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应用煤岩学在炼焦生产中的应用(石焦)
应用煤岩学在炼焦生产中的应用(石焦)
谢谢大家!
煤的变质程度与中国煤分类
焦煤、肥煤、 焦煤、肥煤 焦煤 焦煤、瘦煤、贫瘦煤 瘦煤、焦煤、贫瘦煤 瘦煤、贫瘦煤、焦煤、贫煤 贫瘦煤、瘦煤、贫煤 贫瘦煤、贫煤、瘦煤 贫煤 无烟煤、贫煤
1.2~<1.3 1.3~<1.4 1.4~<1.5 1.5~<1.6 1.6~<1.7 1.7~<1.8 1.8~<1.9 1.9~<2.0 2.0~<2.5 >=2.5
石焦引进的40kg试验焦炉模拟性不好,经分析,其原因就是加热 速度慢造成,经调整,已解决。 一焦化厂,焦炭质量差,通过提高标准温度,解决。
。
3)煤粒结合,不是简单的互融,而是煤粒间的界面反应。正因如此, 参与配煤的所有煤种必须有连续的塑性温度区间,理想的配合煤反 射率分布必须是连续的,最忌讳的是在1.0~1.2位 置出现明显的凹口 甚至断口 。在结焦过程中,只有保证良好的塑性温度区间,方能保 证良好有因而反应。
CRI和CSR焦炭在1100℃与CO2反应,正好处于反应动学 向分子扩散学过渡阶段,所以CRI受反应速度和分子扩散 速度共同影响。反应速度由焦炭的显微决定。捣固炼焦所 得焦炭视比重大,气孔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焦炭 的CRI,这需要通过试验而进行进一步研究。
推焦电流,除了操作和焦炉本身的原因外,最重要的,还 是煤的关系。焦炉的原因如:机侧装煤缺角,炉墙石墨, 炉框变形,加热制度的原因外,主要还是由煤决定的。排 除焦炉操作的原因外,可以着手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0.2584 R 3
exp 2.475102 y4
式中
y1 G
100 V SV / 3 E y2 T 2 V SV / 3 11 E
y3 Ad 18 K2O CaO
T 0.85 y4 R2
CRI式中复相关系数为平方r2=0.862(即r=0.928)通过 对x1 、x2、x3的显著性检验检验,F1=69.94,F2= 27.37,F3=74.77。CSR式中复相关系数为平方 r2=0.898(即r=0.948)通过对y1 、y2、y3、 y4的显著性 检验检验,F1=77.19,F2=51.2,F3=85.28, F4= 50.52 。 可见,对于CRI反应性指数即煤的最大镜质组平均反射 率与塑性温度区间的组合项x3项影响最大,煤岩组成 与温差组合x3项次之,而碱x2影响较小。以CSR影响较 大的是y3,即碱金属的含量。碱金属对于炭融反应有 催化作用,但这种催化作用影响大的是焦炭的各项异 性炭。其次是煤的G值,而煤的G值不是一个独立因子。
x
0.377 R 0.4 2
exp(48.71 x3 )
V SV / 3 11 E x1 T 2 100 V SV / 3 E
x2 Ad 11 K 2 0 CaO
x3
R T
1
0.76
0.4211 CSR 109.95 y10.813 y2 y
G、Y、V焦渣特征对和焦炭质量相关性不好,我以为尤其是有 不融性煤参与的情况下,就是在测定这结指标时,没有反应 出惰性物质的在实际生产中的粒度分布有关。 3)活性组分质量不均一
关于胶质体的质量。对于胶质体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塑 性温度区间。塑性温度区间,在测定奥亚、基氏流动度时等 到,在测定Y 值时,也可以有所反应。 Y值只能反应胶质体的数量(对气肥煤,有夸大现象),但不 能反胶质体的质量。反应胶质体质量最合适的指标,就是煤 的反射率分布。当变质程度R=1.1时,质量最好,其塑性温 度区间宽,适应性好。在加热速度会对胶质的塑性温度区间 产生影响。加热速度,会使煤的塑性温度区间变宽。
二、石焦的情况
石焦集团,自1996年起,就与鞍山科技大学周师庸教 授合作开展了《应用煤岩学在炼焦生产中的应用》研 究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 该课题通过了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分院、河北理 工大学、鞍山科技大学等地的知名专家主持的省级鉴 定,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时的立项背景:1)进厂精煤的混洗混配;2)传统的依 靠G值、Y值已无法满足控制焦炭质量的需要。
不同的煤种在一起加热时,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的塑性温度区间是不一样 的,这就是煤的交互作用。G值、Y值的加合性不好,就可能与此有关。
4)关于焦炭质量
焦炭的M40和M10。M40主要是取决于焦炭裂纹,M10主要取决 与煤的胶质体的质量。裂纹的生成与惰性物质不足有关外,还与 惰性物质的粒度有关。M10除受当胶质体质量差影响外,还与焦 炭惰性物质不足有关。捣固炼焦对改善M10总是有好处的,但对 M40却有区别,所以捣固炼焦对煤粘结性的要求不能太高。
推焦电流的问题
焦饼的收缩, 裂纹,平行于炉墙的横裂纹过多,焦炭偏碎,也可以影响推 焦电流
焦炭质量的预测。尽管许多单位在时行配煤专家系统 的研究,目前,最终还离不开人的干预。影响焦炭质 量的因素太多,有时不经意的一个环节,就可以对焦 炭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于目前的焦化企业, 煤源结构复杂,煤质波动不稳定,同时企业的生产很 难做到长时期内稳定,所以,目前还不能说算成熟, 但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测定镜质组反射率时全自动系统人工系统的比较
