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名著导读
【摘要】“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是我国国内各个高校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马克思原著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体系中的地位,这门课程也将从本科一直延续到博士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这是符合我国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注意生态观包括(1)马克思与恩格斯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是指人与
自然之间社会性地组织起来、通过物质性生产劳动而展开了的复杂的历史关系,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
(2)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承认,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
“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3)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新社会。
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形式即物质变换依然存在,人类借助于劳动实现的满足自身不断需要的生产活动依然不可或缺,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新型人际关系将会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展开提供崭新的框架形式——比如最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因而,马克思恩格斯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面对恶势力也会团结一致。
它不仅是一个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公正的社会,还是一个自觉认识与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制约和生态规律的生态理性社会。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幅人、自然、社会相和谐的美好蓝图,从而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理论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
中国现代化建设时间有机结合的产物。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是科学
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其实关于人、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直接前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结合。
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想,就是要在人类极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科学发展观处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新价值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在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理论,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胡锦涛指出过,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整准确地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既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又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人的发展不仅有赖于社会进步,也有赖于自然环境的改善和持续发展。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只有在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同时由于生存方式具有超越现实性,人与自然的各种交换和互动中又必然会与其发生矛盾。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协调发展,是人类持续生存发展的前提,也决定着人的发展的实现程度和代价。
三、人的发展与自然矛盾
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于近代而显著于当代。
人类改造世界的历程同其存在的历史
一样久,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并未出现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
近代之前,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类活动能力在深度和广度上受到很大限制,加上人口数量少等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有限。
在当代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人们的能力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随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力度增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的迅猛增长,对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明显。
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对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的自觉,对人是自然的一
部分从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的认识,是非常有先见之明、极其难能可贵的。
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不时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及资源环境问题,但从未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没有进入人们活动的议程。
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对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和谐相处,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共同发展。
一方面,自然的发展有利于并促进人的发展。
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有利于并促进自然的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的总体目标,是自然适合于人的生存发展前提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协调发展。
也就是说,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方向是自然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尺度这两者的统一,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合理性既取决于符合自身的需要又取决于符合自然的规律和性质。
从人的行为的角度看,两个尺度本质上可以统一为一个尺度,即人的尺度,因为本质地、长远地看,符合人的尺度、有利于人的行为,必然要求有利于自然,因为破坏了自然,过分地从自然中索取,及时可能一时一事得利,最终也将危及人类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
人与自然的和谐直接制约着社会的和谐。
社会和谐是人与人和谐以及与自然和谐
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直接关系到人与人和谐的实现。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几乎在任何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斗都与资源环境有关。
当代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资源紧张和环境破坏往往是战乱、饥荒和贫困的根源,人类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越强,这一问题也就越明显。
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来看,许多社会问题都与资源环境问题有着直接关系。
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加重,环境资源的享用不平等正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加重了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源稀缺和环境紧张往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引起战乱、饥荒和贫困,危及世界和平。
随着资源环境危机日盛,此类问题在当代表现得尤为严重。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宏伟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努力的事业,更是一
项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的事业。
从个人来说,投身可持续发展事业最有效的途径是改变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这应当从一些生活中一些具体的小事做起,如尽可能少吃肉类食品,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尽可能使用低碳用品,尽可能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在生活中节能、节水,尽可能使用简化商品包装等。
从企业乃至国家来说,应当在理念和行为的结合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改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为经济发展方式。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增长方式的改变是相互促进的。
这些举措将有效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将对人类未来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2]王清明.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历史决定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02)
[3]王晶雄. 整体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要义[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05)
[4]陈雯.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
[5]周建超.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科学发展观[J].宁夏社会科学.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