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能力训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背景一、项目名称**应急救援能力训练基地建设项目二、建设性质:新建三、业主单位:武警**消防支队四、业主单位概况**公安消防支队位于都匀市观澜轩路,成立于1982年,为正团职单位。
支队现有人员431人,支队下辖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防火处四个部门,12个县(市)公安消防大队。
2011年部队执行新编制后,又增设了培训基地和战勤保障大队,并随着都匀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拟增设都匀经济开发区公安消防大队(含消防站)。
主要担负**范围内的火灾扑救、消防监督检查以及各种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
支队成立以来,先后成功扑救了1996年的都匀市民贸公司大楼“7.26”火灾、2000年的都匀市“6.8”特大洪灾,2008年初的抗凝冻灾害, 2010年的都匀市匀中大厦“3.12”等火灾事故, 2010年四氯化钛罐车泄漏等灾害事故,为抢救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编制依据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项目建设总投资项目建设估算总投资14500万元。
其中:工程费用12530万元,占总投资的86.41%;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270万元,占总投资的8.76%;预备费用700万元,占总投资的4.83%。
2、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14500万元。
根据中央、省、州关于州级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消防、战勤保障能力建设相关文件精神,本报告提出的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方案为:(1)项目建设投资的48.62%,总投资扣除征地费用外的50% (7050万元),申请国家专项补助资金解决;(2)项目建设投资的52.38%(7450万元)由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筹措。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设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一、研究结论1、**消防训练基地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项目的建设,对加快提升我州消防部队的实战能力和重大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平安黔南、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将发挥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2、项目的建设,是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需要,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消防训练培训场所和战勤保障用房缺乏,训练设施不适应抢险救灾实战需要,都匀开发区没有城市消防站的情况,有利于提高部队整体战斗力。
3、项目选址符合《都匀经济开发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建设条件较好。
拟定的建设规模及其内容符合国家、省、州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和城市消防能力建设相关文件精神。
项目总图布置功能分区明确、合理,建设方案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可作为下阶段设计的主要依据。
4、项目建设得到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及省发改委、公安厅、**政府、都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高度重视,建设资金有保障。
综上,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第一节项目建设背景一、**概况第三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第一节需求分析**现有高层公共建筑182栋、地下建筑9个,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生产、充装、储存、供应、销售单位105家,其中生产企业6家、石油库1个,加气站2个(在建1个)、加油站96个。
投入使用的公众集聚场所2973 个。
黔南是西南地区入海最近通道的必经之地。
黔桂、湘黔铁路、兰海高速(贵阳—广西新寨)高速公路、厦容高速公路和320、321国道线途径黔南。
贵广(贵阳—广州)高速公路、贵百(贵阳—广西百色)高速公路、马武(马场坪—重庆武隆)高速公路、贵广(贵阳—广州)快速铁路、贵长(贵阳—长沙)快速铁路等交通路线的也即将开通,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但交通事故、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等不断发生,应急救灾任务日益繁重。
2008年至2010年全州火灾起数331起,死亡33人,受伤18人,直接财产损失2354.4235万元。
各类灾害事故抢险救援750起,出动车辆1028辆,出动警力6119人,抢救被困人员663人,疏散被困人员3521人,抢救财产价值27992.4000万元。
(二)2001年—2010年灾害事故分析:表2-1: **消防部队出动情况统计表从图1-1、表1-1火灾与各类抢险救援数据分析,火灾及各类抢险事故日益增加。
我州灭火救援装备配置也严重不足,尤其特种车辆器材装备严重缺乏。
多数是针对扑救常规火灾和处置一般灾害事故需要配备的,难以真正满足长时间、大规模合成作战的要求。
仅从目前全州城市建成区消防站来看,对照国家《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装备配备存在以下不足:(1)执勤消防车辆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各类消防车按标准还缺配。
处置化学灾害事故的防化洗消车,尤其是重型泡沫车欠缺。
