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一.申请单的书写规范(简单了解)1.一般资料2.临床资料(病史摘要)3.临床拟诊4.检查部位和检查目的二.图像观察和分析注意事项三.影像结果的判读四.对异常表现的分析六大要素中密度判读的意义五.X先产生条件设备结构:真空二极管,电子群,高压造成电子高速运动,阳极把电子转化成X线六.X线特性在X片上的利用穿透性与成像有关,荧光效应与显影,胶片变为黑白相间图像有关,摄影效应与摄片有关七.穿透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电压高→波长短→穿透力强八.X片中哪些属于高密度、中等密度、低密度九.数字成像的优缺点(了解)十.CT什么是像素,与体素的关系十一.怎样理解窗技术(重点掌握)1.CT图像时由黑白灰阶组成,反应了组织密度;2.密度的高低可以换算成CT值表示,CT值可量化;3.人体组织和病变范围的变化为—1000到1000,共2000灰阶,但肉眼不能分辨,只能分辨16个灰阶,故相差较小的灰阶肉眼无法分辨。
4.为弥补不足则引入窗技术,设定了上下值为窗宽,设定了中心值为窗位,然后对兴趣区进行观察和放大十二.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1.质子本身有自旋,但排列紊乱,置入外磁场则会出现正方向和反方向的排列;2.发射特定的RF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3.恢复过程出现纵向弛豫时间和横向弛豫时间,即T1和T2。
十三.MRI成像的组织特征参数(了解)P18,表1—2十四.脂肪、水的MRI特性水:长T1,长T2。
脂肪:短T1,中等略强的T2十五.流空效应与水成像的区别水成像常用于胆胰管、尿路十六.MRI检查禁忌主要是什么1.体内有金属异物。
(最重要)2.重危病人需要生命监护系统和生命维持系统者。
3.MRI扫描时间较长,因此无法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及不合作的病人。
4.妊娠早期病人。
5.高温潮湿环境下,高热或散热功能障碍者。
十七.正常表现肋骨常见的变异有哪些肋骨先天变异:颈肋、杈状肋、肋骨融合十八.肺解剖的分页分段肺叶:右肺三叶—上叶、中叶、下叶;左肺两叶—上叶、下叶肺段:右肺分10段,左肺分8段,与所属支气管同名十九.肺叶、肺门、肺纹理解剖与X片的表现1、肺野:概念: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和CT片上显示的透明区域分区:上中下野-----第2、4前肋下缘水平线内中外带------一侧肺野纵行分三等分肺尖区--------第一肋圈外缘以内锁骨下区-------锁骨下至第二肋圈外缘内2、肺门:组成:肺动、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等的总和位置:中野内带,左略高肺门角右肺门下部主要是右下肺动脉,直径小于15mm侧位:两肺门重叠右偏前3、肺纹理:概念: 自肺门向肺周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样阴影;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等组成,主要是肺动脉及分支分布:内带及下野稍粗,逐渐变细、肺外带稀少或看不见二十.CT上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能看见哪些支气管"双眼能看前和背":双眼与对眼都是指左右主支气管,“对眼”指左右主支气管距离近,"两眼"是气管分叉下方层面及肺动脉层面,左右支气管距离较远,此时断面图像上只能显示上叶前段和下叶背段二十一.肺小叶的解剖结构二十二.腺泡的直径为多少直径4-7mm二十三.隔面左隔高还是右隔高右二十四.膨胀性病变与萎缩性病变对周围脏器的影响横隔、纵膈、胸廓的影响二十五.膨胀性病变有哪些肺气肿、胸腔积液、张力性二十六.萎缩性病变肺不张、胸膜肥厚粘连、肺部广泛性纤维化二十七.肺过度充气和肺气肿的病因、影像特点(了解)病因:管壁增厚腔内阻塞(异物、肿瘤、血块、炎性分泌物)腔外压迫(肿块、肿大淋巴结、瘢痕)影像特点:相应肺叶透明度增高、血管纹理细少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膈肌低位异物所致透视下纵隔摆动二十八.纵膈摆动呼气时支气管变窄,空气不能排出,患侧肺内压大于健侧,心脏及纵隔被推向健侧;吸气时健侧肺内压力增大,心脏及纵隔又移向患侧二十九.