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蜀道难全文赏析]蜀道难赏析整理《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整理蜀道难赏析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施蜇存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韵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韵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韵三)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韵四)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蝾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韵五)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
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
“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
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
李白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
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
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
贺知章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
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
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
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
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
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
其时房管在他部下任刺史。
房管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
后来房管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
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
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
《新唐书》这一段记载是从唐人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可知唐代人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
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官方正史。
就肯定了它的正确性。
但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肃宗末年。
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肃宗的最后一年,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
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
当时李白远在江东,似乎来不及知道房管、杜甫在严武部下的情况。
而且从杜甫写赠严武的诗来看,他们二人间的关系未必坏到如此。
因此,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管、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
李白诗集有元人萧士赟的笺注本,他对《蜀道难》提出了新的解释。
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六、七月间。
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明代的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签》中,也谈到过这首诗。
他以为上文所引三家的解说都是“傅会不足据”。
他认为“《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它。
李白此诗,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等语用之,为恃险割据与羁留佐逆者着戒。
惟其海说事理,故包括大,而有合乐府讽世立教本旨。
若但取一人一事实之,反失之细而不足味矣。
”以上是历代诗评家对《蜀道难》主题思想的探讨。
把这些意见和原诗参研之下,萧士赟的讲法似乎最合情理,而且使这首诗含有高度的比兴意义。
由此,明清两代讲唐诗的人,大多采用他的讲法,例如唐汝询、陈沆、沈德潜等,都肯定《蜀道难》是为明皇幸蜀而作,分析得很详细。
但是,有一件事,他们都没有注意:丹阳进士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选录了与他同时代的二十四位诗人的作品,共二百三十四首。
他在自序中说明这些诗起于甲寅,即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终于癸巳,即天宝十三载。
他选了李白的诗十三首,其中就有《蜀道准》。
这是一个无可推翻的证据,证明《蜀道难》作于安史之乱以前。
那么,它显然不是讽谕明皇幸蜀的诗了。
如果《摭言》、《本事诗》的记载可信,则此诗的创作年代还可以提早到开元末年。
为此,我们不取以上那些讲法,而把此诗定为李白赠入蜀友人的诗。
初唐以来,乐府歌行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却创造了新的形式。
他善于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不同于魏晋的新型的杂言体。
甚至,他有时还大胆地在诗里运用散文句法。
这是远远地继承着楚辞和汉代乐府歌辞的传统,而加以推陈出新的。
就象这首《蜀道难》,七言句不到一半,其馀大半是不拘一格的杂言句。
读他的诗,要跟着作者的豪放的感情和参差的句法,一气贯注,而以它的韵脚为段落。
长篇的诗,不论歌行或排律,换韵的地方一般总是思想内容分段的地方。
读诗的人应当懂得这个窍门。
这一点,我在上文已经谈到过,现在再提一提。
这首诗,我就用依韵分段,以一韵为一句的方法来写定。
第一段以“天”字起韵,连押五韵。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分二行写,实在只是一句。
全诗一开头就用三字惊叹词“噫吁戏”。
屈原用过“已矣哉!”汉乐府歌辞有“妃呼豨”、“伊那何”,都是三字惊叹词。
此后也许在民间歌曲里一向存在着,但在魏、晋、南北朝诗人的作品中却不再出现。
不过“噫吁戏”是“噫”字下再加一个“吁戏”。
所以不能说是三字惊叹词,应当标点作“噫!吁戏!”“吁戏”就是“于戏”,而“于戏”是“呜呼”的古代写法。
《宋景文笔记》云:“蜀人见物惊异,輙曰噫嘻。
李太白作《蜀道难》,因用之。
”可知“噫吁戏”是“噫嘻”的衍声词。
胡元任又引苏东坡的文章来作证。
东坡《后赤壁赋》云:“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又《洞庭春色赋》云:“呜呼噫嘻,我言夸矣。
”也就是李白的“噫吁戏”。
李白把“噫嘻”衍为三字,苏东坡更衍为四字,都用了蜀郡方言。
诗的创作方法,完全用赋体。
全诗都是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行旅的艰苦。
第一句先提纲总述:由于山路既高且危,所以蜀道之难比上登青天还难。
以下四句,从蜀国古代史讲起。
据杨雄所作《蜀王本纪》:上古时蜀国之王有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等,其时人民椎髻哤言,没有文化。
从蚕丛到开明,共三万四千年。
李白节取了两位蜀王的名字,说蜀国的开国史多么悠远。
“茫然”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稍有不同。
杨雄说蜀国古史三万四千年,已经是夸大了;李白又加上一万四千年,说是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没有和三秦人行旅往来。
太白山,或称太乙峰,是秦岭的主峰,峨眉是蜀中大山。
这两句说:从太白到峨眉,只有一条狭窄而危险的小路。
因此,秦蜀之间一向无人来往。
《蜀王本纪》又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
据说秦惠王的时候,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
他们力能移山。
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
有一天,看见有一条大蛇进入山洞,五丁力士一齐去拉蛇。
忽然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
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
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
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
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
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
“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
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
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
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
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
“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
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
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
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
《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
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
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
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现在我们根据集本抄录。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
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
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
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
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
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
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
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
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当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
作者不象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侯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
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
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
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
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
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
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
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象哭泣一样。
这一句诗的读法,一向有不同的意见。
近年来出版的选注本,都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成为七字一句,三字一句。
我以为这样读法是错的,应该是两个五字句。
古书没有标点,也不断句,很难知道古人把这句诗如何读法。
但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钱良择的《唐音审体》,都是清初刻本,都是圈断了句子的。