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筋膜炎诊疗方案

筋膜炎诊疗方案

概念筋膜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当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可以诱发肌肉筋膜炎的的急性发作,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肩颈腰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损伤、劳损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有些腰痛患者在骶棘肌的表面或在髂嵴肌附着处有小结节,伴有疼痛及压痛,有时也可以在臀部发现。

临床上所扪及的结节,实质上是一个局限性的脂肪结节,故又称脂肪疝。

这种结节可能刺激周围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肌痉挛和疼痛。

由于在急性期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而转入慢性;或者由于患者受到反复的劳损、风寒等不良刺激,可以反复出现持续或者间断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软无力等症状。

筋膜炎非骨质性病变,属软组织风湿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肌痹。

中医学认为该病是由正气偏虚,腠理空疏,或素体虚弱,劳逸不当,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使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筋膜炎属无菌性炎症,根据经络学说经筋理论,它属筋病,病在经筋。

经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结构。

经筋病征多表现为肌肉、肌腱、筋膜、关节、韧带等组织在感觉、运动方面的机能失常。

《灵枢·经筋》篇说:经筋之病,寒则筋急……临床所见,筋膜炎的疼痛症状便是寒则筋急的表现。

《素问·皮部论》说: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

该病传变途径是先皮毛、腠理,后络脉、经脉,即外邪从表浅的皮部和经脉之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入体内。

如果皮部卫外功能坚实,外邪就不能得逞。

外因是条件,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血气形志》篇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4)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年)进行诊断:(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3)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病因病机1、部分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急性外伤史,腰背肌肉、筋膜受损伤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留下隐患,迁延日久所致。

2、不少患者虽没有明显急性外伤史,但因长时间坐班而少活动,或工作姿势不良,长期处于单一的特定姿势,或工作紧张,持续性负重,过度劳累,天长日久形成慢性劳损。

3、寒冷潮湿是诱因,或盛夏贪凉,露卧当风,或剧烈活动后,迫不及待地吹风、冲淋,或长期从事水下,野外作业,或冒雨涉水,处所阴暗潮湿,或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不慎衣着等等,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严重影响肌肉筋膜的营养和代谢,积年累月,引起肌纤维变性。

4、与患者体弱,免疫功能不强有关,或腰骶椎先天变异(畸形)所致,也常与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质增生)交织在一起。

症状筋膜炎易发于筋膜、腱鞘、韧带、骨膜、肌肉起止点等处。

背部好发于背部菱形区域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的肌性组织及筋膜组织。

腰部好发于腰背筋膜、棘上和棘间韧带、骶部及髂后上棘旁,髂嵴及横突尖端等肌筋膜附着处。

该病疼痛有隐痛,或酸痛不舒,腰背板结,沉重、乏力。

局部皮肤麻木、粗糙或僵硬,感觉较迟钝,并有广泛的压痛点。

有的患者自己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有的不能明确地指出疼痛位置。

疼痛有牵引性反射传导现象,有的背部疼痛反射前胸胸廓,有的反射到臀腿部。

腰背肌长期紧张痉挛,病变部位按之较硬,并有颗粒型、条索样或块状等多形态的痛性结节。

不少患者起病较突然,有的夜间翻身困难,凌晨3-4时疼痛加重,在变换体位,或按摩、捶击患部后,疼痛可减轻。

有的晨起后疼痛加重,稍加活动,疼痛也能缓解。

有的白天疼痛轻微,傍晚加重。

有的参与劳动不受影响,过劳后症状加重。

有的阴雨天病重,遇到温暖病情减轻,按摩后普遍感到轻松舒适。

该病除过分劳累、疲劳外,抑郁、受惊及受挫折时病情也会加剧。

查体:除病情严重者外,直腿抬高试验多接近正常,腰部活动受限不明显。

血液化验阴性,仅少部分人偶有血沉加快,抗O偏高。

X线片仅提示腰骶椎先天变异或骨质增生,余无异常表现。

证候诊断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

舌淡苔白,脉弦紧。

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

舌暗苔少,脉涩。

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

舌淡苔少,脉细弱。

辩证施治中医认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

日久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

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

分型有:(三)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寒湿阻证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疏筋活血汤加减。

