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船院CAD中心标准QJ/HD04.65-2000代替QJ/HD04.65-94机舱综合布置图设绘要领1 主题内容与试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机舱综合布置图的定义,设绘条件,内容,顺序,方法和校对内容等本标准试用于船舶机舱范围综合布置图的设绘2 引用标准CB*3093-81 弯管技术要求CB*3182-83 船体结构相贯切口与补板CB*/Z345-85 船舶管系布置和安装通用技术条件3 机舱综合布置图的定义船舶产品机舱范围内除船体结构外的各类舾装件。
例如:主机,辅机,泵,电气设备,主干电缆以及管路,通风,基座,箱柜,花钢板,梯子,格栅等预先在图纸上分区域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安排和统筹协调,以求得各专业在每个区域内的矛盾和问题在图面上获得解决后所设绘的图样,就是综合布置图综合布置图是连接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的纽带,是舾装生产设计的基础,不直接用于现场施工4 机舱综合布置图设绘前应具备的资料4.1 综合性资料4.1.1 有关轮机部分的建造方针和施工要领,规则,公约以及建造合同,船东要求4.2总体和船体部分,总体及船体说明书4.2.2 船体型值表,梁拱值及肋骨线型图,中横剖面图4.2.4 机舱区域范围内分段划分图,船体分段结构图,轴系,发电机,锅炉,空压机等主要设备基座草图4.3 机装部分,机装管系原理图(包括机舱通风管系布置图)及阀件,附件明细表,机电设备明细表,样本,说明书,轴系布置图和艉轴管总图4.3.5 集控室,机修间,备品间,电工间等工作舱室布置图4.3.7 船体结构上的箱柜附件布置图及独立箱柜草图4.3.8 机舱海底阀及附件布置图,格栅,梯子及主通道布置示意图4.4电装部分,样本,说明书4.5 船装部分4.5.1 与机舱有关联的管系原理图,上甲板下,油柜等的隔音和绝缘布置图4.5.3 上甲板居住舱室布置图5 机舱综合布置图的主要内容和设绘顺序5.1 以机舱船体结构图,机舱布置图及门,窗,人孔和开孔布置图为基础进行背景(轮廓)布置5.2 绘制主机,发电机,锅炉等大型机械设备外形,包括管路连接的接口布置5.3 绘制轴系及轴系的拆卸装置,备用轴的固定位置5.4各种辅机,泵,油水箱柜,热交换器,各种压力容器等的布置定位5.5主要电气设备的布置定位5.6通风空调设备的布置定位5.7确定主机,发电机等的起重设备,起重梁,支撑及各种设备,泵的起吊眼板等的位置5.8绘制主干电缆走向位置,确定通径大于15mm的管路,风管的布置位置,并标上高度5.9确定机舱照明设备的具体位置5.10考虑布管需要的前提下,确定各种机械设备,电气设备,泵,油水箱柜等的基座形式和位置5.11标明管路,管路附件,阀件,通风管道,主干电缆等的规格符号,零件编号或代号5.12确定消防器材,大型备件,杂件,其他舾装件等的位置5.13确定平台挡油,挡水扁铁规格及围栏的布置位置5.14确定花钢板,格栅的敷设范围及梯子,栏杆的布置位置5.15确定管路,风管,主干电缆等的贯通件在船体结构上的开孔位置和尺寸5.16确定舷侧开孔位置及舷侧接管的结构形式5.17绘制其他有关机舱综合布置的内容5.18确定单元组装的项目和范围6 机舱综合布置图的设绘方法6.1 图幅和比例机舱综合布置图的比例一般选用1:25,五千吨以下的船舶可选用1:20,1:15等,图幅则根据所绘区域的大小选取6.2 机舱综合布置图一般以平面图为主,必要时,可辅助其他投影图,剖面图6.3 基准线船的首尾方向以肋位线为基准,左右舷的方向以船体中心线为基准线,高度方向以船体基线或平台,甲板为基准线,并在这些基准线的左右及高度方向,每一米或二米划一辅助基准线6.4 