全小叶性肺气肿影像特点整个肺小叶出现充气扩张的改变三十.右肺上叶不张的影响表现右上肺野均匀致密、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健侧肺代偿性过度充气三十一.肺实质病变与肺间质病变有何区别三十二.渗出性实变的影像特点单一的斑片影(小片→大片影,甚至呈段、叶分布,以叶间裂为界)多个灶性阴影(隔以正常含气的肺组织)磨玻璃状(早期或吸收阶段CT表现)蝶翼状阴影等(泡性水肿)三十三.什么是空泡症结节内的<5mm小灶性透光区,癌灶内部分肺泡仍保持完整充气状态(部分也可能为充气支气管的轴位相)三十四.毛刺征是怎么形成的肿瘤向周围淋巴管侵犯所形成三十五.干酪性肺炎空洞的特点大片状,甚一个肺叶干酪变,内可见虫蚀样空洞三十六.通过X片怎样估计胸腔积液量少量—后、外侧肋膈角变钝,4前肋端以下中量—患侧中下肺野致密、肋膈角消失,液体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2前肋端以下大量—患侧胸部均匀致密或仅肺尖透明,肋间隙增宽、纵隔向健侧移位三十七.液气胸与游离性胸腔积液上缘有何区别游离性胸腔积液上缘为弧形凹面,液气胸上缘为气液平面三十八.叶间积液的表现液体局限于叶间裂内,沿叶间裂走行;梭形、椭圆形均匀致密影,尖端与叶间裂相连三十九.支扩的影像表现主要有粘液充填扩张支气管—“指状征”;状扩张—“轨道征”;囊状型,多个成簇状排列“葡萄串”;曲张型;“印戒征”:扩张的支气管与CT层面垂直走行时,表现为有壁的圆形透亮影与伴行的高密度肺动脉合成戒指环四十.什么是轨道征胸部X片检查显示肺纹理明显增多粗乱,在增多的纹理中可见管状透明区,为管壁增厚的支气管影,多见于慢支、支扩。
四十一.大叶性肺炎影像表现比临床症状一般晚12h左右四十二.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基础1.致病菌经上呼吸道吸入停留于两下、后肺2.小支气管壁充血、水肿3.支气管周围肺小叶渗出、实变、融合四十三.肺脓肿感染途径影像特点及特征性的表现感染途径:吸入性---最常见血源性---金葡菌脓毒血症、多发直接蔓延---附近脏器感染影像表现:急性:肺内团状、边缘模糊致密影中出现有液平的厚壁空洞慢性:脓肿周围紊乱索条状纤维灶,空洞形态不规则,胸膜增厚血源性:两肺外围多发类圆形致密影,部分中心小空洞、可有液平特征表现:厚壁空洞,内缘光整,底部常见气—液平面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22少量结核菌长期、多次入血影像:三不均匀分布---上中肺野为主、下野少大小---粟粒状、结节状等,大小不等密度---增殖性结节、纤维化、钙化支气管播散:结核空洞干酪样物质经引流支气管排除,引起同侧或对侧肺野的支气管播散,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影或在、树芽征。
123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因、病理、影像特点1221、浸润型肺结核(Ⅲ型)系继发性肺结核,成人常见病因:1、已静止的原发病灶的重新活动(多见)2、外源性再感染影像特点:1、病变的局限性:上叶尖段、后段、下叶背段2、病变的多型性:渗出、增殖、干酪性病变、空洞、纤维化3、钙化等多种性质病灶共存,常以某种病变为主4、病变的反复性结核球的影像表现1231、圆形、椭圆形球形病灶,直径2-3cm2、光滑、清晰、密度均匀3、可有钙化环状或点状钙化4、空洞(呈半月形或裂隙状,近心侧)5、卫星灶附近常有散在纤维增殖性病灶空气新月征:长期存在的慢性空洞可继发真菌感染,内部出现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团状曲菌球,CT扫描曲菌球始终处于近低位,其上方空气呈新月状。
中心型肺癌的间接征象126阻塞性肺过度充气:早期征象,但难以见到阻塞性肺炎:固定部位,反复发作、吸收缓慢阻塞性肺不张:右上叶反S征(横“S”征)细支管肺泡癌的影像分型127肺内孤立结节(< 3cm)类似外围型两肺弥漫分布的结节(多< 1cm)、小片状影大片肺炎样实变影,可按肺叶或肺段分布枯枝征:肺实变性病灶内显示的含气支气管,管壁僵硬、管腔狭窄、分枝残缺不全。
CT“血管造影征”:增强扫描显示在肺实变性病灶内的树支状血管阴影。
特异性约92%。
骨肌系统儿童和成年人管状骨的解剖区别277小儿长骨特点:骨骺:二次骨化中心骺板骨干(皮质、髓腔)干骺端(松质,骨小梁)成年人长骨:只分骨干和骨端骨干—骨皮质、骨髓腔、骨膜骨端—松质骨、骨性关节面、关节软骨正常骨膜在X片、CT和MRI上的表现:均不能显示,如出现骨膜影则为病理改变。
