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实施方案

1-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实施方案

2013地下水调查评估培训讲义材料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源地培训讲义(2013年)技术组二〇一三年五月目录1.总论 (1)1.1目的意义 (1)1.2工作任务和要求 (1)1.2.1 主要任务 (1)1.2.2 主要要求 (2)1.3技术路线 (2)1.4调查方法 (4)1.5相关标准及规范 (5)2.水源地清单完善 (5)2.1完善清单 (5)2.2水源地清单信息 (5)2.3成果要求 (6)2.4质量控制 (6)3.遴选重点调查水源地 (6)3.1重点调查水源地的遴选原则 (6)3.2成果要求 (7)3.3质量控制 (7)4.重点调查水源地信息收集及整理 (8)4.1目的与步骤 (8)4.2成果要求 (10)4.3质量控制 (10)5.水源地调查区划定 (10)5.1划定方法 (10)5.2成果要求 (11)5.3质量控制 (11)6.监测井的布设 (11)6.1监测点布设原则 (11)6.2监测点数目 (12)6.3布设步骤 (12)6.3成果要求 (12)6.4质量控制 (13)7.采样分析 (13)7.1监测指标 (13)7.2成果要求 (14)7.3质量控制 (14)8.水质评价 (15)8.1地下水质量评价 (15)8.2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15)8.3问题和成因分析 (16)9.典型案例评估 (16)10.总报告编制 (16)11.组织实施 (17)11.1组织形式 (17)11.2进度安排 (20)12.预期成果 (20)13.附件 (20)13.1附表及填表要求 (21)13.2饮用水水源地编码方法 (33)1.总论1.1目的意义为贯彻《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落实《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102号)的要求,积极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摸清我国地下水基础环境质量现状。

2013年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紧紧围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和《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102号)整体部署,重点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状况调查工作及评估准备工作,选择典型案例地区开展评估和污染修复研究,为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借鉴,为全国地下水污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1.2工作任务和要求1.2.1主要任务本次调查评估范围包括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所有省级、市级和县级管辖地区。

2013年地下水水源地调查对象为1635个县级政府所在的城镇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

其中几个重要定义如下:本方案中的城镇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是指服务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不含城关镇以外的中心镇、重点镇、建制镇等)的水源地。

重点调查水源地是指根据筛选原则遴选出来作为本次调查评估的水源地,每个省市重点调查水源地的数目可为一个或多个。

各省(市、区)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1、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清单完善2、重点调查的水源地遴选及调查评价收集整理重点调查的水源地的相关资料,包括水源地的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文地质条件、水质状况、敏感点(或风险源)等;划定重点水源地的调查范围;布设监测井,开展水质监测;开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评价;3典型案例评估选择地下水污染严重、风险较高的水源地作为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

4、数据采集上报在2011-2012年初步建成的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数据库、数据采集以及评估系统,改进地下水信息化标准规范,编制地下水成果图件,建成满足水源地地下水调查评估需求的信息平台。

1.2.2 主要要求(1)明确职责,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财政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

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要密切配合,沟通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负责,要落实牵头部门,统筹协调省级、地市级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

(2)技术支持,质量控制水源地专题技术组负责编制专题调查实施方案、培训讲义、技术指南等,指导省级技术组开展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为地方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精心组织,深入调查各省(区、市)要制定相应的调查评估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结合技术组共性要求,发挥本地区积极性,精心组织实施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工作,配合总体技术组开展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的完善工作,汇总分析本省(区、市)的调查评估成果。

1.3技术路线本次调查评估的技术路线见下图。

图1-1 全国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路线1.4调查方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基础上,以地面调查为主,根据任务需要,结合调查精度、工作目的等,有选择的选择以下调查方法。

(1)遥感技术在区域调查中,宜选用TM和环境卫星遥感数据,用于区分地貌类型、地质构造、水体、地下水溢出带、土地利用变化等。

在场地调查中,宜选用高分辨率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用于识别点、线、面污染源,如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的堆放规模、工业企业布局等的调查。

