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蠕虫学总结

医学蠕虫学总结


深层淋巴系统 (下肢、腹股 沟、阴囊、生殖 系统、肾盂) 四肢浅表淋巴 系统;
微丝蚴血症(带虫者):一般 无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 管炎;
急性超敏反应:淋巴管内膜肿胀,炎症细胞浸润 等导致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离心性淋巴管 炎(流火、红线),丹毒样皮炎(浅表微细淋巴 管炎); 慢性阻塞性病变: ①象皮肿(晚期丝虫病体征):淋巴管溃破流出 高蛋白淋巴液刺激纤维组织增生;④隐性丝虫病 ②睾丸鞘膜积液:精索、睾丸淋巴结淋巴液回流 受阻导致渗入鞘膜内形成积液、阴囊肿大; ③乳糜尿:主动脉前、肠干淋巴结阻塞导致小肠 吸收的乳糜液流入粘膜破损的肾盂混于尿中;
①粪便直接涂片法; ②饱和盐水浮聚法;沉 淀法; ③定量透明法; ④痰液检验虫卵;
阿苯哒唑、甲苯哒唑、 左旋咪唑;
传染源
病人、带 虫者(粪 便内含 受精蛔 虫卵的 人);
备注
防治:驱虫治 疗;粪便无害 化处理,注意 个人卫生;卫 生宣传;
盲肠; 重度也可寄生 于结肠、直肠、 回肠下段;
血液、组织液;
布氏姜片吸虫 (姜片虫)
卫氏并殖吸虫 (肺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
日本血吸虫
成虫形态
虫卵形态
感染/宿主
寄生部位
葵花子状,体形狭长,背腹 扁平,前端狭窄后端钝圆, 体表无棘;口吸盘略大于腹 吸盘;雌雄同体;1 对分支 状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 1/3,缺阴茎、阴茎袋、前 列腺;1 个边缘呈分叶状卵 巢位于睾丸前,卵黄腺位于 虫体两侧中 1/3;
①厚血膜法(血液微丝 蚴检查);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夜 多昼少周期性出现的 现象。 班氏:10PM 到 2AM; 马来:8PM 到 4AM; ②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③体液、尿液微丝蚴检 查; ④组织内活检;
病人、 带虫者;
防蚊灭蚊是 最重要防治 方法;
海群生、呋喃嘧酮、伊 维菌素;
名称 华支睾吸虫 (肝吸虫)
成虫细长的前端能侵入宿主粘膜下层甚至肌层, 掠夺营养,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 肠壁粘膜出血、水肿、慢性炎症、慢性出血;轻 度无明显症状; 重度感染:头晕、阵发性下腹痛、慢性腹泻、大 便含血、消瘦贫血,儿童可致直肠脱垂;
①粪便直接涂片法; ②沉淀集卵法,离心沉 淀法; ③定量透明法(效果 好);
阿苯哒唑、甲苯哒唑;
无色透明,不对称 D 形卵,卵 壳由内到外分:脂层、壳质层、 蛋白质膜(光滑);排除虫卵 内含幼虫,虫卵一端有幼虫孵 出口;
感染期卵(雌虫 夜间爬出肛门 产卵);
经口感染(不 全);
大 C 形;2 对钩齿;背 辐肋远端分为 2 支-再 分为 3 小支;交合伞撑 开时呈圆形;交合刺末 端分开;有尾刺;
金黄色,椭圆 形,虫卵不对 称,卵壳薄厚不 均匀,卵盖大, 常略倾斜,卵壳 对应面常增厚;
囊蚴;经口感染; 第一:川卷螺; 第二:淡水蟹,蝲 蛄; 终:人; 保虫:猫科、犬科 等食肉哺乳动物; 转续:猪、兔;
肺(虫卵 可随呼吸 道排除, 也可随痰 液吞咽进 入消化 道);
虫体窄长,宽:长约 1:2.4 至 3.2;前 1/3 处最宽,腹 吸盘位于体前 1/3 处,略大 于口吸盘;卵巢分支多;