按照国家标准和现有高层建筑分布情况,每站选配1辆举高消防车,共需配备9辆,而目前全州仅有1辆。
(2)特勤装备不足,实施灾害事故现场救人、侦检、堵漏防化、洗消、输转、破拆、排烟、照明等特种器材严重缺乏。
(3)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备份数量不够,无法适应长时间、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因此,新建**消防训练基地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项目,提高**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和公安消防队伍训练水平,增强黔南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第二节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消防综合应急支队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消防特勤站)、**公安消防支队消防(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公安消防支队战勤保障基地(**救灾物资储备库)、都匀经济开发区消防站业务用房和辅助用房11栋,总面积57596平方米;模拟设施训练场12600平方米,水域救助训练区500平方米,室内教学训练设施和体能训练场建设;消防装备、器材购置1331万元。
年培训消防官兵1000人次。
建设应急救援中心用房9248平方米(含**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用房2060平方米),战勤保障大队业务和辅助用房8400平方米,黔南救灾物资储备库4100平方米,都匀经济开发区消防站业务和辅助用房7000平方米;消防培训中心12960平方米,学员宿舍3869平方米,室内体能训练馆3207平方米;消防教育馆4800平方米;搜救犬舍1800平方米,综合训练楼1500平方米,运动场建设,火灾、搜救、车辆保障、登高车训练场建设,水域训练救助训练场建设,道路、场地、供配电、供排水设施及相应的辅助配套设施建设,消防装备器材购置及环境绿化等。
第四章场址选择第一节场址现状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第一节总图布置方案一、建设原则按照实用有效、合理规划、节约资源、安全可靠、注重环保的原则,根据场址风向、地形、地势特点及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1、建设内容在满足建设工程用地的情况下,场址内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卫生防护、日照、防火、通风等有关规定,保证消防道路用地及一定的绿地面积。
2、项目的建设应符合消防部队的实际情况,满足灭火救援训练和教学任务的需要。
3、训练设施的建设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应建项目,合理选择选择项目,提高建设项目的利用率。
4、项目的建设应充分考虑资金、土地、配置的装置和设备等资源的合理配套使用,注重节约,讲究多功能综合利用训练设施应能安全可靠运行,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确保训练安全训练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避免训练造成的环境污染。
5、总图布置应考虑与城市公用设施配套形成排污系统、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及消防系统。
6、场地地表水按自然坡度方向排放,形成地表水排放系统。
7、该项目要求各栋建筑物在建筑上注意处理方法如韵律、节奏、虚实对比、外观色调等,求得协调的整体效果,建成科学、美观、宜人的环境。
二、总平面布置方案(一)总平面布置(二)经济技术指标总平面技术经济指标详见下表表5-1工程总平面设计技术指标表第二节建筑方案一、技术设计依据(三)主要建构筑物及其功能1、**消防综合应急支队应急救援中心**消防综合应急支队应急救灾中心(含州综合应急救灾指挥中心)总建筑面积9248平方米,根据用地情况、结合功能用房要求,本方案拟将该建筑作“L”型布置,按6层设计,局部8层。
2、综合应急救灾指挥中心业务用房**应急救灾指挥中心设于**消防综合应急支队应急救援中心大楼内,由应急救灾支队指挥中心和各应急救灾大队通信室、视频会议室组成,共计500平方米。
其中,应急救灾支队指挥中心面积300平方米、视频会议室面积150平方米、机房面积50平方米依据公安部《武警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和《网络和硬件分系统实施方案》,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建设包括综合应急救援通信指挥中心、移动指挥中心、卫星通信网、信息中心、安全中心、综合集成等子系统。
各县(市、区)通信室建在各县市消防大队,通信室面积各30平方米,视频会议室面积各90平方米。
2、战勤保障大队业务用房战勤保障大队用房总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南北向偏东西15度条形布置,按6层设计。
内设办公室、会议室等。
3、开发区大队及特勤站业务用房开发区大队及特勤站业务用房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按5层设计,作南北向略偏东西向布置。
内设办公室、活动室、会议室等,各层设卫生间。
4、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总建筑面积12960平方米,按6层设计。
培训中心一层设培训人员接待大厅、会务中心、等待休息厅、办公室、消防控制间、厨房、餐厅、卫生间等,三层以上各层每层设学院宿舍间,内设漱洗室。
中心用房设电梯三部,楼梯两道,分别布置于楼房的东西两侧。
5、消防教育馆消防教育馆总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按4层设计。
教育馆内设放映室、展厅、库房、办公室、值班室、消防控制室等,各层设卫生间。
(二)训练区1、训练设施组成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施由模拟设施训练场、室内教学训练设施和体能训练场三部分组成。
(1)模拟设施训练场建设项目模拟设施训练场建设项目包括:综合训练楼、烟热训练室、燃烧训练室、化工生产装置火灾事故处置训练区、建筑倒塌事故处置训练区、公路交通事故处置训练区、地下建筑火灾事故处置训练区、危险化学品泄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