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1.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
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

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
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2.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
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

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
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3.课程目标的特点
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行为取向性目标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
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
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

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
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二)生成性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
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
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三)表现性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三、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一)学习者的需要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体系
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功能
2.调整课程结构
3.精选教学内容
4.改进教学方式
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
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