雌雄异体、异形,虫体呈圆 柱形,外观似线虫口、腹吸 盘位于虫体前端;雄虫乳白 色,背腹扁平,自腹吸盘以 下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呈 圆柱状沟槽(抱雌沟);雌 虫圆柱形,前细后粗,腹吸 盘不明显,因肠内含较多红 细胞消化残留物,呈灰褐 色;雌虫常居抱雌沟内与雄 虫成合抱状;(7 个)睾丸 呈串珠状排列于腹吸盘后 方;1 个长椭圆形卵巢位于 虫体中部;
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 签拭子法,清晨解便前 或洗澡前检查肛门)
阿苯哒唑、甲苯哒唑;
病人、 带虫者;
易反复自身 感染;流行与 发达无关; 儿童集体机 构聚集性和 家庭聚集性;
小肠;
血液;淋巴液; 脱落肠上皮细 胞;
①钩蚴性皮(粪毒):感 染期幼虫侵入皮肤导致充 血斑点、丘疹、小泡疹、奇 痒难耐,抓破后继发感染, 形成脓疮,经结痂、脱皮而 愈; ②呼吸道症状:阵发性咳 嗽、血痰、哮喘,幼虫移行 至肺穿破微血管可引起出 血及炎症细胞浸润;
丝状蚴;
皮肤(主要)、 经口、母乳、胎 盘、生食转续宿 主肉;
寄生人体最小线虫,咽 管占体长 1/3 到 1/2; 雌雄均为单管型;子宫 较长;
子宫中段含虫卵,后端、阴门 处含幼虫;
活幼虫囊包; 经口感染;
肉眼可见白的细丝状,体表光滑;口 周围有两圈乳突;雄虫尾向腹面卷曲 成圈;雌虫为双管型;卵巢段含大量 虫卵,随子宫延伸,内含卷曲胚蚴的 卵,近阴门处为微丝蚴; 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 外被鞘膜,头端无体核区为头间隙; 在蚊体内发育:微丝蚴→蚊胃→腊肠 蚴→蚊胸肌内发育,蜕皮两次,活动 能力增强→移至蚊下唇→丝状蚴(本 过程只有体态变化没有数量增值);
①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②异嗜症; ③消化道症状:消化道出血,黑便、柏油便、血 便、血水便,出血时间迁延不断而贫血严重; ④婴儿钩虫病:急性便血性腹泻:黑色柏油样大 便、消化系统紊乱、发热、精神萎靡、心尖区明 显收缩期杂音、肝脾肿大、贫血严重、生长发育 迟缓; ⑤早期、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名称 似蚓蛔线虫 (蛔虫)
毛首鞭形线虫 (鞭虫)
蠕形住肠线虫 (蛲虫)
十二指肠钩口 线虫
美洲板口线虫
旋毛形线虫 旋毛虫
班氏吴策线虫 (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
成虫形态(实验)
虫卵形态(实验)
寄生人体肠道最大线 虫;活粉红,死灰白; 头尾略细;体表有横纹, 侧线明显,品字形三唇 瓣;雌虫双管型;雄虫 单管型,有象牙状交合 刺;
前细后粗呈马鞭形;2 个半月形唇瓣;咽管外 有串珠状排列杆细胞; 雌雄皆单管型;雌虫尾 端钝圆,雄虫尾端向腹 面卷曲,有一根交合刺
纺锤形,黄褐色,卵壳较厚, 由内到外分为:脂层、壳质层、 卵黄膜;两端各一透明盖塞; 排出时含一未分裂卵细胞;
感染期卵; 经口感染;
细小,乳白色;口孔位 于头顶端,有 3 个小唇 瓣;有头翼、咽管球; 雄虫后端向腹面卷曲呈 6 字形,有一根交合刺; 雌虫双管型;
幼虫:横纹肌 成虫:十二指 肠、空场上段;
成虫:肠绒毛;
①侵入型(肠型期):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粘膜,引起肠道广 泛性炎症,受累部位充血、水肿、出血、溃疡,形成浅表溃疡,患者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厌食、乏力、低热; ②幼虫移行期(肌型期):新生蚴侵入肌组织引起血管炎和肌炎,患 者全身肌肉酸痛压痛(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异位寄生(呼 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炎症甚至死亡; ③囊包形成期(恢复期):肌痛,并发心肌炎、肺炎、脑炎;
