晶胞。
3、晶格常数——用来描述晶胞大小与形状的几何参数。
三条棱长:a、b、c三条棱的夹角:α、β、γ对于简单立方晶胞:棱长a=b=c 夹角α= β= γ= 90°第二节纯金属的晶体结构一、典型的晶格类型各种晶体由于其晶格类型和晶格常数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
除少数金属具有复杂晶格外,大多数晶体结构比较简单,典型的晶格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1、体心立方晶格(bcc)2、面心立方晶格(fcc)3、密排六方晶格(hcp)1、体心立方晶格(bcc )晶格常数: a = b = c ;α=β=γ= 90°密排方向(原子排列最紧密的方向):立方体的对角线方向原子半径:属于bcc 晶格的金属主要有:α-Fe 、Cr 、W 、Mo 、V 等ar 432、面心立方晶格(fcc )晶格常数: a = b = c ;α=β=γ= 90°密排方向:立方体表面的对角线方向原子半径:属于fcc 晶格的金属主要有:γ-Fe 、Cu 、Al 、Au 、Ag 等。
ar 423、密排六方方晶格(hcp )晶格常数: a = b≠ cc / a =1.633α=β= 90°γ= 120°密排方向:顶面的对角线方向原子半径:属于hcp 晶格的金属主要有:Mg 、Zn 、Be 等2a r二、典型晶格结构的相关参数1、晶胞原子数——一个晶胞内所拥有的原子个数。
bcc: fcc: hcp:2 1818=+⨯4216818=⨯+⨯632126112=+⨯+⨯2、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所占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用来衡量原子在晶格中排列的紧密程度。
(致密度越大,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越高)bcc:fcc: hcp:68 .0)43(34233=⨯⨯⨯aaπ74.0)42(34433=⨯⨯⨯aaπ74.0633.1)60sin(6)2(3462213=⨯⨯⨯⨯⨯⨯⨯aaaπ3、(了解)配位数——晶格中与任一原子紧靠,且距离相等的原子的个数,也用来衡量原子在晶格中排列的紧密程度。
(晶体原子的配位数越大,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越高)bcc: 配位数为8个;fcc: 配位数为12个;hcp: 配位数为12个;因此:由上述致密度和配位数可知,fcc和hcp晶格中原子排列比较紧密,而bcc晶格中原子排列相对较松散。
三、晶面和晶向1、晶面和晶面指数晶面——晶体中各原子所组成的平面。
晶面指数——表示晶面空间位向的参数。
晶面指数的确定方法:P27(1)沿晶胞的棱边设定坐标系(坐标系的原点应于晶面之外);(2)求晶面在各棱边上的截距; a 2a ∞(3)将各截距值得取倒数;1/a 1/2a 0(4)化为最小整数比,各数之间用空格分开; 2 1 0(5)将各整数列入圆括号()。
(2 1 0)2、晶向和晶向指数晶向——晶体中任意两个原子连线所指的方向。
晶向指数——表示晶向的空间指向的参数。
晶向指数的确定方法:P28(1)设定坐标系(坐标系的原点应于晶向矢量的箭尾);(2)晶向上任取一点,求该点的坐标值;(3)化为最小整数比,各数之间用空格分开;(4)将各整数列入方括号[ ]。
注:对某晶面指数(h k l)和某晶向指数[u v w]若:h=u, k=v, l=w 则:晶面⊥晶向若:h*u+k*v+l*w=0 则:晶面∥晶向3. 晶面族/晶向族(了解内容)——晶体中原子排列相同但指数不同的所有晶面/ 晶向的集合。
如:fcc晶体原子排列最紧密的晶向族为〈1 1 0〉该晶向族包括:[1 1 0]、[1 0 1]、[0 1 1] ……四、晶体的各向异性在单晶体中,由于不同晶面或晶向上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原子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故晶体在不同方向上就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和理化性能——晶体的“各向异性”。
但是,实际金属材料一般都是多晶体,内部包含许多小晶体,各个小晶体的位向各不相同,因此金属材料的性能的宏观表现仍为各向同性。
第三节合金的晶体结构纯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等,但纯金属种类有限,提炼困难,机械(力学)性能较差,因此在工业生产中更多使用合金材料,以满足生产中多品种、高性能的要求。
一、合金的基本概念P29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例如:黄铜(Cu+Zn)、碳钢(Fe+C)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独立的物质(一般可以理解为组成合金的元素)。
例如:碳钢的组元是Fe和C元素,为二元合金。
合金系——组元相同,但配制比例不同的所有合金系列。
相——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且结构相同,相互以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组织——合金材料的微观形貌,组织可由单个相或多个相组成。
(了解相和组织的关系)二、合金的基本相结构由于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合金的相结构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大类。
1、固溶体——固态下,组元间相互溶解而形成的均匀相。
固溶体的晶格结构与其中某一组元的晶格结构相同,该组元称为溶剂,其它组元为溶质。
在固溶体中,一般溶剂含量较多,而溶质含量较少。
(1)固溶体的分类:间隙固溶体——溶质占据溶剂晶格中的间隙位置。
置换固溶体——溶质占据溶剂晶格中的结点位置。