(2)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调查要查明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发生源(人为污染源包括点源、线源和面源)的类型、污染物的特征和主要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和空间分布,污染物接纳场所的特征(包括废水排放去向、接纳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场所及特征),水的利用情况及废水处理状况等;了解与受污染地下水有水力联系的地表水污染情况,包括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等。

污染源调查优先采用已有污染源普查资料、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资料,辅助开展实地取样检测工作。

(3)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用于调查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调查。

在一定条件下,可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探明地下管道,初步识别土壤或浅层地下水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为监测点布设方案提供依据。

主要应用于加油站等有机污染调查对象。

(4)水文地质钻探钻孔设置要求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如水样和/或岩(土)样采取、试验等,项目结束后应留作监测孔。

对新打钻孔要保存相应的土样,如发现污染物质则可对土样进行及时补充分析。

(5)分析测试承担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价样品测试工作的实验室及其承担测试指标应具有国家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资质。

(6)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在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过程中,应及时分析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全面掌握地下水环境状况,提出地下水水源、污染来源和区域环境监测网优化方案,开展地下水动态连续环境监测,建立环保、国土和水利的地下水动态长效联合监测机制。

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点部署方案应在充分分析掌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结合污染源类型、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物特征、污染途径、污染影响等布设。

1.5相关标准及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B5749-2006)《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地下水污染地质污染调查标准》(DD2008-0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水资源评价标准》(SL/T 238 - 1999)《地下水资源勘察规范》(SL 454-2011)《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 SL/Z 322-2005)《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 286-2003)《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99)《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地下水监测规范》(SL 183-200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2.水源地清单完善2.1完善清单水源地分布调查:以各省、市、县的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水源地数量调查及信息核对和更新;补充新的水源地信息;对于没有水源地的单元,应专门标出“无城镇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

以2007年饮用水水源地调查成果以及每年例行的城市水源地调查结果为基础,县区级环保部门以行政区为单元,对单元内水源地的数量及相关信息进行完善和核定,建立县区级水源地清单、绘制水源地分布图;地市级环保部门对各县区级上报的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进行汇总、整理,建立地市级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省级技术组对各地市级上报的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进行汇总整理,建立省级水源地清单、水源地分布图;国家总体技术组对各省级上报的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进行最后汇总,建立全国水源地清单、水源地分布图。

2.2水源地清单信息核实和完善水源地清单应包括如下内容:①水源地名称及编码;②所属行政区单元,地理坐标,水文地质单元;③日开采量、服务人口;④常规监测指标数量、监测频次、确定水质类别、超标指标及超标倍数、超标原因等。

重点核实水源地经纬度、服务人口、主要污染指标、污染原因等信息,不属于城市水源地请在备注中说明。

具体见附件表1-1。

2.3成果要求县区、地市、省环保部门进一步完善水源地清单信息上报工作(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信息系统);编制单个水源地信息图(图配文)、全省(市、区)水源地分布图为更好地体现水源地基本信息并为评估奠定基础,单个水源地信息图件要素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1:5万);行政区名称与边界,代表性地物与地标等基本信息;文字描述应包含水源地名称和编号,位置,规模1,类别2,保护区,所属水文地质单元等基本信息。

2.4质量控制环保部门会同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在完善清单时,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技术组及其负责人。

省级技术小组应核实水源地清单中经纬度坐标信息、服务人口、供水规模、监测指标等基本信息,对表格填写、水源地分布图编制工作进行质量监督,以保障成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切实保障提交的调查表、分布图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格式规范。

3.遴选重点调查水源地3.1重点调查水源地的遴选原则重点调查水源地遴选原则:(1)对水源地清单中的水源地,至少采集一个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源取水口水样,进行全指标分析,水质分析结果存在人为污染造成超标的水源地(2)全指标分析后取水口水质无人为污染造成的超标,但水源地保护区内地下水存在污染的水源地;(3)若水源取水口和保护区内均不存在污染,但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存在“七类污染源”的水源地。

1按日开采量,地下水水源地规模可分为:特大型(>15万m3/d),大型(日开采量5-15万m3/d),中型(1-5万m3/d),小型(<1万m3/d)2依据水源地所开采的地下水的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类对水源地清单中的水源地,至少采集一个有代表性的地下水供水水样,进行一次全指标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