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如何备课(1)

教师如何备课(1)


教学中生成的处理
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跳出教师的预设, 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 ,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在实施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 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 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 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 满活力。
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 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正如中国古 语:上课好比唱戏,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
思考: 什么是备课呢? 备课=写教案吗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 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备课要看参考书,是为了吸取 营养,变为自己的血肉,而不是照 搬,不是贩卖,要拿来“为我所 用”。
1、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确定教 学目标
第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第二、认真研读教材 第三、要结合学情
总之,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要相互统 一,既要源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2、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建议教学目标描述的是 学生的学习 行为而不是 教师 的行为。
一般不描述教师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 。如用“使学生……”、“让学生……”、 “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 述。而用“能认出……”、“能描述……” 、“能……设计”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 体是学生。
第一学段情感态度目标是(请记录)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 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 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 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建议: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备课时 要高站位,要真正把情感目标放在重要 位置上优先考虑,虽然情感目标大多是 以渗透为手段的,但是作用却是无可限 量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情 感,适切的学习方法可能会左右学生一 生的发展。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 合,学生的成长才是立体的,才能称其 为和谐发展。
三、写出教学设计
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教案编写框架: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材分析(教材基本框架和思路) (三)、学情分析(学生知识基础、起点分析、学习背 景) (四)、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应体现三维目标和关注 学生差异) (五)、教学重点、难点(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可能产 生的困难或障碍) (六)、教学程序(或称教学过程,说明教学的步骤以 及活动内容和方法) (七)、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意图和依据) (八)、板书设计(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九)、教具(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教学后记(对教学有价值的内容作记载和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 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 性。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 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 活动中的状态,努力突破预设的巢穴, 变“预设”为“生成和建构”,并自觉 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 生成性资源”,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 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
二、通读教材
正式备课之前,新教师首先应该将自己专业 学科的教材全部借来(至少是一个学段),认认真 真通读一遍,并解答每一道例题和课后习题,帮 助自己对本学科知识的体系有个大致的了解,并 且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自 己对某些知识点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进而帮助自己确定现在的教学目标。
编制教案(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与陈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
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结合的角度确立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 目标体系,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根据学生 “最近发展区”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当 前行为目标,切忌大、空,不切实际。
问题2——照本宣科
有些老师把书背得滚瓜烂熟, 一堂课几乎把书本中的内容,一 字不漏地在课堂上背了一遍,这 样的课失去了上课的意义,老师 功夫没少下,效果就不必说了, 这叫“死记硬背,囫囵吞枣。
问题3——不会把握课堂时间
有时候20分钟不到就没内容讲 了,有时候到下课铃响了,问题还 没讲完,只好压堂。一压堂学生精 力就不集中,根本听不进去你在上 面讲些什么,效果很差等等,有时 侯还出现提前下课现象。(分配课 堂时间不合理,何谈向40分钟要效 益,要质量)。
写教案的过程,实际上是你对教材内容 的深入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结合 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在准备过程中的收 获,结合学科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 写出详实的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的教案。 这是一个艰苦的需要付出心血的过程,也是 一个非常有成就感的过程。
存在现象:
有的青年教师有了参考资料就不去研读教 材了,他们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和 其他老师高,不必花功夫去钻研教材。这种 想法和做法是用别人的劳动直接代替自己的 劳动。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自己业务水平 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教学参考书写得 再具体、再详细,也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 。
师:我们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时候,也是用的“转化”的 思路,把小数先“转化成整数再来计算的,今天,我们就 继续利用“转化”的思路来研究——“分数加减法”(板 书课题)
在教学展开时生成教学起点
课堂上,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收集学生 反馈的信息,选取教学环节,及时调控课 堂教学,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 例如: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准教学起点;在 学生尝试练习中找准教学起点;在学生的 操作中找准教学起点。
从我们的课堂不难看出,数学教学仅停留 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或技能训练层面上,只注 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 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目标是二维的而 没有实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有机整合。
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唯一的做法就是,当你准备登 上讲台时,就应该想到如何尽快让 学生领会新知识、如何激发学生主 动探索新知识、如何教会学生掌握 新知识的方法,而解决这些问题的 前提在于你怎么备课。
备课时的预设
不论是在“导入中或教学展开时”生成教 学的起点,实际上都要求老师充分备课,做好 应对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知识储备。教师的预 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 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 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 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 生成的逻辑起点。
《课程标准》
总体目标 学段目标 具体目标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
1. 要明确总体目标
2.了解各学段目标 3.重点掌握《课标》中自己所任年级段的具体
要求。
细化课标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产生了不少的问 题。课堂教学随意性大,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对 教材中的主要问题把握不准;部分教师没有强烈的 目标意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有的教师把教学目 标当成了一种摆设,说在口头上,写在教案上,教 学不按目标实施,重点不突出,层次不清,教学随 意性大……
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的教学预设
分三个层次:第一,举例3的倍数,观察数的特征; 第二,找规律,总结规律;第三,验证,综合运用。 但课堂上完全反了,由于受到上节课能被2、5整除的 数的特征的影响,学生首先提出看个位,立即有学生 反驳不对,应是“各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 就能被3整除”,还有的说“各个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 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一下子结果都说出来了 ,显然这位学生课前作好了预习。面对这一情况我放 弃预设,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 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让学生来验 证结果。课堂中学生积极投入,效果不错。
著名教师---于漪
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
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 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 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 都跟着不同了。
------陶行知
教学中教师将会面临哪些问题
问题1——满堂灌
大多数老师总想在课堂上多讲点,总 觉得自己讲得越多,学生也学得越多,结 果一堂课下来,自己讲得很累,但学生还 是不知道这堂课究竟讲了些什么。讲的内 容过多,学生根本来不及归纳思考,昏昏 沉沉的,一点要领都没有,这叫“贪多嚼 不烂,消化不良”。
二、准确地确定教学起点
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预备知识和技能的分析; 二是对目标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分析; 三是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如何,是否存在偏见
或误解等。
获取学生学习起点的方法和途径:
在备课中生成教学起点 : 1.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达到怎样的水平? 2.学生是否储备了参加新课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3.课堂中有哪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老师适当的 点拨和引导?
问题4——不会灵活处理课中生成
有些教师对于课中生成感觉不知 所措,直接跳过不做处理,长久下去, 孩子就失去了对知识主动思考的探究欲 望,使课堂少了精彩。还有的老师对于 课堂生成听之任之,导致课堂失控,既 影响了课堂进度,授课也会偏离预定教 学目标。
问题5——课堂教学的站位不够高,பைடு நூலகம்没有定位在人的和谐发展上。
在导入中生成教学起点:
在教学展开之前,用2---3分钟时间, 师生之间做一个简短交流,通过有针对性 的交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 :分数加减法)
师:“数学游戏”,1+1等于多少?
同学齐声说:等于2。
师:有其他想法吗?在什么情况下等于11呢?
生:1元+1角=11角。
师:为什么上面的1+1=2而下面的1+1=11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