(2)、固溶强化P30——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的加入,导致固溶体的晶格发生畸变,(晶格畸变会阻碍位错移动),使塑性变形的抗力增大,结果使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
固溶强化在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的同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塑性和韧性,因此是强化金属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于固溶体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合金材料都是以固溶体作为基体相的。
2、金属化合物——合金组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新相,也称为中间相。
金属化合物的晶格类型和性能均不同于任一组元,一般可以用分子式大致表示其组成。
例如:渗碳体(Fe3C ),参阅《教材》P30。
金属化合物一般具有复杂的晶格结构,其性能特点是熔点高、硬而脆。
因此,在金属材料中,金属化合物一般不作为基体相,而是作为第二相存在。
在合金中,当金属化合物以细小的颗粒状形式均匀地分布(弥散分布)在固溶体基体上时,导致合金材料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明显提高,但塑性和韧性会有所下降——弥散强化(第二相强化/析出强化)。
综上所述,在工业生产中,可以调整固溶体的溶质含量和金属化合物的数量、大小、形态及分布状况(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使合金的力学性能发生改变,以满足生产中的不同使用要求。
第四节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理想晶体相比,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实际金属一般都是多晶体,而且晶体内部往往存在许多晶体缺陷,对实际金属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多晶体与亚组织P32理想晶体内部的原子是按某一固定规律排列的,晶体内部的晶格位向完全一致,这种晶体称为单晶体。
单晶体必须采用特殊工艺制作才能获得,它对外表现出各向异性。
实际金属材料一般都是多晶体,内部包含了许多颗粒状的小晶粒,每个晶粒内部的位向是一致的,但各个晶粒彼此之间的位向各不相同。
因此,实际金属材料的性能的宏观表现仍为各向同性。
实际金属的晶体内部,其晶格也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存在许多尺寸更小、位向差也更小的小晶块,这些小晶块称为亚晶粒/亚组织。
(了解内容)二、晶体的缺陷实际金属中的原子排列并不完全规则和完整,而是存在大量的晶体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现象)。
这些晶体缺陷的存在,对实际晶体的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各种强化机理都与晶体缺陷密切相关。
1、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在点缺陷的附近,周围原子偏离了原来的平衡位置,产生了晶格畸变,由于晶格畸变会阻碍位错移动,导致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固溶强化。
2、线缺陷——位错在晶体中的某处,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称为位错。
(1)位错的分类位错分为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两类。
刃型位错螺型位错(2)位错密度位错密度ρ——单位体积中位错线的总长度。
单位为cm-2(cm/cm3)ρ= S/V (S—晶体中位错线的总长度;V——晶体的体积)实际金属材料中,位错是大量存在的。
例如,变形铝合金中ρ∝1012 cm-2= 107km/cm3。
位错对金属性能的影响:A、位错密度与金属的强度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当金属处于退火状态时强度是最低的;理想晶体(无位错)的强度很高;金属产生冷加工变形时,由于位错密度提高,使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提高——加工硬化/ 形变强化。
B、“位错易动性”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实际上是通过位错的运动来实现的。
如图所示,在位错移动时,由于不需整个晶体上下两部分的原子同时发生相对移动,而每次只需位错中心附近的少数原子作微量运动,那么位错移动所需临界切应力很小,因此实际金属的强度比理想晶体(无位错)的强度要低很多——“位错易动性”。
3、面缺陷——晶界和亚晶界在多晶体中,相邻晶粒之间的分界处称为晶界。
由于晶界位于两晶粒间的过渡带,原子排列不规则,产生晶格畸变,阻碍位错移动,使材料的塑性变形抗力增大。
细化材料的晶粒,可以使材料的晶界面积显著提高,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细晶强化。
同时,由于晶界处原子排列不规则,原子间隙较大,所以晶界处原子能量较高,杂质容易聚集,导致:晶界处容易被腐蚀;晶界处的熔点较低等等。
(介绍)金相实验的基本原理金相试样在抛光后,需要对试样表面进行浸蚀,显示出各种组织的组成物及其形态特征。
浸蚀的主要原理是:单相组织的浸蚀是一个纯化学腐蚀过程,由于晶界处原子排列不规则,能量较高且杂质聚集,因此晶界处容易被浸蚀而呈现凹沟;而两相以上的组织的浸蚀则主要是一个电化学过程,由于各组成相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电极电位,受浸蚀的程度就不相同,使得试样观察面上形成凹凸不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