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范文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范文

冰山理论认为,行为不是问题的主体,它只是整座冰山中飘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

文章通过分析师生冲突中双方的内在冰山结构,揭示学生外在行为的表现蕴藏着大量深层次的原因。

冰山理论可以帮助班主任寻找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觉察学生的内在信念,挖掘学生负面情绪中的正面价值,从而有效应对师生冲突。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选择。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案例呈现】学生李浩因与同学打架,被班主任刘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刘老师非常恼火,问“怎么又是你我说过多少遍了,为什么你还要打架”接着,刘老师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个学生,整天惹是生非,很威风吗学习上不见你花那么多心思!”李浩转过脸去,眼睛并没有看着刘老师,悻悻地说“不关我的事,是他先打我的,你怎么不说他!”刘老师一听更急了,用手指着李浩,提高了嗓门“你看你这是什么态度,你究竟还懂不懂得尊重老师啊”李浩低下了头,双手来回地扯着自己的衣角,不急不慢地说“我只是讲事实而已。

”……案例中呈现的场景很多班主任都很熟悉。

现实中,尽管很多班主任都有一份爱心和责任感,但面对问题学生却常常感到无法沟通,感觉自己总是在做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工作——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像一座坚硬的冰山,单凭班主任一份爱心或责任感实在难以消融,处理不当甚至会上升为师生间不必要的冲突。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外在行为中必定蕴藏着大量深层次的原因。

深入了解这座人内心“冰山”的结构,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处理师生冲突。

一、认识“冰山理论”“冰山理论”首先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美国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维珍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用冰山比作人的内心,提出了著名的萨提亚冰山理论(如上图),认为这一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发现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1]。

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心理学流派——神经语言程式学(简称NLP)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将它的应用领域从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迁移到更广泛的个人心灵成长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其后,“华人世界的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先生在其研发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冰山理论,使这一理论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冰山理论认为,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应对方式来源于他内心的一些情绪感受。

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2],它与我们大脑中储存的经验回忆有关,反映了我们真正的感觉。

情绪的产生源于一个人内心所持有的一套信念系统,它由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组成,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经由生活体验而产生的一种处事模式。

如同冰山与冰山的根部相互连结的部分,期待、渴望和自我认知是每个人生命中都需要的东西,它们使人与人相互连结成为一个系统,同时也成为了系统中的人获得改变的能量和动力源泉。

二、基于冰山理论的师生行为分析用冰山理论来分析上例中刘老师和学生李浩的行为,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双方的内心世界,促使事件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刘老师内心的“冰山”在上面的案例中,刘老师采用了批评、指责的行为方式来应对学生李浩的不良行为和抵抗态度。

这一行为基于对李浩违反纪律,以及对自己的不尊敬感到愤怒的情绪。

进一步体会,我们可以感受到刘老师的愤怒情绪背后还隐藏着更丰富的感受——因自己的尊严受到打击而感到悲伤,因无法掌控面前的局面而感到恐惧等。

这些感受可能源于刘老师固有的一些观点和信念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规条,应该听从老师和尊敬老师。

从更深层次分析,刘老师期待的是从学生良好行为表现中体现到自己的被尊重和被理解。

可见,老师内心中渴望被接纳、被认同和被爱,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学生李浩内心的“冰山”李浩在受到刘老师的指责后,首先是推卸责任,同时用责备的态度应对刘老师的批评。

情绪上,李浩对自己受到指责而感到委屈,因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感到愤怒。

更进一步的感受是,李浩对刘老师的不理解、不认同感到忧伤和恐惧。

在李浩看来,自己是被迫还手的,并不是故意惹是生非,刘老师应该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下判断,只针对自己的处理是不公平的。

这些信念的产生,与李浩的成长背景和家庭影响密切相关。

可以确定的是,李浩期望刘老师能了解自己的苦衷,渴望获得刘老师的接纳和公平对待,渴望被理解、被爱,体会到自己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

两座“冰山”的比较当刘老师和学生李浩这两座“冰山”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便不难发现,越往下探索,两座“冰山”越趋于一致。

无论是刘老师还是李浩,都期待自己成为有能力、有价值的人,渴望自己被认同、被爱,这是人类所共有的生命追求。

越往上探索,两座“冰山”越趋向于不同。

因为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系统各异和角色身份差别而形成了人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造成对同一件事完全不同的理解。

观点的不同决定了情绪感受的不同,最终导致千差万别的行为方式。

三、冰山理论对解决师生冲突的启示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老师即时的反应大多是评判它是否符合各种规章制度的要求,然后对学生讲道理,这就使问题停留在行为层面。

行为的发生已成事实,纠缠其中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出发点再好,也只会不断强化双方的负面情绪,破坏师生感情,导致原本学生的问题最终演变成师生间的冲突。

萨提亚曾说过,行为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如果我们想要有效地解决冲突,就要思考如何应对问题。

寻找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如同冰山的基座,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深层次的期待和渴望都是相通的。

