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


(4)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
2.检疫方法
(1)皮内试验:一般皮内试验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
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 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 性反应。 igm、igg、ige等,可采用环卵沉淀试验、间接红细胞凝 集试验等方法检测。 等。
1.急性吸血虫病症状: 大多见于初次感染者,以夏秋季为多起病较急,以发 热等全身症状为主。 (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在38~40℃之间热型以 间歇热、弛张热为多见,其次为不规则热。热度下午或晚 上较高,可达40℃,伴畏寒,清晨汗出热退,发热可持续 数日至3 ~4个月不等。重者常有神志淡漠,听力减退, 甚至谵妄、昏迷。较久者常有消瘦、贫血及营养不良性水 肿等。 (2)过敏反应:以荨麻疹为常见,多见于发热期, 广泛分布或仅局限于四肢, 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流行病学 (1)人群易感性 以农民为多,种植水稻地区人群比种植 干旱性农作物人群易感,低纬度低海拔地区人群比高纬度 高海拔地区人群易感;男女无差别,妇女在河中洗衣,儿 童在水中游泳均易感染。 (2)传染源 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狒狒与猩猩虽有自 然感染,但对本病传染不起作用。 (3)传播途径 患者尿液与粪便中虫卵污染合流、池塘 等水源,螺蛳感染后释出尾蚴,后者大多由皮肤或(与) 粘膜侵入。
总的来说,全国的血吸虫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部 分地区呈现出血吸虫病疫情蔓延扩散,表现为:
(1)老疫区血吸虫病患者增加 (2)钉螺扩散明显、新钉螺区出现、感染性钉 螺分布范围扩大 (3)部分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 地区出现疫情回升,各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增 加
四、临床症状
根据初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应答 的不同,临床上分为: 1.急性(Acute) 2.慢性(Chronic) 3.晚期(Advanced Stage) 4.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
三、现在流行情况
解放初期统计血吸虫病分布于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 湖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市,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 失,重灾区湖南甚至出现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田园荒芜,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从1958年江西余江县首个宣告消灭血吸虫开始,到2007 年,全国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市) 自治区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四川省以县为单位 全部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目前疫情尚未控制的 县(市、区)有90个,其中江苏省12个,安徽省19个,江西 省11个,湖北省23个,湖南省22个,云南省3个。
3.晚期血吸虫病:
临床上主要按其体征等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 (1)巨脾型:表现为肝脾肿大脾质坚硬表面光滑, 但患者肝功 能可处在代偿期,一般情况尚佳,食欲良好, 多数患者尚保存部分劳动力。 (2)腹水型:腹部膨隆似青蛙腹,四肢细小。 (3)结肠增殖型:患者肠道症状较突出,如原因不 明的腹痛、腹泻、便秘、大便变细或不成形及不全性肠梗 阻与左下腹痞块等。 (4)侏儒型:儿童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后,除血吸虫病 表现外,患者身材呈比例性矮小,面容苍老,发育障碍, 性器官不发育,第二性征缺失,但智力无减退。
1.病原
(2)曼氏吸血虫(曼森氏裂体吸虫) 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北部地区,生活于大小肠静 脉中,卵随粪便排出体内,幼虫进入螺体。成熟幼虫通过 皮肤或口回到最终宿主人体内。 (3)日本吸血虫(日本裂体吸虫) 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日本、台湾、东印度群岛和菲 律宾,除人外还侵袭其他脊椎动物。中间宿主是钉螺属软 体动物。成虫在肠系膜静脉中,有些卵可随血流流至其他 器官造成病变。
七、结语
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疾病不了解。
谢谢!
2.慢性吸血虫病症状: 流行区居民自幼与河水接触,小量反复感染,大多数 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但也有部分急性患者,未经治疗或 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慢性血吸虫病。
无症状者仅在普查时发现。有症状者以腹痛、腹泻、 消瘦、贫血、乏力、劳动力减退等为常见。大便每日多次, 带血性粘液,伴里急后重,类似慢性菌痢。肝肿大以左叶 较明显,肝表面光滑,质稍硬。脾也逐渐增大,一般肋下 2~3cm。
血吸虫病
毛豆浆
目录
一、病例名称 二、病原及流行病学 三、现在流行情况 四、临床症状 五、检验检疫方法 六、处理方法 七、结语
一、病例名称
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寄生于动 物及人类体内引起,尾蚴成 虫童虫所致的损伤多为一次 性或较轻微,而虫卵沉积于 肝肠等组织内诱发的虫卵肉 芽肿及随之发生纤维化是血 吸虫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出 现以肝脾肿大门脉高压和因 侧支循环形成而导致的食管 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主的 综合征
(2)检测抗体:血吸病人血清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包括
(3)检测循环抗原:包括虫体排泄、分泌或表皮脱落物
(4)综合查病:将上述方法搭配,根据疫情进行诊断。
六、处理方法
对本病的预防以灭螺为重点,采取普查普治病人与病畜、 管理粪便与水源及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 1.切断传播途径: (1)摸清螺情,因地制宜,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灭螺 (2)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 源。粪便无害化后方能使用;提倡使用自来水,井水河水 需静置三天,加入消毒剂后方能使用,。
(3)腹部症状:半数以上患者有腹痛、腹泻,多见 于中等度热及高热者。腹泻每日2~5次,粪便稀薄,可带 血和粘液,部分患者可仅有便秘。腹痛和压痛可局限,也 可广泛。重度感染者由于虫卵在结肠浆膜层和肠系膜内大 量沉积,可引起腹膜刺激征、腹部饱满有柔韧感和压痛, 类似结核性腹膜炎。
数以上有轻度脾肿大。
(4)肝脾肿大:肝肿大,压痛,以左叶明显。半
二、病原及流行病学
血吸虫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 洲的76个国家,估计有5~6亿人受威胁, 患病人数达2亿(1990)。寄生于人体的 种类有主要有埃及吸血虫、曼氏吸血虫和 日本吸血虫等。 (1)埃及吸血虫(埃及裂体吸虫) 主要分布于非洲、南欧和中东,生活 在膀胱静脉内。卵随尿液排出。雄虫 10~15*0.75~1.0mm雌虫20~26*0.25mm大小, 表皮有细小结节,虫卵83~187×40~73μ m 大小,呈纺锤状,一端有小棘。
(5)异位损害:血吸虫病引起的异位损害以肺和脑多见,
肺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病情轻者仅有咳嗽,病 情重者可有气急、哮喘、胸闷及咳血痰等。脑血吸虫病多 见于病程早期,以青壮年为多见,急性型似急性脑膜炎, 慢性型表现为局限性癫痫或瘫痪。
五、检验检疫方法
1.检验方法
(1)直接涂片法:重感染地区病人粪便或急性血吸虫病
(2)定量透明法:用作血吸虫虫卵计数。常用的计算方 (3)毛蚴孵化法:采用尼龙袋集卵法,在现场进行大规
人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检查到血吸虫虫卵,方法简便,虫卵 检出率低。
法为kato厚片法。可测定人群感染情况,并可考核防治效 果。
模粪便检查,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将毛蚴集中后镜检。 肠壁组织增厚,虫卵排出受阻,故粪便中不易查获虫卵, 可应用直肠镜检查。
2.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普查普治病人、病畜,做到 不漏诊。一般慢性患者可采用单剂吡喹酮疗法,可使人群 感染率显著下降,病畜可用硝硫氢胺(2%混悬液)一次静脉 注射法诊断。 3.保护易感人群,尽量避免接触疫区天然水,尤其严禁儿 童下河戏水。。因工作需要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加强个 人防护,如用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对尾蚴的 侵入有预防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