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1-8)(1)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 的载体。”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 对应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 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 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 1 )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 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 程。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 系统结构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
这些模式更多的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
系统环境,更多地认识到传播过程是整个社 会运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 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系统。
词语 声调 非语言线索 讯息 8% 34% 58% 100%
4、符号的基本功能
表述和理解功能;
传达功能; 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
二、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什么是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 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 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符号
符号的意义 信号与象征符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符号的基本功能
意义的含义及产生 符号意义的分类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人类的象征行为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
先天的本能行为,非后天的复杂学习 条件反射原理。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 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
– –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超越时空 无限灵活 发音经济 能动性和创造性
–
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2、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3、印刷传播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 4、电子传播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 始于19世纪中期 网络传播时代 始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个历史进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过程,而是依次叠加过程。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最普遍意义上的传播必然包含两个因素:信息 (传播的材料)流动(传播的方式)。因此, 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 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 的体现; (3)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 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长久保存信息。 长距离传递信息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
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印刷传播时代
发表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英]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
表达性:它们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 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 迅速性:可以跨越空间 分布性: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们。
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 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 的角色。 认为传播系统处于一个包罗一切的社会系统 (即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参与者,其周围 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都处于这一社会系统 之中。大众传播过程影响这个更大的社会系统, 同时又受到它的影响。
赖利模式的评价
1、把传播过程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 个部分,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无 法分割的种种联系,强调在考察传播过程时 绝不能抛开环境的影响。 2、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作用,忽视了 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 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 握传播 3、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动物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特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受传者的 概念。重点分析在于其角色功能,而非传播过程。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 优点: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 缺点: 1、把传播双方视为对等关系。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 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 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 施拉姆
二、传播与信息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说,传播无非是信 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的特征与功能】(1)客观性和普遍性; (2)表达性;(3)流动性。
口语传播时代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语言传播的深远意义: 口语的特点:最基本、最重要、最常(通) 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口语的局限性:近距离传播;记录性差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2. 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特点:1、技术特征,有数学公式加以推演 2、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 5个功能 3、设置“噪音”这个负功能因素,讨论传 播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 的过程
4、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讯息 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连 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 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除了这几种主要因素之外,还有一些隐含要素: 传播关系、传播目的、传播环境、传播技巧、传 播干扰等。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局限
1、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 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使传播角色固定化。 2、忽略了反馈; 3、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 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 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 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2、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 受传者的意义。 情境意义。
一个符号的意义依赖于它呈现的语境。 汽车(青少年-自由;环保主义者-污染和死亡; 汽车经销商-资产;司机-工作……)
从动物传播到 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
信息社会与信 息传播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 –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的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 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操作手,而是信息的生产 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不主要依靠现金,而主要依靠信用。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 将将和全球成为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
茨克模式
控制论模式和系统论模式的区别
控制模式 系统模式
微观的、单一的 注重传播内部机制 宏观的、综合的 注重传播外部因素
系统论的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