由此,我们可以不认同学生的行为,却可以尝试接纳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如上例,当我们明白学生李浩顶撞刘老师的行为实际上是希望获得老师的接纳,那么在我们眼中李浩的形象就变得可爱多了,老师也更容易产生同理心,用更耐心和宽容的心态来应对;当我们明白刘老师指责李浩实际上也是希望获得李浩的支持,师生之间的距离马上就被拉近了。

看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后,新的情绪感受自然会显现出来。

弗洛伊德说,人之所以做一件事,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就是为了逃避痛苦。

对于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我们都可以从中寻找到其正面动机。

如,学生总是不做作业,他是在逃避什么样的痛苦可能是不想因成绩太差而被同学取笑,也可能是不想老师因此而对自己失望。

学生总喜欢在课堂上大声讲话,他是在追求什么样的快乐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话语能引同学发笑而沾沾自喜,也可能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而感知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觉察对方的内在信念每一个人因为成长的轨迹不同,所形成的信念系统也各不相同。

觉察师生冲突中学生所持有的信念,有助于教师读懂学生的行为。

在刘老师与李浩的冲突中,如果刘老师能及时从相互对峙的局面中抽离出来,通过询问来探索李浩的意图和信念,如你这样做了以后会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带给你什么实际上你想要的是什么就会获得新的觉察。

有了新的觉察,就是转变应对方式的开始。

例如,某学生打了他的同桌。

通过询问,班主任了解到学生这样做是想报复同桌,因为同桌弄坏了他的作业本,他认为报复了就能获得同桌以及更多人的尊重。

这时,班主任可进一步问打架后如果被老师批评、学校处分,你是否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呢这是你想要的吗当学生意识到打架行为不能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时,他所持有的“打架才能获得尊重”的信念才会动摇,才能主动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当然,接下来,班主任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父母的行为方式和内在信念,将转变学生信念的工作与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相结合。

挖掘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冰山理论告诉我们,人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除了极少数的几种之外,其余都有其正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不是为我们指引方向便是给我们力量。

案例中,李浩在和刘老师的冲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和恐惧等。

愤怒促使李浩回击刘老师的批评,因为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而因害怕失去刘老师的理解和接纳,所产生的恐惧使李浩虽有不服,却也主动转换为更缓和的方式进行表达。

可见,恐惧为他的行为指引了方向。

挖掘出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正面价值帮助学生从中有所体悟,获得成长。

如某寄宿学校有一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每次打饭都以素菜为主,班主任发现后很心疼。

一次,班主任又看到这位学生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吃着素菜,心里一热,就打了一份肉扣到学生碗里。

没想到学生一口也没吃,二话不说就将碗里的肉和剩下的饭菜一同倒掉。

班主任的好心没有换来学生的感谢,是因为学生被戳中了自卑的要害,愤怒使他表现出倒饭的行为。

这时,班主任首先需要从自己悲伤失望的负面情绪中觉察到自己正面积极的期待和渴望,厘清关爱学生的动机本没有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接下来,班主任要思考,如何从事件中找到教育契机,将冲突转化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力量。

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掘其中的正面价值愤怒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不想被别人小看实际上你是想要什么你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去拒绝不想要的,是否也能将它用于追求想要的除了拒绝别人的施舍,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自己追求想要的通过这样的沟通,学生才可能学会如何将愤怒化为奋发向上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1]海浪.探索"冰山"的秘密——介绍萨提亚理论[J].心理与健康,2008(11)2[2]李中莹.重塑心灵(修订本)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23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冰山一角,这句话是对冰山理论最好的解释。

从冰与水的密度差别可以计算,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仅占总体积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大部分则藏在水下。

安全管理中的冰山理论可以在两个方面得到应用事故、风险、隐患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符合冰山理论的一起事故发生,代表着整个企业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因此我们对事故提出“四不放过”原则,举一反三地去分析和学习事故;与之类似的是被发现的风险和隐患通常也只是冰山一角,因此应推行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双体系管理,不局限于发现的风险或是隐患,而是分级分类地管理好整个冰山。

安全管理的业绩也体现了冰山理论一段时间的平安无事,只是冰山一角,所有相关人员,特别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付出是整个冰山。

许多时候我们会更看重某次事故应急处理得当避免损失、某套装置安全顺利完成一次检修,其实这些都是冰山一角,应当想到这些业绩背后长时间的安全积累,一次高水平的应急处置后面是无数次认真有效的演练、一次安全检修背后是作业人员、监管人员、教育培训人员等多方面的努力。

在安全管理中运用冰山理论,一方面应强调举一反三地学习事故案例、分类分级地管控风险、由点及面地普查事故隐患,不局限于已经发生的事故和看到的风险和隐患,而是通过这些冰山一角反思和把控整体,这将会使安全管理更加主动,更有效果;另一方面,在看到安全业绩时,不应忘记这只是冰山一角,业绩背后多方面的付出不应被忽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