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香港建筑发展史

浅析香港建筑发展史

浅析香港建筑发展史
导语香港建筑是变化多端的。

由于土地有限,很少市区内的历史建筑能够保存下来。

可是,作为现代建筑的中心,很多古老的建筑物都被拆卸让出空间给新的建筑物。

香港建筑的历史可以粗略分成三个时期,中国传统建筑时期、欧美建筑时期
平山街附近人口急增。

因此人们开始大量兴建唐楼解决居住问题。

唐楼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筑风格,常以西式的石柱及装饰花纹配以中式的小型露台。

由于当时的建筑技术所限,一般唐楼都属3至4层高,分为前、后座,前面设有骑楼,部分则设有露台,楼底比现代住宅建筑为高。

唐楼地下一层通常为商铺,楼上则作为住宅。

唐楼没有电梯,只有楼梯连接各层,很多旧式唐楼没有厕所设施。

随着香港人口不断上升,城市不断向西环、铜锣湾及九龙各区发展,所以唐楼在这些地区不断涌现,直到香港政府推出公共房屋政策为止。

深水埗的雷生春,湾仔的蓝屋都是著名的唐楼。

因为后来开始改用三合土为建筑材料,唐楼的楼层可以多达7层。

现在大部分战前唐楼由于城市发展及日久失修而慢慢消失。

筑物只有中环街市和面临被清拆的湾仔街市。

湾仔街市是由当时工务局内的英籍建筑师所设计的,而且还有一点装饰艺术运动后期那种流线型外貌的风格。

位于香港黄竹坑华南总修院则揉合了中国及意大利建筑艺术,成了当地很有特色的建筑。

△现代建筑时期
一直以来兴建的高楼大厦都是作商业用途。

直到1953年石硖尾大火,多层楼宇才成为居住楼宇的标准,同时也成了公共屋邨政策的标准。

兴建于1965年的美孚新
1972
7000
大厦、中环中心、擎天半岛、朗豪坊等等。

除了商业大厦外,很多基础建设也是著名的建筑物,例如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香港国际机场、汀九桥、昂船洲大桥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