独活、羌活、防风、荆芥、当归、续断、青皮、牛膝、杜仲、红花、枳壳等。

中成药:独活寄生合剂,金乌骨通胶囊等。

2.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除湿,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四妙散加减。

仓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川芎等。

中成药:四妙丸、痛风定胶囊等。

3.气血凝滞证治法:活跃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妙)、香附、牛膝、地龙等。

中成药:七厘散等、盘龙七片、通滞苏润江胶囊等。

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推荐方药:补肾壮筋汤加减。

当归、熟地黄、牛膝、山茱萸、茯苓、续断、杜仲、白芍、青皮、五加皮等。

中成药:养血荣筋丸等。

治疗方法推拿治疗:治则:疏筋活血,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松解肌筋粘连。

取穴:肾俞、肝俞、脾俞、腰阳关、足三里、膈俞、筋缩、夹脊、肩井、八髎以及病变局部压痛点(阿是穴)。

手法:揉、压、拨、拿、搓、叩等。

操作顺序:1、患者俯卧,术者用掌或大小鱼际,以轻缓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周围,做揉、搓、推、摩等法,约五分钟,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2、用叠掌或掌根以稍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周围揉按约三分钟,使局部肌肉充分放松。

3、点按局部穴位压痛点(阿是穴),每穴约两分钟,以通畅气血,缓解疼痛。

4、用拇指或背关节,以较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反复拨、按、推、捋约五分钟。

对条索隆起,僵硬、增粗、结节硬块等阳性反应物,可作为重点施治,顺着肌筋的循环方向,左右拨动,来回按揉,上下推捋,以理顺肌筋,消除瘀滞。

5、双手拇、食、中三指提拿、弹拨肌筋三至五遍,可起到剥离粘连,缓解痉挛之效。

6、用掌摩、揉、搓,双空拳来回叩击病变部位约五分钟,以进一步疏通经络气血,缓解麻木,挛缩等症状。

以上治疗方法,临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加减,灵活运用。

针灸治疗针刺阿是穴、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等穴,并配合艾灸、火罐等。

物理治疗1.TDP照射:腰背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

2.电针:针灸得气后,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留针至30分钟。

3.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

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罐1~2只,留罐10~15分钟。

4.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用当归注组液,循经取穴或痛点注射,隔日一次。

5.蜡疗治疗。

6.药透治疗。

7.穴位贴敷治疗。

8.小针刀治疗:选择痛点及肌筋膜粘连等处,施以切开剥离、纵行疏通、通透剥离等法治疗,以改善粘连。

9.封闭疗法:用醋酸强的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20mg加1%利多卡因3-5ml,准确注入激痛点部位。

手术治疗部分患者经休息症状即可得到缓解,热敷、按摩可消散结节,对疼痛结节的封闭也有效果,但腰肌的锻炼可能还是最重要的。

少数症状顽固,久治不愈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手术时可发现在局部的筋膜上有裂隙,有脂肪从裂隙中疝出,这就是临床上所扪及的结节。

脂肪与周围组织包括筋膜及邻近的皮神经分支相粘连,这可能是疼痛的原因。

手术应切除结节,修补筋膜,分离粘连及切除皮神经。

效果常良好,但由于常为多发性病变,手术只能解决一处的症状,故仍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药物治疗:1.静脉注射剂:七叶皂苷钠,脉络宁注射液,红花注射液。

2.穴位注射剂:当归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

3.口服药物:双氯芬酸钠胶囊,大活络丸。

健康指导1.患者疼痛剧烈时以卧床休息为主,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弯腰等动作。

2.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加强腰肌背伸锻炼,如仰卧位的三点、五点式拱桥锻炼,俯卧位的飞燕式锻炼。

疗效评定(一)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

未愈:症状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根据患者主诉临床体征进行综合判定。

患者主诉判定采用疼痛标尺法。

临床症状体征采用分级量化标准法进行判定。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