①粪便直接涂片法; ②饱和盐水浮聚法; ③改良加藤法; ④钩蚴培养法; ⑤痰液检验;
病人、 防治:加强个 带虫者; 人保护;
阿苯哒唑、甲苯哒唑; 钩蚴性皮炎患者可采 用热毛巾敷于患处; 左旋咪唑涂剂、软膏;
肌肉活检; 阿苯哒唑、甲苯哒唑;
人; 多种哺 乳动物;
整个生活史 均营寄生,完 成生活史必 须经历宿主 更换;
寄生人体最大 吸虫卵;长椭圆 形,浅黄色,卵 壳薄,卵盖不明 显,内含一个卵 细胞和 20~40 个卵黄细胞;
囊蚴;经口感染; 中间:扁卷螺; 终:人、猪; 保虫:猪、兔狗; 传播媒介:菱角、 荸荠、茭白等水生 植物;
小肠上 段,严重 可至胃、 大肠;
虫体肥厚,宽:长约 1:2; 背侧稍隆起,腹面扁平,活 体红褐色,体表布满小棘; 口、腹吸盘大小相似,腹吸 盘位于虫体中部;卵巢与子 宫并列于腹吸盘后,卵巢 6 叶;1 对睾丸指状分支并列 于虫体后 1/3;
椭圆形,不对 称,壳薄厚不均 匀;
浅黄色,椭圆 形,卵壳薄厚均 匀,无卵盖,卵 壳一侧有一逗 点状小棘,表面 常附有宿主组 织残留物;卵壳 内侧一薄层胚 膜,内含一成熟 毛蚴,毛蚴和胚 膜间常可见大 叫不等圆形或 椭圆形油滴状 分泌物;
误食转续宿主肉 第一:淡水螺; 第二:溪蟹石蟹; 终:果子狸、猫犬; 转续:蛙鸟鸡鸭; 人并适宜宿主
寄生人体蠕虫 中最小虫卵;芝 麻形,黄褐色, 一端窄且有盖, 卵盖周围卵壳 增厚,另一端有 小疣;粪便排出 卵内含毛蚴;
囊蚴;经口感染; 第一:淡水螺; 第二:淡水鱼虾; 终:人,食肉哺乳 动物; 保虫:猫狗猪鼠;
肝内胆管 (从十二 指肠内破 出后移行 至);
寄生人体最大吸虫;虫体肥 厚,长椭圆形,肉红色,前 窄后宽,背腹扁平,体表有 微细体棘;腹吸盘大,肉眼 可见,靠近口吸盘;1 对高 度分支睾丸呈珊瑚状,前后 排列于虫体后半部;1 个分 支卵巢位于睾丸前,虫体两 侧卵黄腺较发达;
微丝蚴:体核清 晰可数;头间隙 短;体态柔和有 大弯;没有尾核;
微丝蚴:体核紧 密重叠不可数; 头间隙长;体态 僵直,大弯中有 小弯;有 2 个尾 核;
丝状蚴;经蚊虫 叮咬传播;
中间宿主:雌蚊
(淡色库蚊、致倦 库蚊、中华按蚊)
终宿主:人;
中间宿主:雌蚊
(中华按蚊、嗜人 按蚊)
终宿主:人、猫 猴;
寄生部位/营养
小肠上段; 肠道内半消化 的食物;
幼虫致病
体内移行致组织机械性损 伤; 肺部停留发育导致蛔虫性 肺炎(畏寒、咳嗽、胸闷胸 痛 X 光检见肺部有类似病毒 性肺炎的散在游走阴影)、 哮喘(发热、咳血)、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症;异位寄 生;
成虫致病
常用诊断方法/常用药
①掠夺营养和破坏肠黏膜影响吸收:儿童可见营 养不良、发育障碍,严重可贫血,患者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间歇性胃痛; ②超敏反应: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 肿、视神经炎、永久性结膜炎、蛔虫中毒性脑病; ③并发症(异位寄生、钻孔习性):胆道蛔虫症、 蛔虫性肠梗阻,堵塞呼吸管道,肠穿孔引起腹腔 炎症等;
机械性损伤,代谢产物引起超敏反应; 吸附的肠粘膜及其附近组织炎症、点状出血、 水肿、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脓肿或溃疡; 病变部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等)浸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