线条用细实线画出基线,辅助基准线,船体结构,机电设备(含箱柜)等舾装件的轮廓,主辅机排烟,海水总管可采用双细实线表示用点画线画出操作,拆卸,检查和维修所必需的空间用粗实线画出管路,主干电缆,风管6.5 基本原则6.5.1 设备及舾装件尽量采用单元组装,分段预装方法6.5.2 机电设备的布置应先大后小6.5.3 机电设备,阀件,附件应按功能相对集中,以便于操作和维修6.5.4 管子的布置顺序应先大口径管后小口径管,除粪便污水管等特殊情况外,平面范围内的管子,应平行或垂直船体中心线布置,上下走向的管子应垂直布置,斜向走向的管子可沿船体舷侧布置,管子的排列应尽可能的平直,成组成束并列,整齐美观,避免不必要的迂回和斜交6.5.5 主干电缆走向应尽量平直6.5.6 电动机启动箱,控制箱要布置在电动机附近(除遥控按钮外)6.5.7 综合布置图中所使用的标记,标色,符号,代码等,应符合有关标准6.6 机电设备的布置除主机,轴系,发电机组,锅炉等布置位置一般不能任意变动外,对其余机电设备的布置应注意下列问题:6.6.1 熟悉机电设备的性能及其底座结构,布置时要留出操作,维修所必需的空间,并设想好基座的形式,其位置尽可能选择在船体结构纵桁或肋骨上6.6.3 功能相近的辅机和箱柜应尽可能组装成一体,以便于单元安装6.6.4 布置燃油,滑油分油机时,注意排渣管畅通6.6.5 辅机控制箱,遥控按钮的布置位置,应便于操作,检修人员观察辅机的工作状况6.7 管路,风管和电缆布置时的相互关系6.7.1 布置电缆,管路,风管时,应尽量避免多层次的重叠,如不可避免时,一般应从上到下按电缆—管路—风管的层次进行布置,并保证净高度满足有关规定或要求 见图1图16.8 管路的布置,邻近两根管子(包括管子附件),间距应大于20mma.蒸汽管子绝缘层外表;b.水隔层绝缘的排气管外表;c.工作压力9.8Mpa 以上的高压空气管.,各种管子应尽量沿着船体结构或箱柜的附近布置.,拆装维修及检查等必要的空间内,不应设置管路.一般情况下的通道间距可参照图2所示.a.正常站立步行所需空间b.横向进出通道所需间距c.弯蹲所需间距图2,当纵向管路与横向管路发生交叉时,应布置在不同高度上(见图3).图3管子 电缆1900风管管子电缆风管1900电缆管子,一般应单独布置(见图4).图4,一般要有50:1的倾斜度,在无法倾斜时,则应尽量缩短水平走向段的长度.,一般先布置主要管路,再布置次要管路,布置初步完毕后,再修正不必要的斜管.,应考虑管路的热胀冷缩,尽量不采用较长的直管布置,特别是连接设备的管路应适当的增加一些胀力弯,回形弯.,应使各层平台的积水,通过排水管都能正常的排除干净,空气管和溢流管及排水口都不能产生逆流和溢出的可能性.,否则会影响热传导,妨碍管路内介质流动和压力稳定,破坏吸入真空,发生介质泄漏等不良影响.,应考虑到管内介质的流动方向,压力对设置支管的特殊要求,如:对于蒸汽管,下水管的支管要考虑斜式连接或顺式连接.,徨油柜的回油管与顺入管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气泡吸入,因此,溢流管不要直接注入舱底,舱内应设置导油管,将流入舱内的液体喷落到舱壁上,以减少噪音和气泡等(见图5).图5 舱内导油管布置示意图,油管不得通过淡水舱,如不可避免时,应在油密隧道或套管内通过,海水管也应尽量避免通过淡水舱,其它管子通过燃油舱时,管壁应按规范要求加厚,且不得有可拆接头.,溢流管,测量管和注入管应避免通过居住舱室,如必须通过时,则通过时,则通过该类舱室的管子不得有可拆接头.,则不得设置和接头,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烟道,蒸汽管,排气管及消音器的上方应避免设置油管及油柜,如无法避免时,油管不应有接头,且应装设滴油盘或其它防护设备.,在深舱内应在管隧内通过,且应量避免通过双层底舱,如不能满足时,则通过深舱和双层底舱的舱底水管管壁应按规范要求加厚,并采用焊接接头或其它可靠接,接头数量应尽可能少.,在露天的平舷甲板苗在上层建筑的船楼甲板上敷设的透气管,其高度应符合图6所示要求.