277骨髓在磁共振上的表现:277红髓:T1WI为中等信号影,T2WI为高信号影黄髓:T1WI和 T2WI均为高信号影骨皮质在周径或磁共振上的表现:277X线:均匀致密影,外缘清楚,骨干中部最厚,越近两端越薄。
CT:致密线状或带状影MRI:骨皮质和骨小梁在T1WI和 T2WI均为低信号影椎弓骨环:横突内侧 278椎管骨环:由椎体、椎弓、根和椎弓板共同构成,为骨性椎管横切面。
279椎弓峡部:同一脊椎上下关节突之间为椎弓峡部,腰椎者于斜位片显示清楚。
278骨质疏松的基本病变及影响表现280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含量减少,即骨组织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比例仍正常。
原因:a 老年、代谢性、内分泌等---广泛性b 废用(骨折、感染等) --- 局限性病理: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骨小梁减少影像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三小一大)长骨:骨小梁变细变少,但边缘清晰,小梁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骨髓腔扩大椎体:椎体内结构呈纵形条纹椎间隙增宽,呈梭型椎体呈鱼脊椎状骨膜增生有哪些常见形态282骨膜增生(骨膜反应):骨膜受刺激出现水肿增厚,并致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跃增加,最终形成骨膜下新生骨。
常表示有病变的存在。
病理性刺激:骨折、慢性炎症、膜下出血、恶性肿瘤X线表现:早期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骨膜与皮质-透亮间隙继而呈线状、层状、花边状等Codman三角:骨肉瘤,肿瘤刺激骨膜反应增生,随肿瘤发展,肿瘤突破骨皮质掀起并破坏骨膜增生,使残留骨膜与骨之间呈一三角。
能引起骨骼密度增高的基本病变有哪些?骨质增生硬化、骨与软骨钙化、骨质坏死(死骨)骨骼密度减低的基本病变: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嵌入性骨折的特点、好发部位、病理、影像学表现284嵌入性骨折是骨折断端相互嵌入形成,较易漏诊。
以股骨颈部发生较多。
影像学表现:1、X线上常不显示透明骨折。
2、骨折处表现为密度增高的条带状影。
3、骨骼缩短、变形。
4、仔细观察可见骨皮质和骨小梁连续性中断。
完全性骨折判断移位方向的标准:以骨折近端为准判断骨折远端移位情况284对位不良:骨折两断端断面的关系,发生内、外、前、后和上、下移位。
对线不良:骨折两断端纵轴线的关系,形成大小不等的夹角称为成角移位,而成角移位则称对线不良。
椎间盘膨出的CT表现289椎间盘边缘均匀地超出相邻椎体终板的边缘,且椎间盘后缘多与相邻椎体终板后缘形态一致,后缘略向前凹,也可平直或对称性均匀一致轻度弧形。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影像特点是按什么时间点分界?290(1)早期(2周内):肌肉、皮肤、脂肪等软组织肿胀,骨质无明显改变(2)2周后:骨质改变: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干骺端散在、边缘模糊→整个骨干)骨膜下脓肿→骨膜增生(平行、成层,早期即可出现)↓掀起骨膜→血管断裂血供中断→骨质坏死→死骨脓栓→血栓性脉管炎修复:骨质增生硬化(不明显),破坏占优势、破坏与增生并存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特点292临床特点:脓腔与死骨X线表现:修复为主(1)骨质破坏周围→骨质增生硬化(明显)(2)骨膜增生与骨皮质融合(明显)骨干增粗,轮廓不整(3)骨质坏死—大块死骨(较特征性改变)治愈标准:脓腔、死骨消失、髓腔再通骨骺和干骺端结核的影像特点294长骨结核—好发于骨骺与干骺端局限性边缘清楚的骨质破坏区,骨质疏松周围无骨质增生硬化现象,无骨膜反应或轻微可有泥沙样死骨病变发展易破坏骨骺而侵入关节,形成“关节结核”,是骨型关节结核的基础脊柱结核CT影像特点2941、骨质破坏,特别是较小和隐蔽的破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