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掌握文章谨严的结构特点。

3.理解并积累“回旋、坦率、下野、磋商、管辖”等词语;辨析四组近义词“管辖、管理”,“商讨、磋商”,“保留、保持”,“决策、政策”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根据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根据语境表达得体语言的能力。

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理清本文的谈话思路,掌握严密的逻辑顺序。

2.揣摩文中准确而严密的词句,学习文章的语言技巧,领会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及高超的谈话技巧。

●教学难点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帮助学生清楚会谈的背景及意义,明白国家的强大才是会谈成功的关键因素。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理解感受文章谨严的结构特点)——讨论分析(与结构内容有关的问题,如:三个问题针对英国的什么错误观点而言)——揣摩赏析(探讨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迁移运用(课堂练习语言的严密性和得体性)●教具准备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盛典的录像带或VCD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播放1997年7月1日,中英政府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实况录像。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香港回归盛典的情景吧!1997年7月1日,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终生难忘的日子。

因为那一天,香港上空飘扬了一百年的“米”字旗终于降落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从此冉冉升起。

漂泊百年的“小龙”回到了龙的故乡。

从那天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永远被洗刷干净,百年别愁离恨化成醉人的欢笑和激动的泪水。

然而回顾香港风风雨雨的回归历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一位老人——邓小平,香港回归这一千秋功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不是吗?“1997年,收不回香港,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那玉振金声如今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耳旁回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回归的重要文献——《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板书课题)二、解题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第一次访华,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序幕。

开始中国领导人就正式通知英方,中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

同时阐明对香港采取的特殊政策,包括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人管理,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等等。

本次谈话,表达了中国政府应对一切局面的决心和力量,旨在挫败英国政府可能采取的阴谋,争取英国政府的合作,为保证十五年平稳过渡扫清了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是一篇经典性的讲话,对香港的回归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研习课文1.学生听课文录音,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

2.提问:文章可分几大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即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第二部分(第2~6段):分述三个问题。

第2、3段阐述中国对主权问题的立场,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第4、5两段阐述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仍将保持香港繁荣的立场。

明确提出:“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

”第6段阐述对过渡时期香港发生波动问题的立场,明确提出不要人为地制造混乱,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

第三部分(第7段):明确提出“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教师点拨: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只要抓住如下关键语句即可理清。

如:“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保持香港的繁荣……”;“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我们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议”。

3.学生讨论:结合历史或政治课上学到的有关香港的知识,谈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针对英国的什么错误观点而言的。

明确: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针对英国关于香港问题而一贯坚持的错误观点而言的。

如:撒切尔夫人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拓展香港界址专条》)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1997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国可以考虑中国提出的主权要求;英方一再以“最大程度的自治”来修改中方主张的“高度自治”的内涵,反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英方还要求中方不在香港驻军;当时撒切尔夫人还威胁说,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等等。

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谈中,正是针对英方的上述种种谬论作了有力的批驳,表达了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心和力量。

4.重点研读文章第3、4两段。

(1)让一男生朗读第3、4两段课文。

(2)提问:本次谈话围绕三个问题,为什么把“主权问题”放在首位?学生思考后,明确:过去百年中的香港之所以处在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下,就是因为对其行使主权的是英国政府而不是中国政府。

主权是一个国家在其领域内拥有的最高权力。

根据这种权力,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对内对外政策,处理国内国际一切事务,而不受任何外来干涉。

因此,只有收回对香港的主权,香港才算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

“主权问题”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主权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他问题如香港的繁荣等就无从谈起。

因此,“主权问题”应放在首要位置上去谈。

这也体现了文章谨严周密的结构特点。

(3)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外交斗争最需要坚定的原则性与充分的灵活性相结合,那么这两段文字中,两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明确:这两段文字谈香港的主权问题。

其中表现“坚定的原则性”的内容有:“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讨论的问题。

”“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这些话表达了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坚决立场,毫不动摇,决不让步。

话语掷地有声,铮铮作响。

“灵活性”体现在宣布的时间上“可以再等一二年”,而这又是用来保证原则性问题的顺序解决的。

这样,外交斗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不但能产生一种先发制人的特殊效果,而且更表现出谈话者居高临下,游刃有余的大家气度。

四、学生讨论香港蒙受了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耻辱长达百年,中国政府也为香港的回归作了多方的努力。

为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回归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出示多媒体投影: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讲话是算数的。

……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语)讨论后明确:投影中的一段话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原因时说的。

其中提到了香港问题之所以能谈成的三个重要原因。

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国家强大了,是个有希望的国家。

撒切尔夫人这时面对的已不是大清王朝的顶戴花翎,而是改革开放的蒸蒸日上的中国及扬眉吐气、说话算话的中国人。

国家的强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决策,才使1997年香港回归成为现实。

从中,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习探讨了文章的思路。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全文内容,我们又探讨了与主题相关的几个问题,从中感受到了一代伟人收回香港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香港问题的解决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这不仅为后来的澳门、台湾问题的解决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为世界一些国家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香港问题的解决最关键的还应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繁荣富强。

为此,同学们都应由衷的热爱我们的祖国,为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六、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深刻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2.有位同学上课未能听懂老师所讲,便问了他的同桌。

老师发现后用过激的言辞批评他破坏课堂纪律,他不服,顶撞了一句,结果老师很生气,当即宣布停他的课。

事情陷入了僵局。

假设你是这位同学的同桌,请你给老师写一封信,帮助解决好这件事。

(要求:注意语言的得体与巧妙,既言明真情,指出教师的欠妥之处,又能使老师谅解学生,收回停课之命,且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感情)★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揣摩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学习本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或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明文中重点和不易理解的语句)二、欣赏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1.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出示投影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③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课后练习一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所给方法进行体味。

(1)体味句子“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明确:联系外部语境;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已不再是19世纪40年代的晚清政府,而是一个扬眉吐气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国富民强的中国。

这句话的含义是,今天的中国政府决不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决不是李鸿章,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决不是软弱可欺的,决不搞屈辱外交,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英国政府应该认识这一点,不要存有丝毫幻想,不要打错了算盘。

(2)体味句子“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明确: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可知主干部分的核心是:政策对英国有利,英国会得到好评。

再联系外部语境——时代背景可知英国曾没得到世界公论的好评。

为什么呢?它曾对世界进行侵略和掠夺。

那这句话的含义是,英国政府应该认识到,英国的殖民统治,是英国对世界的干扰,应是英国历史的耻辱,决不是光彩的。

英国政府应该认识殖民统治的罪恶,只有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时代,才能彻底改变英国的国际形象。

(3)体味“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

”一句。

明确:抓关键词语“如果合作,就能避免”,反过来说“避免就得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