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12本名著导读考点汇总七年级

部编版12本名著导读考点汇总七年级

部编版12本名著导读考点汇总(附阅读练习)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阅读技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作者简介鲁迅(1881一1936)鲁迅(1881一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1918年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梗概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朝花夕拾》为“回忆的记事”,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在绍兴的家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再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作品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反映了那些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人物介绍01阿长(出自《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身材粗壮,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

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如送给鲁迅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时,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02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良师。

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一直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藤野先生的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03范爱农(出自《范爱农》)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

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但最后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再次将他们逼入绝境。

04父亲(出自《五猖会》)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主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

父亲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分篇简介①《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②《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③《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④《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性的束缚和摧残。

⑤《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⑦《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⑧《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⑨《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⑩《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经典语段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

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

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

阅读练习点击书名查看读后感范文《朝花夕拾》《西游记》阅读技法:精读和跳读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0一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背景介绍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

吴承恩勤奋好学,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爱看《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成年后,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使吴承恩品尝了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他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

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一路上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功成圆满。

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经典形象01孙悟空由补天仙石孕育而生,手持定海神针所化的法宝金箍棒,擅长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公里。

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了四十九天,反到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

本身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不过仍保有猴性,显得精明顽皮,爱作弄八戒。

02猪八戒本是仙届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却错投猪胎,成了一个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一方面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贪生怕死;另一方面,却又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不失忠勇和善良。

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着法宝九齿钉耙,勇猛战斗,尤其擅长水战。

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

03唐僧金蝉子转世,为度众生而前往西天取经。

诚心向佛、顽固执着,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但有时过于迂腐,善恶不分,我行我素。

04沙和尚原为仙届卷帘大将,犯错被贬下凡,经观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一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

心地善良、敦厚朴实,老实忠诚,默默无闻。

但同时又过于老实,缺乏主见。

精彩情节01大闹天宫玉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

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十万天兵捉拿悟空。

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

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太上老君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

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02三打白骨精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

山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均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妖怪,唐僧以为滥杀无辜大怒,逐走悟空。

03女儿国遇难师徒进入西梁女儿国,悟空打败真仙取来落胎泉水为唐僧和八戒去了胎气。

唐僧好不容易摆脱西梁女儿国王的纠缚,踏上大路,又被毒敌山琵琶洞的女妖摄去,后经昴日星君相助,才收伏了蝎子精。

04 真假美猴王悟空因打死强盗被唐僧赶走,去见观音被留。

六耳猕猴乘机假冒悟空打倒唐僧,抢去文牒,去西天取经,沙僧求助观音。

观音与悟空沙僧同去花果山,真假悟空恶战,真假难辩。

如来使他现了原身,被悟空一棒打死,观音送悟空回唐僧处。

05三借芭蕉扇前方火焰山挡路,悟空向牛魔王妻铁扇公主罗刹女借芭蕉扇,罗刹女因其子红孩儿被悟空降伏,一扇将他扇到九万里外的小须弥山灵吉菩萨处。

悟空得到定风丹二借宝扇,被扇不动,变成虫子随茶水进入公主肚中,公主疼痛难忍,只得答应借扇。

不料却是假扇,愈扇火愈大。

悟空变做牛魔王形状,三借得宝扇,不料真牛魔王得知被骗,变成八戒模样,又拿走了扇子。

悟空与天将恶战牛魔王,收服牛魔王,铁扇公主终于答应借扇。

悟空扇息山火,师徒翻越火焰山。

精读选段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

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

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

……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

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节选自《大战红孩儿》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

”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刽!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节选自《三借芭蕉扇》阅读练习点击书名进行阅读练习《西游记》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阅读技法:圈点与批注作者简介老舍(1899.2.3一1966.8.24)北京人,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他生于立春时节,父母为他取名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的意思。

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作品品简评《骆驼祥子》用同情的笔触描绘出这样一幕悲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祥子,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不顾生活的万千磨难努力地生活,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

后来,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自杀,祥子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他由一个体面、健壮、有梦想、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自私、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骆驼祥子》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结构紧凑,笔触严谨;心理描写丰富多变,细腻深刻;“京味儿”描写真实生动,亲切随和。

语言上的京腔京调简洁朴实、自然明快,北京口语更凸显了人物特色。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位置。

它以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视角,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主要人物01祥子本书主人公,来自农村,立志买一辆自己的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他原本是一个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人,但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变得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肮脏猥琐、自私麻木的行尸走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