图6,如必须呈弯曲形时,则应弧顺,缓和,其上端应引至易于接近的舱壁甲板以上的部位,而对油舱应引至露天甲板上的安全位置,其下端结构形式分别见表1和图7.表1是在测量管下端开口对应舱底板上,安装防击板,图7是在测量管下端安装盖板,并在管端上开3~4个长槽,油舱内防击或盖板均需选择铜板.测量管通径DN 防击板尺寸DxT测量管下端与防击板距离L简图≤40 120x14 20~25≤65 160x14 15~20图7,必须布置易于检查和装拆的地方,一般不应敷设在花铁板下,加热管和吹洗管亦应尽量布置在离内底板较高的地方.6.9阀件和液流观察器的布置.,2,3位置顺序选取.,手轮的间距应在30mm以上,参照图10.30图10.,而应在通道之旁,200为佳,对通径400mm以上的阀件手轮高度一般为400~460mm(见图11,图12,图13).图11 图12 图13手轮在花钢板下80~300mm时,阀杆不用延长,手轮在花钢板下低于300mm时,阀杆要延伸到距花钢板之下80mm(见图14).图14,一般为1800mm.6.10管路连接件的配置,搬运等可行的情况下,尽量划分长一点.,应在能方便进行拆卸的最注长度上设置连接件(见图15).图156.11管路支架的布置,原则上应采用标准支架,支架的布置间距.推荐数据如下:管子通径mm 支架间距m65以下~1.580~125 ~2.0150~200 ~2.5250~3300~350 ~3.5400~500 ~4.5500以上~5.0,应按详细设计要求配置.6.12管路贯通件的布置,水密隔板,双层底和机舱围壁等船体结构时均应采用能舱管件或法兰焊接座板,具体要求可以参照CB*/Z345第3.1条.,强横梁,肋板及纵骨等船体构件时的开也孔要求,可参照CB*/Z345第3.4条.,其开孔形式可参照CB*/Z345第3.2条.6.13风管的布置,并靠近连接处安装.,弯曲半径应符合CB*3093的规定.,应满足船体开孔和补强设计标准.6.14电缆的布置,应满足CB*3182标准要求.,水密的电缆贯通件,要满足穿孔系数要求,位置要考虑施工可能性.7机舱综合布置图的校对内容7.1确认各制造厂提供的认可图,样本上的有关尺寸,接口形式与综合图是否一致.7.2设备的安装位置是否正确,设备,管路与船体结构是否相撞.7.3综合布置图中的管系是否符合管系原理和有关技术要求.7.4有关管子连接件,阀件,滤器等诸附件的使用是否正确.7.5检查靠近电气设备处是否有管路的可拆性连接件.如法兰,螺纹接头等.7.6检查管路,风管,电缆交错处是否相撞.7.7检查是否在热交换器,锅炉等机械设备拆修保养空间面管.7.8检查是否留有足够的走路空间.7.9检查内底各种阀,旋塞的手柄是否可以在地板上操纵.7.10检查是否在主机吊车及各种起吊装置下面的移动空间内布管7.11检查观察镜,温度计,压力表等的使用监测的可能性7.12检查有关系统是否考虑了阻力损失问题7.13各种设备基座设绘的可能性,与管及其他附件是否相撞7.14检查溢流管,空气管,泄放管是否有适当的倾斜角度7.15校对同船装专业各系统管子连接的口径,坐标,连接件等是否一致7.16上下左右区域间的各系统管子连接的位置,口径,连接件等是否一致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华东船院CAD中心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华东船院CAD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