全自动测定
劳动强度 效率 测定点数 人的要求 人为误差 混煤判定 测定精度 小 2~4小时 250个 相对较低 无 自动完成 达0000点) 几千个 相对较高 有 不能自动完成 达到国标要求
对于煤岩学不能寄以过高的期望。因为在焦化企业最 经常最基础测定的煤的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反射 率分布,其次还有煤岩组成,不能表征煤的还原程度, 煤的氧化程度,但这些也是响影焦炭质量的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辅以其实粘结性指标如G,Y,b值等等。而 这些指标,又是煤的变质程度、煤岩组成、还程度等 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煤的复杂性,也不可能用一两 个指标,就可以把煤的粘结性,结焦性表达清楚。因 些必须从全方面考察炼焦用煤的性质,对所采用的煤 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方能对煤进行合理的应用。
88.0
83.0
+1.07
-0.89
79.5
83.2
72.4
+1.90
-3.02
2003石焦与北京煤科院合作的“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 强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研究”项目,也是煤岩学 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得到单种煤炼焦所得焦炭的CRI、 CSR的回归方程为:
CRI 0.0231 x
式中:
0.395 1
反射率分布的测定,煤的显微组分的测定,焦炭的光 学组强的测定等等,而手动系统与自动系统相比较而 言,无论测定煤的反射率、反射率分布还是测定对测 定都要求要有相应的扎实煤岩基础理论,需要长时间 的学习,对于非焦化专业的人而言,更是困难吃力。 在焦化生产企业,往往需要每天需要测定数个甚至数 十个样品,对于自动系统而言完全可以实现,对于手 动,那是不可想象的。
在此后,石焦独立开展的有关煤焦的课题,都是建立 在煤岩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 的教训。例如:
配焦粉研究——通过大量的试验焦煤,无论对焦粉怎样处理, 最后的结果,不得不细粉碎。 粉碎改造的论证——为了减少入炉煤中小于0.2mm,拟对粉 碎工艺进行改造,即先对配合煤用弛张筛筛分,仅对筛上物 进行粉碎,然后与筛下物混合送入焦炉煤仓,结果,弛张筛 尺大(10mm)时,对焦炭质量会有不良影响。尺寸小时(如 4mm),虽对焦炭质量没有影响,但实际生产中难以实现。 其原因:与入炉煤中惰性物质的尺寸有关。
煤岩学,不仅仅是几个指标问题,更重要的煤岩学 内涵,煤岩学的研究方法,应将煤岩学提高到理念 高度,将煤岩学贯穿于炼焦生产的各个环节。我们 要用煤岩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来揭示焦炭生产过 程的本质,来解决煤焦生产出现问题。实践证明, 焦炭质量出现问题,绝大多可以用煤岩学的观点解 释并解决。 用煤岩学方法对成焦机理的研究,可以大大推动炼 焦配煤技术的进步。所有先进的配煤方法,都离不 开应用煤岩学的理论指导。如大同等弱粘煤的广泛 应用。
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控制来煤质量—将煤岩指标纳入合同考核。主要是焦 煤;目前,除焦煤,所有煤种都有混洗混配现象。最为 麻烦的是,无烟煤等非炼焦煤的配入。尽管从总体配煤 而言,配入量少,但可以影响全局。
2)合理堆放煤种;——堆入同一堆的煤必须靠近这一堆煤的Rmax的中 心值;同一堆煤各煤的反射率分布围成的面积必须大部分重合
3)优化配煤方案——理想的配煤方案反射率分布图是连续 的,平滑斜降的,不应有明显的凹口,特别是1.0~1.2附近。
所取得的效果:瘦煤多配入10%; 实施前后对比:
平均
最大
最小
正离差
负离差
后 M10
6.3
7.8
5.2
+0.56
-0.65
前
8.1
11.2
6.4
+1.03
-0.81
后 M40 前
86.2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煤岩设备的自动化问题。虽目前还无法完成对煤的显 微组分的测定,但已经实现对煤的镜质组最大平均反 射率及反射率分布的测定,其测定精度,已经完全满 足国要求,更能满足企业需要。在国内,煤岩自动分 分析系统,已经有十余年历程,十余年间,也在不断 科学完善,在国内数十家企业已经推广。其最大的优 点,效率高,劳动强度小,对于反射率及反射率分布 测定,对于测定者的专业知识要求门坎,可适当放宽, 这一点对于企业非常重要。在焦化企业中,最需要最 基础的煤岩测定项目就是煤的镜质组最大平均反射率 和反射率分布。这样,对于煤岩基础薄弱的,可以先 入门,再深造,通过积累和交流学习,再逐渐提高。 目前,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煤的 镜质组反射率及半自动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